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魏救趙」的經典戰法,千古兵家都說好

“圍魏救趙”的經典戰法,千古兵家都說好

孫臏,“輪椅”上的軍師

公元前353年,魏國以龐涓為主將,率兵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今河北邯鄲)。雙方相持了一年之久,趙國感到力量不支,就向齊國求救。答應如果齊國派兵相救,將把中山之邑獻與齊國。

雖然丞相鄒忌不願出兵援趙,但齊威王知道趙國被魏國吞併後的嚴重後果,而且此時趙衰魏疲,出兵救趙的時機已經成熟,準備派孫臏為主將發兵救趙。

孫臏以自己受過刑為由辭謝,說:“臣是一個受過刑罰、身體不全的人,如果讓臣當主將,別國會笑話我們齊國無人,大王還是請田將軍為主將吧。”齊王於是就拜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率領八萬軍隊,伐魏救趙。孫臏就坐在用布圍著的輜車裡,籌劃謀略。輜車是一種設有帷帳、可以坐臥的車子,孫臏端坐車上,統率千軍萬馬,指揮若定,頗有儒將之風。

大軍出發之初,田忌準備直接趕到邯鄲,與魏軍作戰。他充滿自信,認為率領將士日夜兼程趕到邯鄲,與趙軍內外夾擊,就可一鼓作氣消滅魏軍,解除趙國之圍。

“圍魏救趙”的經典戰法,千古兵家都說好

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法》簡

但輪椅上的軍師孫臏不同意這一構想,他提出一個疑問,即:“如果我軍趕到邯鄲時,魏軍已經佔領邯鄲,趙軍也已潰散,我疲勞之師又如何抵擋氣焰正盛的魏軍呢?”

田忌聽了猛地一驚,心想,自己險些壞了大事,便謙虛地向孫臏討教。

孫臏說:“要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想排開別人的打架鬥毆,不能動手參加進去;用兵解圍,要避實擊虛,擊中要害。”並提出了一個新的作戰方案——圍魏救趙。

孫臏的理由是:現在魏國和趙國打仗,精銳的軍隊必然全部出動在國外,只留老弱的兵卒困守在國中,內部一定十分空虛。

我們如率領軍隊直接向國都大梁進發,佔領它的交通要道,襲擊它的薄弱後方,魏軍一定會丟下趙國而回師救援,這樣我們就可以以逸待勞,不但能夠解除趙國的圍困,而且還能打敗魏國。這就是抓住敵人要害,攻擊敵人虛弱之處的“批亢搗虛”的作戰方針。

“圍魏救趙”的經典戰法,千古兵家都說好

桂陵之戰(來源:《中國戰爭史地圖集》第22頁)

田忌接受了孫臏的建議,指揮齊軍直指大梁。為了實現“批亢搗虛”的作戰方針,孫臏還設下假象迷惑魏軍。這就是“南攻平陵(今河南睢縣西)”。

平陵是魏國東部平原地區的軍事重鎮,較難攻取,而且攻城部隊有受魏軍夾擊被切斷後方聯絡的危險。孫臏對此本來也很瞭解。他之所以決定向平陵進攻,就是為了使龐涓產生齊將指揮無能的錯覺。

當齊軍接近平陵時,孫臏又建議只派一部兵力佯攻平陵,並指示他們,如果遭遇魏軍的夾擊,就假裝敗退下來,進一步使龐涓產生齊軍戰鬥力很差的錯覺。

此外,還另派一部輕車部隊及少量步兵“西馳梁效”,佯示襲擊大梁(今河南開封),以激怒龐涓,誘其急速回救,而將主力埋伏在判定魏軍必經的桂陵(今河南長垣北)附近。

這一行動果真迫使龐涓回兵救援。當疲憊不堪的魏軍回師大梁時,卻鑽入了孫臏早已佈置好的口袋——桂陵伏擊區。桂陵一戰,魏軍大敗,損失慘重,龐涓也險些被俘,趙國之圍隨之而解。

“圍魏救趙”的經典戰法,千古兵家都說好

李靖

避實擊虛是孫子提出的戰法,但孫臏在桂陵之戰中沒有刻板地運用這一謀略,而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和變動:一是全面地瞭解和正確地分析了敵對雙方的情況,真正找出敵人的虛實所在;二是選擇了敵人回救時精疲力盡的有利時機,一舉打敗敵人;三是選定正確的作戰方向,“避其銳氣,擊其惰歸”,達到“攻而必勝”的目的。

唐代兵法家李靖曾指出,中國兵法千章萬句,不外乎“致人而不致於人”而已。孫臏“圍魏救趙”的關鍵也正在於此,駕馭戰爭全局,後發先至,調動敵人,變被動為主動,掌握戰略主動權。

孫臏的軍事指揮藝術得到了後人極大的尊重,毛澤東主席就極為推崇孫臏。主席愛讀《智囊》一書,他曾在《智囊·制勝》孫臏處評點道:“攻魏救趙,因敗魏軍,千古高手。”認為孫臏能夠掌握戰略主動權,駕馭戰爭,調動敵人,在運動中削弱敵人,戰勝敵人,是實踐中國兵法的千古高手。

本文摘編自團結出版社新書《交鋒:帝王將相的博弈》

“圍魏救趙”的經典戰法,千古兵家都說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