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记忆:回家


1984年1月6日,北京火车站新设春节集体票办理处,为旅客办理春运期间的火车票。又是一年春运,又见滚滚人流。春运是一条回家的路。这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周期性迁徙,是几代中国人的共同记忆;往返于故乡与他乡,团圆是不变的主题。1979年,改革开放伊始,1亿人次踏上春运归途,春运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40年来,从1亿到近30亿,春运规模扩大了30倍;从时速40公里到350公里,从“绕来绕去”到“四通八达”,中国高铁压缩了时空距离;从“小窗口”到“大数据”,从“忍饥挨饿”到“网络订餐”,从“站场”到“机场”,购票方式和候车、乘车环境天壤之别;从“锅碗瓢盆”到“快递上门”,从“回家”到“旅游”,人们的心态和行囊越发轻松。年复一年,归途的艰辛终被归乡的喜悦冲淡。回顾春运回家路,万水千山皆为情。新华社发

1984年春节期间,在石家庄火车站,工作人员为过往旅客送开水。 新华社记者赵连升 摄

1993年1月12日,北京火车站开始进入春运高峰,旅客在排队进站。新华社记者唐召明 摄

1994年1月30日,北京火车站客运员许新用电瓶车免费送旅客周凤英老大妈上车。

1997年1月18日,北京火车站售票员白滋萍为春运旅客查询售票。新华社记者陈建力 摄

2001年1月21日,从厦门开往重庆的列车路过湖北汉口火车站时,旅客透过窗口的挡风被单向外张望。 新华社发

2002年2月10日,外出打工的褚明东在腊月二十九回到家乡河北省张北县米家沟村,父母、妻女早早地等在家门口。 新华社记者周文广 摄

2005年1月14日,一名农民工扛着娃娃走进从北京西站开出的“民工专列”。 新华社记者李文 摄

2006年1月24日,在广州火车站,工作人员在疏导车厢内的旅客。 新华社发

2007年2月2日,旅客在太原火车站候车大厅候车。 新华社记者才扬 摄

2008年1月28日,受严重的冰冻雪灾影响,广西北部地区的公路交通运输大面积受阻,广西灌阳县新墟乡返乡群众步行在封闭的公路上。 新华社记者陈瑞华 摄

2009年1月22日,在广州火车站,一名回湖北黄冈过年的旅客刚刚坐上火车,就赶紧给家里打电话报信。 新华社记者卢汉欣 摄

2010年1月30日,在江西南昌火车站,一位背负着超大行李的母亲怀抱孩子匆忙赶车。新华社记者周科 摄

2011年1月28日,浙江绍兴一家民营企业的农民工乘坐返乡的大巴回家过年。 新华社发

2013年2月1日,旅客走出安徽阜阳火车站。新华社记者刘军喜 摄

2016年2月6日,南昌铁路局福州客运段列车工作人员廖辉在春运的列车上为乘客送去热水。 新华社记者姜克红 摄

2017年1月19日,在广东佛山务工的广西籍农民工陈一锋、徐丽宁夫妇骑行在回家过年的路上。新华社记者王建华 摄

2018年2月6日,旅客陈小林带着一岁多的二宝女儿在西安咸阳机场乘飞机去广州过年。 新华社记者陶明 摄

2017年1月19日夜,在广东佛山务工的陈一锋、徐丽宁夫妇,经过近14个小时的摩托车骑行,回到广西藤县同心镇平顶村乌石组家中,一家人在门前合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