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用兵“五要素论”蕴含什么管理奥秘呢?

——谈古论今话管理之二十二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古典谋略很有特色,而兵家韬略是谋略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很值得深入探索的。中国古代兵书成熟很早,这可能与中国古代战争比较频繁有关系,中国古书对于战争的描写很精彩,如《战国策》《东周列国志》等都有关于关于战争的丰富内容和战争韬略的描绘,这看到了古代兵学是很发达的,而且现实历史事例也很多。中国古代兵书比较多,比如,北宋时有《武经总要》,属官方编修的,北宋朝廷还颁行了《五经七书》,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军事教科书。此书由《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七部著名兵书汇编而成,而其中的《孙子兵法》代表着中国古代兵书的最高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兵书蕴含着非常丰富的谋略思想,而这谋略思想又是可以应用到经济管理领域的,可以说,兵法蕴含着商法,商法通兵法,很多人把“兵学”视为是“商学”,这是很有道理的,俗话说:“商场如战场”,兵学包含商学的道理,兵学在商界也是适宜于运用的。《孙子兵法》作为古代伟大的兵学经典,其中的兵法原理,更值得从商学的角度去借鉴和运用。中国古人说:“大商谋道,小商谋利。”杰出的企业家是不会纯粹是“唯利是图”的,尽管企业家都是要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的,但是,杰出企业家不会只看到眼前利益,而是会追求一种商家之“道”,追求一种经营管理的境界,而这种商家之“道”其实在中国古代的兵学里,是有其理论表现的,比如强调“不战而屈人之兵”,谋求“共赢”的结果,推崇“和为贵”的处事方式等等。《孙子兵法》里就有很深刻的商家可以借鉴的道理,孙武的兵学理论,对于“大商谋道”的意义很不一般。

孙武用兵“五要素论”蕴含什么管理奥秘呢?

孙 武

在《孙子兵法》一书中,孙武对用兵“五要素”的论述,在笔者看来,包含着非常深刻的经营管理方法,而且对于中国管理学界探索“中国式管理”很有启发性。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即是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着民众的生死和宗庙社稷的存亡,是不可不认真审察和了解的。所以,有五个方面的“要素”必须作为分析的根本,以此来比较敌我双方各方面数据,从而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那么,这“五要素”到底是什么呢?

孙子曰:“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孙武用兵“五要素论”蕴含什么管理奥秘呢?

孙子兵法

下面,让笔者具体分析:

第一,在这五种要素中,“道”指的是什么呢?

孙子曰:“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也就是说,所谓的“道”,就是要使民众与君王同心同德,甘愿与君王死生与共,不存二心。其实,“道”可以理解为道理,就是说,一个国家,一支军队,一个企业,要使其所提出的信念、宗旨为民众,为兵将,为企业员工所认同。而信念、宗旨必须是代表正义的,是合理的。古人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符合道义的宗旨才会被广泛民众所认同。“道”这一要素所讲的,其实也是“旗帜”问题。要做大事,举什么“旗帜”是至关重要的,“旗帜”如果不是正义的,就会“失道寡助”;“旗帜”必须鲜明,才能有响亮的号召力。古代王朝的皇位继承,为什么要讲“正统”呢?因为只有“正统”才能竖起名正言顺的“旗帜”,才能说是拥有传位的圣旨。而那些造反的,为了求被认同,为了能“得道多助”,往往不敢宣称自己是造反者,而是竖起“清君侧”的“旗帜”——他们声称他们反的是皇帝身边的奸臣,而不是皇帝。

孙武讲“道”,其实讲的是在武力相向之前,要有道义上的优势;在开战之前,要有正义的旗帜;在拼杀之前,要能在政治外交方面令人信服的道理。

此外,还必须注意到,信念、宗旨或正义的“旗帜”,经常通过精要、简洁的口号来表达,以便于在行动中成为很容易记住的精要话语,比如孙中山在反满革命运动中,就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马云为阿里巴巴喊出了响亮的口号:“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中国共产党把自己的立党宗旨概括为一个响亮的口号:“为人民服务!”

强调“道”这一要素,强调符合正义,讲究做事“有道理”,举起正义“旗帜”,要的就是“得道多助”,也就是说,从阵营内部来说,能使人心齐,能团结一致,能有凝聚力,能增强战斗力;而对于阵营外面,可以让大众认同,取得多数人的支持,少树敌,以聚集更多力量去对付敌人,这也是《孙子兵法·虚实篇》讲的“我专而敌分”,亦是《孙子兵法·谋攻篇》所说的“必以全争于天下”。

对于企业管理来说,强调“道”这一要素不是也非常重要吗?企业要走正道,要有正义感,发展要“有道理”,古人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企业欲盈利更应该“取之有道”。违法违规,搞邪门,走歪道,靠坑蒙拐骗来赚钱的,必定是长久不了的。企业必须做成“良心企业”,讲道义。同时,最好还能把企业的正义宗旨概括成明确、简洁的口号,才能对内号召员工,对外形成好口碑,以获得更多人的支持和赞誉。“大商谋道”,真正的企业家,为企业竖起的应该是道义的旗帜。

孙武用兵“五要素论”蕴含什么管理奥秘呢?

孙子兵法书卷

第二,“道、天、地、将、法”中的“天”指的是什么呢?

孙子曰:“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这就是说,所谓的“天”,指的是昼夜、寒暑与季节时令的变化。

其实,所谓“天”,—是可以理解为古代文化所称的“天时”,既指天气方面的因素变化,也是指某种时机、机缘和机会。将帅指挥战争,要考虑时机,抓住了好时机,等于有一半的胜算,这就需要思考:何时征战?此时可为?何时何事不可为?此时何事可为?此时该做何事?此事何时做更好?等等,总之,要知时机,抓时机。当然,懂时机要以明“趋势”为前提,只有把趋势弄明白,才算是善于审时度势,才能“乘势”而为,才能居高临下,势如破竹。而这就是所谓的“顺势”。只有抓住时机,利用“优势”,做事才能势如破竹。

管理企业时,企业家也需要能知“时机”,能审时度势,比如,如果现在不做就会失去时机,那就必须立即去做;而如果长期发展对我更有利,那不匆匆忙忙做,等待或许能有更好机会。“顺天时”是古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而这一原则对于企业家来说,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的,只有掌握天时,企业经营才会更顺势顺利。逆势,运行一定很艰难,顺势,才能四两拨千斤。《孙子兵法·虚实篇》讲到:“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这“知战之日”说的就是抓住时机,就是“顺天时”。

举个例子:当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在西北的力量还不够强大,而胡宗南率大军进攻延安,毛泽东选择暂时放弃延安,果断撤离延安,把延安一座空城丢给心高气傲的胡宗南,这是因为,当时不是解放军与国民党在西北决战的有利时机。毛泽东深通兵法,他是不会逆势而行的,后果,时机来了,解放军又夺回延安。另一个例子,1949年3月,粟裕对中央军委作出的让华野渡江南进的命令大胆提出改变建议,因为粟裕认为,华野渡江南进,不利于解放军在华北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而当时的时机,华北正迎来与国民党军队战略决战的大好时机,当毛泽东主席了解了粟裕的建议是顺时机顺时势之后,中央军委比准了粟裕的建议。企业家们也应该学习毛泽东、粟裕善于审时度势,善于“顺天时”的管理方略。

孙武用兵“五要素论”蕴含什么管理奥秘呢?

孙子兵法

第三,“道、天、地、将、法”中的“地”指什么呢?

孙子曰:“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这即是说,所谓“地”,就是指路途远近、险隘平坦、开阔狭窄、高低向背等地理条件。

其实,“地”这一要素,也可以理解为是“地利”因素,即地理环境条件。《孙子兵法》对“地”的讲解比较多,除了指军事上的行军路线、交战地点之外,还包括地缘政治等因素。比如,春秋时,齐国之所以比较富强,除了因临海商业发达之外,还有齐国的国界有一半是海岸线,没有与敌国相邻,这就让齐国更有利。再如,三国时,孟获之所以敢作乱,就是仗着南蛮的天险,那个地方的传染病比较常发生等。

“地利”条件很重要,好的地理环境,能拥有某种像是“居高临下”的势能因素,三国时的东吴,就是占有“地利”的,东吴占的地盘,山清水秀,很富裕。在《孙子兵法》里,“地利”条件优越,就有胜算,如《孙子兵法·军形篇》曰:“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在交战时,“地利”是可以影响战争趋势的,如《孙子兵法·兵势篇》曰:“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张弩,节如机发。”

“地利”因素还可以理解为因地制宜,入乡随俗,“地方化”等等,如项目、计划、原则、理论等,都必须与当地的环境相结合,都必须“接地气”,才能取得成效。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指导中国革命才能成功;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要有中国特色,才能走出成功的路等等。

所以,企业要健康发展,一方面是要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环境因素,发挥地方优势,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资源,培育核心竞争力,形成自己的经营特色,才能长期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跨国企业或大型企业集团,如果要到一个新的国家或地区去发展,那么,一定要让自己的企业能“落地生根”,能“入乡随俗”,才会是“接地气”的,才会在当地取得成功。比如,麦当劳那样的规范化企业,都知道要“入乡随俗”,麦当劳厦门与成都店,汉堡的味道有区别,成都店里的汉堡比厦门店的汉堡要更辣。

第四,“道、天、地、将、法”中的“将”指的是什么呢?

孙子曰:“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就是说,所谓的“将”,是要求将帅要具备智谋、诚信、仁爱、勇敢和严明等五种素质。

“将”这一因素,一方面是指将领的素质,即孙武所说的,为将者必须有智谋,讲诚信,有仁爱之心,能勇敢善战,还需是精明严肃的,这讲的是“将才”的因素;另一方面,指的是“将心”(暂时借用“第九城市”的网游概念来表述),即将领的指挥方略,为将者除了有优秀素质之外,还要有统帅方法、作战策略、御将方式和指挥才能等。比如,将帅与一般将领不同,要胸怀大些,想得远一些,考虑战略层次的多些,要能运筹帷幄,而不能事必躬亲地去做下层将领该做的事,要善于授权,用人不疑,不要越级去做,不要抢了下级将领的活干,这样会打乱将领们的计划。所以,将帅是定战略,任将领,坐镇指挥,而不是冲在兵士前面。历史上,诸葛亮事必躬亲,受到了后人的批评,而曾国藩善于识人用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商场如战场,企业家要学习将帅的治军方略,学习孙武的兵学理论,要培养自己的“智、信、仁、勇、严”的将才素质;同时,也要学一学如何制定战略,如何御将,如何提高指挥才能。企业家有“将才”,有军事韬略,才能经营管理好企业。

第五,“道、天、地、将、法”中的“法”指的是什么呢?

孙子曰:“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就是说,所谓的“法”,就是指军法的制定,军规的执行和军需的管理等。

关于“法”的因素,主要是要认识到制定规章制度和严格执行规定的重要性,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支军队,要有严厉的军法,守法要坚定,执法要严,治军要严厉,才能使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才能打胜战。纪律严明的军队,攻敌势如破竹;防守能坚如磐石。举例说,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上海时,进入南京路的八连将士,整夜露宿于大街上,让上海工商界和市民看到了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让上海人民对解放后的上海建设充满了信心。

企业家也应该深知企业制定管理规则的重要性,知道并严格执行规则是不留情面的。企业管理,执法要严,在企业里,即便是叔舅妻弟,也并不能在遵规守则方面有例外,如规则不明,守则不严,企业最终一定会失败。企业家们在管理上,最好要学习将军们,敢于对违规者“军法从事”,企业才能欣欣向荣。

对于用兵“道、天、地、将、法”五要素,孙子说:“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也就是说,凡属上述五个要素方面的事,身为军事统帅,是不能不问的,熟知这些情况,就能打胜仗,而不知此类情况,战必败!

为将者如此,作为企业管理者,也该借鉴。建议企业家门多思考孙武的用兵“五要素”,如将之应用得好,商战中,应该能战无不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