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宗竹禽图的海外漂流记:从张大千、顾洛阜到狄龙及方闻先生

【中画经典之徽宗赵佶《竹禽图》】

徽宗竹禽图的海外漂流记:从张大千、顾洛阜到狄龙及方闻先生

宋 赵佶 竹禽图 绢本设色 33.8x55.5cm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山石的一侧的裂缝中,斜伸出两三根竹,两只鸟落在上面,用纤细的小爪牢牢地抓着竹枝,稳固的重心使它们体态从容,就像新龙门客栈中,在楼梯口彼此相遇周淮安和邱莫言,栉风沐雨、渡尽劫波后彼此对视的那一刻,仅用眼神就能交流和沟通

——由宋徽宗赵佶完成,被张大千卷往美国的这幅《竹禽图》经过多年后,又暂时返回了故土。

上海博物馆正在举办的董其昌大展上,能够亲眼目睹这幅来自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藏品,多少有些让人感觉意外。主办方在介绍徽宗这幅《竹禽图》时,刻意扯了段董其昌与这幅典型北宋宫廷画院风格作品之间的关系:

“(董其昌)有可能在项家过眼此画。董氏虽然提倡‘南宗’文人山水画,然而他也题跋过一些工笔花鸟画,并对此颇为欣赏。”这段介绍文字实在勉强,其实该卷与老董的艺术理论、创作几乎毫无关系。尽管如此,大都会博物馆此番送来包括郭熙《树色平远图卷》、李结《西塞渔社图卷》、董其昌仿董源的《溪山樾馆图》等珍藏,应见其之诚意,也似从侧面印证老董画学之庞杂和渊博。

徽宗竹禽图的海外漂流记:从张大千、顾洛阜到狄龙及方闻先生

赵佶 竹禽图 细部1

徽宗竹禽图的海外漂流记:从张大千、顾洛阜到狄龙及方闻先生

赵佶 竹禽图 细部2

徽宗这幅《竹禽图》为绢本,纵33.7cm横,55.4cm。体现了他所倡导北宋宫廷画院的写实功力,画中两只鸟的眼睛,画得最为生动传神。从石头缝中垂下的那几片蕨类植物,显得无精打采,与翠竹的劲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画面简洁,色彩艳丽但干净,徽宗在山石的空白处,留下“天下一人”的画押极为显眼,但也并没影响画面的整体效果。

壹 流传有绪,颠沛流离

此卷流传有绪,但也颠沛流离。南宋时被高宗内府收藏。由宋入元后,被宋室后裔赵孟頫收藏,并题跋:

“道君聪明,天纵其于绘事,尤极神妙。动植物无不曲尽其性,殆若天地生成,非人力所能及。此卷不用描墨,粉彩自然,宜为世宝。然丛尔小禽蒙圣人所录,抑何幸耶。”

“道君”即是指徽宗赵佶,因他尊信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赵孟頫对这位先祖崇拜之极,对这两对承蒙“圣人所录”的小鸟,也为它们感到幸运万分。被他称为“世宝”的这幅画卷,在明朝初年,由朱元璋第三子晋王朱棢收藏,后为项元汴家族收藏,即上文提及过的“项家”。

徽宗竹禽图的海外漂流记:从张大千、顾洛阜到狄龙及方闻先生

赵孟頫跋文

徽宗竹禽图的海外漂流记:从张大千、顾洛阜到狄龙及方闻先生

竹禽图收藏鉴定印(局部)

徽宗竹禽图的海外漂流记:从张大千、顾洛阜到狄龙及方闻先生

竹禽图收藏鉴定印(局部)

此后经过清朝的耿昭忠、宋荦(音Luo)、张之万等人的收藏,耿昭忠和宋荦为清初名臣,均爱好搜藏。宋荦与王士祯、施润章等人同称“康熙年间十大才子”,有着有“江南第一收藏大家”之称,他“性嗜古,精鉴赏”,著有《西陂藏书目》一卷。清代学者朱彝尊诗云:“妙鉴谁能别毫发,一时难得两中丞。”两中丞就指当时大收藏家卞永誉和宋荦。

而张之万(1811年-1897年)则是晚清时期人物,他虽然没有堂兄张之洞更有名气,但其实是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元老。有人评价说,这一时期清朝的大臣中,写字写得好的首推翁同龢(音He),而绘画方面则要首推张之万。张之万与大学士李鸿藻为首的清流派潘祖荫、吴大澂、陈宝琛等名人常有书画往来。他的绘画风格得“清初四王”的神髓,其山水画与戴熙志趣相契并齐名,有“南戴北张”之称。

在中国绘画史上,往往北边出现一位人物,人们总会找一位南方的才俊与之对应。继续“南戴北张”之后,民国时期媒体和评论家们又制造了“南张北溥”的说法。溥是指皇室宗亲恭亲王奕訢的孙子溥心畲,张则指张大千。

这幅《竹禽卷》如何从张之万手中,在民国时期流传入张大千的“大风堂”藏品中,并未查到详细记录,恐也是笔者所知浅薄,而有关“大风堂”及张氏兄弟收藏的逸闻故事倒是不少。“大风堂”是张大千与其兄长张善孖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于上海创立画室的堂号,这一工作室兼具了创作、教学、收藏、鉴赏等等功能。

张大千认为阅读和临摹古画,是了解古代大师艺术技巧和美学思想的重要途径,因此十分注重收藏。据曾任美国佛利尔美术馆中国艺术部主任的傅申先生撰文回忆说,张大千的收藏最早有记录可寻是1920年,从重庆藏家手中购得元四家之一倪瓒的《岸南双树图》,他在此画上有自题云:

“此倪高士真迹,庚申岁予还蜀中省亲,购于渝州卢雪堂先生家。时予初收书画,以三千金得此,携至海上,先农髯师激赏之,且誉之曰:‘子年才弱冠,精鉴若此,吾门当大。’”

农髯是张大千老师曾熙晚年的号,大千的收藏除了受到这位老师的鼓励外,也与另一位老师李瑞清的影响有关。他广泛搜罗石涛和八大山人的画作,尤其是石涛的画,张大千不光收藏最多,而且也是石涛画作的造假高手。

有保守估计称,经过其手的藏品大概有一千多件。在40年代初,他让门人子侄编撰过一本《大风堂书画录》,收录有宋画8件,赵孟頫、梅道人、黄公望、王蒙等元画17件,石涛40件,八大山人31件,共计194件。1954-55年,张大千在日本印刷出版了《大风堂名迹》四集,将经过动荡后尚存的藏品整理成册,其中第二集为石涛书画专集,设立轴十件,手卷五件,册页五件,共四十二页,合计五十七幅;第三集,是八大山人书画专集,合计六十七幅;第四集,则包括了唐、五代以下的画迹四十馀件。这幅宋徽宗的《竹禽图》就被收录于第四集中。

徽宗竹禽图的海外漂流记:从张大千、顾洛阜到狄龙及方闻先生

竹禽图 局部

上世纪50年代的张大千,谢绝了大陆抛给他的橄榄枝,但也感觉台湾并不欢迎他,于是在香港、印度、阿根廷、巴西、美国等地浪迹天涯,寻觅自己满意的栖身之所,一直是他的梦想。后来在巴西,他买了块地,筹措修建“八德园”,据说前后花掉了200万美金。那时的张大千很缺钱,也就是这一时期将此画卖给了美国人顾洛阜。

收购张大千大风堂的藏品,也让这位美国人成为异邦中国书画收藏界大名鼎鼎的人物。

此期间,有一件事不得不提:张大千在香港以大大低于自己收购的价格,将所收藏的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和董源《潇湘图》卖给了大陆北京故宫博物院,让“大风堂”的镇堂之宝回归故里,也让人看见了张大千的另一面。

贰 顾洛阜、狄龙和方闻先生

在大都会博物馆的官网上,对徽宗《竹禽图》的来源介绍为:John M. Crawford Jr. Collection, Purchase, Douglas Dillon Gift, 1981。

John M. Crawford Jr就是我们被收藏界所熟悉的美国人顾洛阜(1913—1988年),而Douglas Dillon,中文将其译作狄龙,他曾任该馆董事会主席。顾洛阜于1913年出生于一个爱尔兰移民家庭,其父亲营商成功,为他留下可观遗产。顾洛阜大学就读于布朗大学,主修文史专业,毕业后在宾夕法尼亚的一所高中任历史老师,之后又到纽约做过出版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纽约逐渐成为艺术、收藏界的中心,他发现一些旧书店经常可以淘到英文古籍,由此开始了自己英文善本书籍收藏。

徽宗竹禽图的海外漂流记:从张大千、顾洛阜到狄龙及方闻先生

竹禽图细部3

徽宗竹禽图的海外漂流记:从张大千、顾洛阜到狄龙及方闻先生

竹禽图细部4

作为不懂中文的爱尔兰裔美国人,要欣赏、了解中国画恐怕都很困难,更不要说鉴定与收藏了。但顾洛阜幸运地认识了在纽约经营古董的日本商人濑尾梅雄(Joseph Seo,1911—1998),于是这队组合开始运作。1953年10月,由纽约华美协进社主持、在纽约举办了“当代中国画展览”,张大千专程从阿根廷前往赴展,并与纽约各界交流。此时,为了筹措修建巴西八德园的宅院,决定出售一批大风堂藏品。这也是顾洛阜与濑尾氏最著名的合作项目,他购藏了张大千大风堂收藏的书画名迹21件,这次交易就包括李结《西塞渔社图卷》、宋人郭熙《树色平远图卷》以及宋徽宗这幅《竹禽图》。

顾洛阜并无子嗣,从1981年开始,逐步向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捐赠或“半卖半捐”自己的藏品,这件徽宗的《竹禽图》便由时任博物馆董事会主席道格拉斯·狄龙(C. Douglas Dillon)购进。

道格拉斯·狄龙(1909——2003年),曾任民主党总统约翰·肯尼迪时期的财政部长,在肯尼迪遇刺后继续在林登·约翰逊内阁担任财长直至1965年。他也是约翰·D·洛克菲勒三世的密友,曾在1972年至1975年间担任了洛克菲勒基金会的主席。

狄龙任职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期间,该馆的中国古代书画收藏上了一个台阶,成为北美中国艺术收藏重镇,这与另一位中国学者方闻先生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徽宗竹禽图的海外漂流记:从张大千、顾洛阜到狄龙及方闻先生

在上世纪70年代,狄龙发现亚洲艺术是大都会博物馆最薄弱的研究部门,他因此邀请自己在普林斯顿大学的校友方闻来主持此事。在方闻担任大都会博物馆亚洲部特别顾问兼顾问部主席期间,主要负责为大都会博物馆购藏中国古代书画,他的设想是将一些著名收藏家的藏品整体收藏,而不是单独一件件去购买,于是他锁定了华裔收藏家王己千(C C Wang,1906—2003年)和顾洛阜等人。

1930年出生于上海的方闻,在童年时期曾师从清末著名书家李瑞清,后者也同时是张大千的老师。方先生日后成为西方学界研究中国艺术史最重要领军人物,在美国学术重镇普林斯顿大学就学与任职,期间共达51年(1948—1999年)。他极力在西方世界推动中国和亚洲艺术的研究与推展,在艺术史学界与博物馆界功勋卓著。

1999年和2000年方闻先生分别从普大和大都会博物馆退休。遗憾的是,就在2018年11月,方闻先生于美国东部时间10月3日凌晨因急性白血病在普林斯顿去世,享年88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