問“於”何意棲碧山——走近於劍波先生

問“於”何意棲碧山——走近於劍波先生

佇立於大地,觀四野茫茫,元氣淋漓,生生不息。於劍波先生對大地的深情眷戀,使他的藝術觀漸趨於平和、沉雄與安寧。

大地平沉,廓爾忘言,遠離繁華,棲居北大山下,逃脫紛擾,躬耕斗室,振衣高崗,濯足清流。執掌山東青年書壇,繼前賢,褒後學,主編《青年書壇》,倡學術新風。結社雅集,訪碑問道,策展出版,力舉齊魯書風大旗,成一方重鎮。

特立獨行源於觀念與心性的冷靜和清晰,不人云亦云,不唯書,不唯上,不唯經典,不唯名流,不唯大腕,只唯內心的永恆堅守,情之所至的快意放懷,抑或剎那間的無上感動。

藝術史觀的傳承與揚棄,書法傳統與傳統書法的正源清流,約定俗成下的經典書法借鑑,大樸不雕的民間藝術律動,書齋式修行與直面大山、直面原作的晤對,使於劍波的思維更加開闊。厚積其功,剝落其表,去華飾,留真淳。近年來,於劍波帶領同好深入四山摩崖、洪頂摩崖諸地,跡行僧安道一,心慕聖手先賢,問道孔孟,沉浸漢魏,令其書風愈見凝練高華。

於劍波敬於事,敏於行,入其心者,皆泛其胸中之漣漪。意匠之工,非在錙銖,枝葉橫斜,亦關風月。在對藝術的評判上,於劍波很獨立,甚至很偏執。取法非必經典,動人心者即可拿來。高下與好壞之別,須辯證分析。天地萬象,何嘗不是藍本;風雨晴晦,變化已肇筆端。經生黃卷、縑帛竹簡、刑徒刻劃、瓦當陶文可取法,孩童塗鴉、街頭匠寫,亦有可取之處。蓋因販夫走卒,未嘗失其本心,營營碌碌,抑或丟其魂魄。

無須蓋棺定論,更不應折腰權貴與經典,傳統大河湯湯,其精神乃鮮活而又默默、激盪而又如初,如明月朗照,如萬古長風。若執於一隅,囿於幾家,無異於捨本逐末,精神渙散,失者大矣。於劍波在有意與無意間,將對大地的深情、對泥土的眷戀、對生命的體驗與書法本質、書法精神融匯起來,其境地愈見開闊。

濟南名士多,齊魯多豪邁。於劍波生於莒縣,就職於泉城,紮根齊魯大地,問學古今賢達,有大山砥礪,有長河潤澤,自是薪火相接、天地一闊。

王奇嵩

問“於”何意棲碧山——走近於劍波先生

問“於”何意棲碧山——走近於劍波先生

問“於”何意棲碧山——走近於劍波先生

問“於”何意棲碧山——走近於劍波先生

問“於”何意棲碧山——走近於劍波先生

問“於”何意棲碧山——走近於劍波先生

問“於”何意棲碧山——走近於劍波先生

問“於”何意棲碧山——走近於劍波先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