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与今日世界之形成》姊妹篇“今日中国之形成”上市

《成吉思汗与今日世界之形成》姊妹篇“今日中国之形成”上市

成吉思汗发动的西征惊醒了欧洲,建立的蒙元帝国打破地理、政权的阻隔,促进了各文明的交流,比哥伦布早300年揭开了“世界史”的序幕,同样他发动的南征,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也极为深远。

“崖山之后无中华”这句明人的哀叹,就真实反映了蒙元灭宋对当时人们的巨大冲击,对中国历史的深刻影响。七百多年后我们再看宋亡元兴那段历史,中国历史因之发生了巨大转向。正如日本著名学者杉山正明所说,就是从“小中国”转向了“大中国”。蒙古帝国第一次将西藏、蒙古草原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这是“统一的中国”首次完整呈现,疆域之阔大让汉唐也难望其项背。

《成吉思汗与今日世界之形成》姊妹篇“今日中国之形成”上市

入主中原以后,在沿袭和扩展汉唐传统的中央集权专制君主官僚制模式基础上,蒙古统治者充分调动源于内亚边疆帝国国家建构模式的政治及政治文化资源,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和塑造,这些恰恰影响了今日中国之形成。

《成吉思汗与今日世界之形成》姊妹篇“今日中国之形成”上市

《成吉思汗与今日世界之形成》的姊妹篇

☆ 世界历史因他而重塑,中国历史因他而转向。

☆ 将中国史置于全球史之中重新理解中国的形成,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展现大转向时代的欧亚巨变

《成吉思汗与今日世界之形成》姊妹篇“今日中国之形成”上市

《成吉思汗与今日世界之形成》&《成吉思汗与今日中国之形成》

内容简介

《成吉思汗与今日世界之形成》姊妹篇“今日中国之形成”上市

《成吉思汗与今日中国之形成》/ 约翰·曼 著

重庆出版社·华章同人

本书是蒙元史研究领域中的一部重量级作品,是作者在研究、思考中国政区地理版图的多元性、民族心理文化的整体性与蒙元历史的紧密联系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研究文献和实地考察而写成。

在作者看来,如果想理解今日中国的政治一体性、版图形态和民族心理,必须从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建立并维护的蒙元帝国开始。

书中主要讲述了成吉思汗将松散的草原部落联盟塑造为一个帝国的奋斗历程,和他最重要的继承者忽必烈汗在奠定今日中国版图方面的巨大贡献,以及这一过程中在沿袭和扩展汉唐传统的中央集权专制君主官僚制模式基础上,充分调动源于内亚边疆帝国国家建构模式的政治及政治文化资源,对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所进行的一系列调整和塑造;揭示了成吉思汗和他创立的蒙元帝国对今日中国之形成的巨大影响。

约翰•曼(John Man),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和旅行作家,生于英国肯特郡。毕业于牛津大学德语、法语专业,并参与两个博士后项目——牛津大学的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伦敦东方-非洲学院的蒙古研究。1996年起,对蒙古-鞑靼历史、蒙古和中国的古今关系研究产生浓厚兴趣,精通蒙古语,对于蒙古历史有独到的研究。

其代表作有:《成吉思汗与今日中国之形成》《成吉思汗:生、死与复活》《匈奴王阿提拉》《忽必烈汗》《长城》《成吉思汗的领导奥秘》《元上都:马可波罗与欧洲发现东方》《古腾堡革命》《公元1000年地图集》《戈壁:沙漠觅踪》等作品。

名家评论

在元朝之前的中国是“小中国”,但中华帝国的范围自蒙古时代以后大大地拓展了,从“小中国”转向了“大中国”。

——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教授 杉山正明

本书所设定的框架与内容搭配,是十分契合于作者的写作宗旨的。他要叙述的那个故事的核心是,在祖父(成吉思汗)把当日中国的一部分并入幅员辽阔的“大蒙古国”的基业之上,孙辈又怎样把整个蒙古高原变成了元代中国的一部分。事实上还不止蒙古高原,当代中国版图内的其余内陆亚洲诸地域,再加上云南,合并在一起,成就为一个与汉文明区域共命运的多民族的、统一的“大中国”,这正是元朝留给后代中国人的最重要的一笔政治遗产。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姚大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