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雪潇潇舞洞庭,幽幽古韵艳巴陵

风雪潇潇舞洞庭,幽幽古韵艳巴陵

岳阳古称巴陵、又名岳州。建城始于公元前505年,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岳阳的美,在于岁月给予她的沉淀。跨越千年的时光,静谧的午后,阳光温暖,泡一杯浓郁的芝麻豆子茶,带着姜汁和茶叶清香的水蒸气缓缓从杯中升起,沁人心脾。

风雪潇潇舞洞庭,幽幽古韵艳巴陵

与芝麻豆子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岳阳地方特色,非巴陵戏莫属了。巴陵戏,原称“巴湘戏”,因艺人都出自巴陵和湘阴而得名。

风雪潇潇舞洞庭,幽幽古韵艳巴陵

巴陵戏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据史料记载,明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岳阳便有了用“楚语演唱种种伤心事”的戏曲表演形式。另据巴陵戏历代艺人传说,明代末年,岳阳曾有洪胜班,该班生角大王洪玉良便是巴陵戏的始祖。

风雪潇潇舞洞庭,幽幽古韵艳巴陵

清代乾隆年间,不少地方戏随着商业活动流布,开始了互相的影响。这种剧种的交流,使得巴陵戏得以博采众长,迅速形成发展起来。巴陵戏的弹腔,分南、北路,便是受徽调和襄阳腔的影响而形成。随后,伴随着剧目、表演艺术的日益丰富,巴陵戏逐渐形成为一个以弹腔为主的多声腔剧种。

风雪潇潇舞洞庭,幽幽古韵艳巴陵

巴陵戏在清代末叶出现了兴盛的景况。不少清代的演义小说中,都有岳州戏(巴陵戏)演出盛况的描写。当时著名的专业科班和班社有“巴湘十三块牌”,“巴湘十八班”,从业人员达800余人,活动于湘、鄂、赣三省交界的诸县城乡。业余的科班、班社,遍及城乡;茶楼酒肆,围鼓演唱不绝。活跃于湘北城乡的皮影戏、木偶戏也多用巴陵戏演唱。城乡的祠堂庙宇竞相修建戏台。当时的岳阳城乡有戏台近40座。

风雪潇潇舞洞庭,幽幽古韵艳巴陵

当时光的沙漏漏下最后一粒沙子,金子散发出耀眼的光泽;当贝壳的泪痕划过寂寞的海岸,珍珠点亮夜的迷茫。巴陵戏,融入悠悠古韵的古老腔调,必将惊艳于世界的舞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