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懿傳》已漸入佳境,為何如懿讓人愛不起來?

對觀眾來說,不喜歡如懿,其實也是不喜歡如懿真情錯付卻沒有及時醒悟,不喜歡如懿的不作為,更不願面對如懿打破一般主角既定模式的悲涼結局。生活本就沉重,大家更喜歡把一路開掛的主角作為意淫對象,看他遇神殺神,遇佛殺佛,而如懿打破了這個夢。

作者|方雁橙

這一路走來,《如懿傳》的命運有點像乾隆的皇子,自有喜訊後就有一波人在期盼,生產日卻一推再推,好不容易生下來了,卻不是期待中那般白白胖胖。

雖然開播不利,不過《如懿傳》在8集過後漸入佳境,在18集過後,劇情發展進入高潮。

隨著前期的鋪墊一一展開,阿箬叛變,如懿被打進冷宮,後宮所有妃嬪的性格也都逐漸凸顯出來,一副後宮女人的命運圖卷徐徐展開。再加上週迅和霍建華無須扮嫩,整部劇觀感升級,即便不是逆風翻盤,漸入佳境還是有的。

《如懿傳》已漸入佳境,為何如懿讓人愛不起來?

反向思維的表演

就在《如懿傳》漸入佳境的同時,觀眾把注意力從初期對“周迅的造型”、“周迅的聲音”“周迅的容顏“的評判中迴歸到了如懿身上。

前期是遺憾“曾經滄海難為水”,觀眾心頭的白月光已經遠去,如今如懿後周迅的扮相演技並不違和,觀眾仍舊不喜歡如懿。

《如懿傳》已漸入佳境,為何如懿讓人愛不起來?

如果單論演技,周迅完全能hold住如懿這個角色。 只不過,周迅沒有用慣常的思維去呈現如懿。

製片人黃瀾也曾在採訪中說周迅在塑造如懿時用的是反向思維的表演,在重大的打擊面前,人的第一反應不是憤怒,而是一種麻木和剋制。

導演汪俊也說周迅是用反套路的方式演戲,她的情緒是跟著真實的反應去呈現的。他形容這種方法是“把每一句臺詞完全吃到肚子裡去再吐出來,就變成自己的話。”

所以在劇中幾乎很難見到如懿歇斯底里的大哭,更不會把所有的辛酸苦楚寫在臉上。隱忍、剋制的表演可能會讓觀眾覺得壓抑,但極具感染力。

最為印象深刻的是如懿出冷宮後的那場戲。夕陽餘暉下,如懿斜倚在門框,獨自一人默默流淚,淒涼的氣氛渲染及情緒處理都剛剛好。受過委屈後的心酸,劫後餘生再回頭看的複雜情緒全都是滿的。

《如懿傳》已漸入佳境,為何如懿讓人愛不起來?

還有被從小一起長大的陪嫁侍女阿箬背叛,如懿開始沒有任何反應,整個人完全是懵圈的,眼裡全是不解,從疑惑、震驚、到心如死灰,連爭辯都沒力氣,只能任其處置。人在極度憤怒悲傷的時候,反而不是雷霆大怒,這一段的處理很高級。

只不過這種反向思維的表演並不討觀眾喜歡。尤其是《如懿傳》兜兜轉轉最終在網絡平臺播出,以追求爽劇爽感,很難沉住氣去細思如懿每個眼神,每個動作背後的深意,等不了這一集的火要攢到下一集才發洩。

如懿作為帶動整部劇節奏和調性的主角,隱忍、剋制,無慾無求的人設,不作為的性格,讓觀眾體會不到爽感,網絡受眾更願意看到像魏瓔珞一般絕地反擊的主角,最好是在阿箬背叛後,如懿當場就來一波大招。

若要說表演風格,周迅早前作品也用反向思維的表演,《紅高粱》裡的九兒,也同樣是用潤物細無聲的風格,黃瀾說她當時看《紅高粱》的時候,周迅在處理一場她父親去世的戲時,她第一眼看到不是撲到父親身上去哭,而是躲避,“她不敢看這個是非常符合真實人性的。

當時觀眾並沒有覺得九兒不討喜,一方面作為臺播劇,《紅高粱》的受眾年齡普遍比《如懿傳》成熟,另外愛情上九兒敢愛敢恨,會為自己爭取,關鍵時刻又為保衛國家犧牲自己,她是觀眾眼裡傳統意義上的勝利者。

奢求帝王專情

所以換個人演如懿,觀眾依舊不會喜歡,除了不去細究周迅反向思維的表演,更重要的是源於如懿本身就很喪的性格,或者說這種喪更多是一種無慾無求。她的注意力自始至終都不在宮鬥,不在烏拉那拉氏的榮耀,更不在苦心孤詣為子嗣謀劃。

牆頭馬上遙相顧,一見知君即斷腸。”如懿想要的自始至終都不過是皇帝的真心,但就像甄嬛的告誡,這世上最不可信的,也是最難揣測的,便是帝王心。

《如懿傳》已漸入佳境,為何如懿讓人愛不起來?

嫁入寶親王府,從側福晉一路走到皇貴妃,如懿都是被迫接受,從不是主動爭取。如懿從不在意中宮之位,皇帝再三勸說,為了能和皇帝生同袍,死同穴,她做了皇后。

觀眾不喜歡如懿,更多的是不喜歡如懿的愛情觀,這是造成她悲劇的原因之一,尤其是作為皇帝的女人,她的“一生一次心意動”顯然是鏡中花,水中月。

乾隆和如懿的愛情觀一開始就不一致,朗世寧告訴如懿,西方實行的是一夫一妻制,如果夫妻雙方感情破裂,女性也可以離開。如懿將其告訴乾隆,乾隆卻不以為然,甚至呵斥瞭如懿,在他看來女子就應該三從四德。

“那時候的乾隆,已經初具帝王氣質,作為封建權利的頂端,他註定成為倫理綱常的最大擁護者。”想要在他身上找到平等自由的愛,註定是悲劇。

《如懿傳》已漸入佳境,為何如懿讓人愛不起來?

事實上,流瀲紫筆下的乾隆最愛的一直都是他自己,如懿如此,衛嬿婉也不能倖免

皇帝愛衛嬿婉,更像是愛自己創作的作品。衛嬿婉從無權無勢的宮女,不識甜白瓷,不懂燕窩做法,一步步成為後宮妃嬪之首,甚至能為皇帝分憂解難,在皇帝看來更像是他培養、調教的結果。

現在的觀眾嚮往勢均力敵的愛情,主張拿得起放得下。諸如袁泉、俞飛鴻這類活得灑脫,不為感情牽絆的女性備受推崇。相比之下,深情錯付的如懿,就會有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無奈。

不管是上一屆的宮鬥冠軍甄嬛,還是《延禧攻略》裡的魏瓔珞,都明白帝王無情的道理,在受寵的時候懂得為自己鋪路,魏瓔珞欲拒歡迎,讓皇帝摸不清她的真心。甄嬛一早就明白帝王無情的道理,從不奢求能專情於自己,懂得與其讓皇帝保護自己,不如自己手握權力。

只有如懿奢求帝王真心,看似具有反叛精神,其實在至高無上的封建皇權面前,就是造成悲劇的主要原因。

沒有主角光環的如懿

《如懿傳》已漸入佳境,為何如懿讓人愛不起來?

其實在嫻妃這個角色性格塑造上,無論是《延禧攻略》還是《如懿傳》基本是一致的,《延禧攻略》裡嫻妃也同樣處變不驚,佘詩曼的表演也不屬於大喜大悲的風格,都是情緒內隱型。

但作為配角來說,並不會影響到整部劇的風格調性,再加上《延禧攻略》裡嫻妃本就是反派,關於她的結局即便可惜,也會覺得是罪有應得。

畢竟邪不壓正,因果報應,主角會迎來最終的勝利,是現代影視劇推崇的主流價值觀,也是被絕大多數作品奉為金科玉律的準則

但這一點在《如懿傳》裡看不到,或者說在如懿身上失效了,觀眾覺得她是個失敗者,從側福晉一路走到皇后的位置,不僅讓如懿相信,連旁觀者都覺得皇帝對她到底是有幾分真心的。但皇后是如懿一生的巔峰時期,也是悲劇醞釀到極致的時期。

如懿終究還是被乾隆負了,且不說“死同穴”連封號都不曾有,更入不了皇陵。如懿“一生一次心意動”的願望在最後顯得極其諷刺,也讓觀眾覺得很悲涼。

《如懿傳》已漸入佳境,為何如懿讓人愛不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