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这样的原生家庭,她竟然选择了这样……

最近,一封长信在网上很火,信是一个北大留美的博士写的,15000字诉诸笔端,从童年开始回忆,讲述自己为什么12年春节不回家过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原生家庭,每个家庭也都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也正因如此,我们每个人性格都不是完美的。

腹黑一点说,正是因为王猛的急切渴望摆脱控制,才有了自己的北大路和留学路。

你说这不是你想要的,你更想要普通?别骗自己了。正是因为你受到了高等教育,所以才会对自己的精神生活格外注重,所以才会想着给自己寻找出路。

同样的痛苦,聪明人要比愚蠢的人更加痛苦一些,不是吗?

在这场自己“掌权”还是父母“垂帘听政”的博弈中,成长是他的战利品。

事已至此,最好的解决就是,拿着自己仅有的“胜利果实”,走自己的人生路。

而不应该让自己的身上永远带着阴影,永远郁郁寡欢,甚至让自己的下一代,依然生活在一个有问题的原生家庭。

毕淑敏的中《家问》说:

在纷乱和丑恶的气氛中成长的孩子,是伪劣家庭的痛苦产品。他们在家中最先看到并习惯的待人处世经验,是破碎流离和粗暴残酷。

他们是那样幼小,缺乏分辨的能力,以为这就是人世间的模型,当他们走进社会的时候,会不由自主的以不良家庭模式对待他人,将紊乱和不协调传染到更远的范畴。

病态中的家庭,如履薄冰,全是悲剧。如果不能卓有成效的打断铰链,这种会伤人的家庭,就象顽强的稗草,代代相传,贻害无穷。

是的,伪劣的家庭是会代代相传的。父母性格中的不完美,也是他们原生家庭的恶果。只有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才能不让自己的“伪劣”传下去。

“简单心理”的咨询师魏湘,在一篇文章里提到,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于父母的感受会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我的父母特别好啊,他们说的都是对的”;

第二个阶段会觉得“父母怎么这样啊,原来我的很多问题都是他们造成的,我恨他们!他们不改变,我能怎么样?”

第三个阶段是:“原来他们是这样的,我是在这样环境长大的,所以我是这样的;我接受这个现实,不再期待他们改变,还是自己看看如何来让自己更好吧。

接受事实,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中说,卒子过河就没有回头路,人生中的一个决定牵动另一个决定,一个偶然注定了另一个偶然,

因此,偶然从来就不是偶然,一条路势必走向下一条路,回不了头。人生所有的决定其实都是过了河的卒。

也正是因为这些偶然,或许不尽人意,但是那才是真正的你。

你是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但是你眼睛总盯在被咬走的那个地方,就看不到别处的香甜美味。

我觉得王猛还是有一些幼稚的。口口声声喊着要决裂,但是在精神上还想与父母保持联系,他知道自己是父母心头肉,所以想要用这种方式惩罚父母。

他发出无数“决裂信”之后,发现父母并没有很大反应;在网上发帖子石沉大海后,又主动去找记者。

这样的行为很像小学生的“以后咱俩绝交,每天不说超过三句话”。

他并不是真心决裂,他是想让父母示弱,跟他说一句:对不起。

正是因为这句“对不起”让他苦苦挣扎也不得出路。

但是这句“对不起”又有什么意义?能让自己无数个失声痛哭的夜晚化为乌有?能让自己内向软弱的性格得到改变?能让自己的童年重来一次?

都不能,你可以做的,只有改变自己让自己过的更加快乐一点。

其实每一个“被父母伤害过的你”都应该与自己和解的,不为别的,就为你的璀璨人生还有无限可能。

《明朝那些事儿》最后说:这世上只有一种成功,就是用你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如果不能原谅,无需强迫自己原谅。如果非要决裂,那就彻底和过去告别。让往事随风,过自己的生活去吧。

小时候读过一个童话:小猫到处去寻找快乐,一直也找不到。后来,猫妈妈告诉它,快乐就在你的尾巴上。从此,小猫每天追着自己的尾巴玩,觉得很开心。

不管你被“控制”的有多么压抑,不管你被伤害的有多么痛苦,放过自己,是对自己最大的救赎。

没有什么,比你的快乐更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