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最痛,誰就是核心用戶|精益創業“三板斧”

谁最痛,谁就是核心用户|精益创业“三板斧”

谁最痛,谁就是核心用户|精益创业“三板斧”

為什麼你加班加點做的東西沒人要?

面對越來越不確定的市場環境,快速、低成本地找準用戶需求已成為一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具體怎麼做呢?

任何一門生意,什麼是第一重要的?

賺錢?沒錯,賺錢顯然是重要的。還有別的嗎?增長?商業模式?團隊?產品?當然,這些都不錯。

但如果迴歸到商業本質,在所有這些因素中,什麼才是第一重要的?

<strong>被需要!

任何一個生意,只有被需要、有需求,你才談得上怎麼組團隊、做產品,怎麼增長、賺錢、擴大營收。如果不被需要、沒有需求,其他一切所謂的重要因素都無從談起。

但被需要又常常面臨兩個問題:

  • 我們想象中的用戶需求,未必是實際的用戶需求;

  • 我們想象中的解決方案,未必是實際有效的解決方案。

比如谷歌眼鏡,就是典型的需求不準。產品設計的初衷是用來搜索,結果實際使用中大家最常用的功能是拍照和錄像。

<strong>有沒有方法能讓我一擊而中,直接找到準確的需求和準確的解決方案呢?

<strong>不好意思,沒有!這世上從來沒有一蹴而就的商業模式。找到用戶的準確需求,以及準確解決方案的唯一手段,就是通過不斷的嘗試和驗證,逐漸逼近針對需求最有效的方案。

就好比過一條河。

我要從此岸的A到彼岸,第一眼直接看到的就是正對面的B,為什麼?因為B離我最近。我走著走著,眼看著B越來越近,結果突然沒路了!

我就不得不嘗試別的方案,一下子公司可能就到了谷底,這時我突然又看到C,覺得這次應該能走過去了,然後我又朝著C走,快到C了,你發現路又不通了,又得繼續嘗試,直到發現彼岸的D。

幾乎所有企業的成長都是這個模式,沒有哪家公司能直接從A走到D。國際巨頭如此,國內BAT也一樣。

谁最痛,谁就是核心用户|精益创业“三板斧”

那有沒有方法,能讓我從A快速驗證到D?

這就是“精益方法論”的價值。

<strong>精益的精髓:低成本快速試錯

說起精益,大多數人都會覺得跟商業有關,但其實在生活中,<strong>我們每個人都是精益主義者。

舉個簡單的例子,吃自助餐。通常我們怎麼吃?先整個轉一圈,看看到底有什麼,然後再選5~10樣平常比較愛吃的,每個少拿一點,都嘗一下,最後幹嘛?精選2~3樣,往死裡吃。是這樣吧?這其實就是精益。

如果用2個字描述精益,那就是<strong>試錯。4個字呢?<strong>快速試錯。7個字呢?<strong>低成本快速試錯。當然只要不快一定就是高成本的,因為時間本身就是成本。

所以精益的精髓就是兩句話:

  • <strong>Fail cheap 低成本試錯

  • <strong>Fail fast 快速試錯

具體怎麼執行?系統學習精益方法論之前,我們先看看如果不精益,企業可能犯哪些錯,遇到哪些坑。

除了前面提到的需求不準和解決方案不準,還有閉門造車、過早優化、過早擴張和忽視隱性成本等一共六大問題。

<strong>不精益的“創業六坑”

<strong>1. 需求找錯

我總結了八個字:<strong>“痛點不痛、剛需不剛”。

什麼叫真正的剛需?其實就是三件事:<strong>極大提升效率、極大降低成本、極大提升用戶體驗。

大家注意,這三句話都有<strong>“極大”倆字。比如搜索引擎,極大提升了信息檢索的效率;比如工業機器人,極大降低了人工成本;比如iPad,操作簡單到連小孩都能輕鬆上手,極大提升了用戶體驗。

如果你做的東西,只是讓這三個指標每個提高一點,比如效率提高10%,價格降低15%,這就不是剛需。你這點微創新就是給競對手“打工”,分分鐘就被抄走了。

跟<strong>剛需並列的參數叫<strong>高頻,剛需和高頻把生意分為四個象限。

剛需且高頻的生意,你要不惜一切代價搶佔市場。因為所有剛需高頻的東西理論上都是入口,是入口就有羊毛出在豬身上的機會;但你也別高興太早,因為剛需高頻一定是競爭最激烈的領域。

更多的生意屬於剛需但不高頻,比如旅遊、買房、婚禮。婚禮不可能高頻,高頻就壞了,但這絕對是剛需。如果你的生意處在這個象限,該怎麼辦?

既然你不是入口,沒有羊毛出在豬身上的機會,那你就必須保證每一單都得有足夠的利潤,每一單都要賺錢,而且不光賺錢,你還要老老實實把這事幹好,形成口碑,做出品牌,一單帶一單。

如果你這事既不剛需也不高頻,那就甭做了;如果高頻但不剛需,這通常也是偽命題,因為不是剛需的東西通常都不會高頻。

<strong>2. 解決方案做錯

除了需求找錯了,還有一個經常出現的不精益問題就是解決方案做錯。

舉個荒誕的例子。很多酒店沒有吹風機,那我想如果我的皮鞋也能當吹風機該多好,結果做出來後沒人要,用戶要的也許是一款能吹頭髮的手機。

谁最痛,谁就是核心用户|精益创业“三板斧”

<strong>3. 閉門造車

也就是不跟用戶接觸,悶頭做了一年半載,最後才發現做出來沒人要。這些人的心理通常都是怕被抄襲。一怕被巨頭抄,二怕被競爭對手抄。

但其實根本不用擔心。首先巨頭反應慢,往往都是看準了才下手;而且這麼容易被抄的項目,說白了也沒什麼門檻,未來的競爭一定很激烈,成功的概率不會高。

競爭對手就更不用擔心了。目前國內大多數的創新都屬於商業模式創新,這意味著門檻沒那麼高,大家都是聰明人,你再藏著掖著,頂多也就領先三個月。

但你因為擔心被抄而不和需求方接觸,導致產品做了一年沒人要,那就得不償失了。如果你真的不小心踩中巨頭的核心賽道,那乾脆早死早超生,這比花幾年被活活耗死要強得多。

<strong>4. 過早優化

也就是核心需求還沒有經過驗證就開始做其他優化。

還是那個例子,好不容易做出一個能吹頭髮的手機,一個都沒賣出去呢,你就開始想怎麼把這個手機做得更時尚更輕薄。但你的核心訴求是用手機吹頭髮,這事驗證之前,你再怎麼輕薄時尚,都沒用。

<strong>5. 過早擴張

也就是核心需求還沒有得到驗證就擴張。

你在家門口好不容易賣出去10個能吹頭髮的手機,你就考慮建廠量產。但很多項目的第一版,其實都是被親友和競爭對手買走的,並不代表普遍需求。需求還沒被驗證就考慮規模化,你做的越大,未來的成本越高。

<strong>6. 忽視隱性成本

顯性成本是可量化的成本,比如財務報表上的員工工資、五險一金、辦公室房租、市場公關費等。

而隱性成本,指那些無法量化的成本。比如溝通成本,團隊磨合成本。你很難說一個團隊在一起比較久了,磨合得好,效率就比另外一個團隊高30%。這30%你很難精確計算。

很多企業只重視顯性成本,忽視隱性成本。但實際上,<strong>隱性成本是企業成長道路上的無形殺手。

以招人為例。我認為最高效的方式,是用3個人的薪水,招2個人,幹4個人的活,尤其是初創企業。看起來你是給每個人多付了薪水,但平均下來實際上是省了錢。而且你1.5倍的薪水,也更容易招到厲害的人。

反之如果你把員工工資壓得很低,一來招聘效率低,你面了很多人花了很多時間,也給了幾個Offer,但面試者最後都不願來;二來招不到理想的人,好不容易有2個願意來,還都是生瓜蛋子,從前期培訓到真正上手,還得花兩三個月時間。工資是省了,員工招聘、培訓成本都上來了,這都是顯著的企業隱性成本。

而對於創業公司來講,什麼是最大的隱性成本?<strong>時間成本。

特別是在中國,國內互聯網行業的競爭絕對是世界級的。在美國,一條賽道通常也就3~5家競爭對手,但國內可以同時出現幾十個共享汽車、幾十個共享單車以及幾十個共享充電寶。在這種競爭環境下,時間就是生命線。

而精益創業,正好可以幫你節約時間,減少浪費。

李善友老師說過這麼一句話:

<strong>“企業最大的浪費,不是員工上班時間刷微信,不是花了廣告費沒效果,也不是辦公室租大了浪費,而是大家<strong>辛辛苦苦加班加點做出來的東西沒人要。<strong>”

<strong>“精益三步曲”,讓企業少走彎路

既然不精益有這麼多坑,那我們如何才能實現精益呢?主要分三個階段:

  • <strong>需求探索

  • <strong>用戶驗證

  • <strong>推廣

即:先通過簡單的方式探索需求,再通過MVP驗證需求,驗證成功則推廣,不成功則返回,繼續做需求探索。

有很多人看過埃裡克·萊斯的《精益創業》,其實那本書主要講的就是用戶驗證,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第二部分。<strong>但我覺得在用戶驗證前的需求探索,才是性價比最高的階段。

因為用戶驗證需要做MVP,MVP全稱Minimum Viable Product,最小可行性產品。但再小的MVP都有成本,而需求探索依賴的更多是常識和一些簡單輕量的方法,是更加經濟的方式。

谁最痛,谁就是核心用户|精益创业“三板斧”

第一階段

<strong>需求探索:6步找到用戶痛點

<strong>① 找到痛點

需求探索的第一步就是找到痛點。其實生活中的痛點無所不在,拿交通來說,坐飛機怕晚點,高鐵時間有點長,滴滴打車呢?司機不認路。

通常來講,創業者找到的痛點都來自親身體驗。如果這個痛點是其他人告訴你的,那麼意味著兩種可能:一是這個痛點不夠痛,二你自己不是核心用戶。

<strong>② 常識判斷

找到一個潛在痛點後,你要用常識判斷一下這到底是不是痛點。大家要特別注意:創業過程中,<strong>常識永遠都很重要。

為什麼?因為你不可能把所有的風險,都用MVP實際驗證一遍。可能十個裡面有九個,你都能用常識判斷真偽,只有一個需要用MVP驗證。

哪些是常識?舉個例子,你想在網上賣東西,可以隨時接入移動支付和快遞服務,這就是常識,不需要驗證。

此外,常識還會告訴你非常重要的三件事:

  • 你到底喜不喜歡這個事?

  • 這個領域你到底擅長不擅長?雖說這是個風口,但這是你的風口還是別人的風口?

  • 你自己是不是核心用戶?

<strong>③ 頭腦風暴

常識判斷之後,就是非常重要的頭腦風暴。你要和團隊小夥伴們找一個相對放鬆的地方,大家頭腦風暴討論一下,這個事到底有沒有真實需求。

頭腦風暴的目的就是讓大家暢所欲言,這裡很重要的一點是,如果你是團隊老大,一定要少說多聽。因為你是老大,你先說了,人家就只能順著你說。

其次是不要輕易定調。假設有三個小夥伴,你要讓另外兩個人先說,說完你不要先說這個東西我覺得對或不對,否則你會阻止大家發言。

谁最痛,谁就是核心用户|精益创业“三板斧”

<strong>④ 找到核心用戶

頭腦風暴後如果覺得這事靠譜,有需求,那就開始找核心用戶。誰是核心用戶呢?很簡單——<strong>誰最痛誰是核心用戶。

以迅雷為例,迅雷可以下音樂,也可以下網遊,哪個是核心用戶?肯定是下網遊的,因為下載的東西越大,速度快才越有價值。

<strong>⑤ 用戶訪談

找到核心用戶後,<strong>用戶訪談是需求探索最重要的一個環節。這裡我給大家特別總結了3要和3不要。

<strong>首先,一定要面對面訪談,而不要通過電話或微信。

因為在電話或微信裡很多東西說不清楚,溝通效率比較低。像我現在作為投資人看項目,就非常不習慣跟創業者不見面,只是電話聊。一是沒有視覺交互不易理解,二是電話中稍顯生硬和拘謹,很多話題根本聊不開。用戶訪談也類似。

<strong>其次,一定要保持開放式討論,千萬不要讓用戶做選擇題。這一點極其重要。

什麼叫選擇題?就是我問你,我遇到過這樣的問題和痛點,你有沒有類似的情況?或者我有這樣的一個解決方案,你覺得好不好?

一定不能這麼問啊,應該怎麼問?你用這個產品,遇到過哪些痛點?或者你遇到的這個問題,你建議用哪種方式解決?

一定要開放式地問。因為你給我做選擇題,礙於面子,我總不好意思說不是,我一定會說是。

<strong>最後,用戶訪談絕不要搞小組討論,而要一對一進行。

為什麼?從眾心理。舉個例子,我們說個事,你先說你遇到過什麼問題,等輪到我,我很可能第一句話就是:我非常贊同你的觀點,我只想再補充一點。

其實你說的問題我根本沒有,我想說的只是第二點。但因為大家都在一起,我不好意思直接講。

用戶訪談還有一些小技巧,比如<strong>一定不要做問卷調查,問卷不適合開放式問題,而且有疑惑也不太可能追問;

還有,<strong>一定要走出辦公室,最沒用的訪談是什麼?你給人家200塊錢,讓人家到你辦公室來,這一下就變味兒了。你就變成甲方了,用戶是乙方,他順著你說就完了。

<strong>⑥ 總結需求

最後就是總結。你要總結出想象中的用戶痛點,跟實際調研結果是否一致;以及想象中的解決方案,跟實際調研後的方案是否一致。

如果一致,就走到下一步,否則繼續循環上面的步驟。

第二階段

<strong>用戶驗證:<strong>MVP核心四步,低<strong>成本快速驗證

“精益三步曲”的第二步,就是非常重要的MVP環節。

說到這你可能疑惑,你說前期已經做了這麼多需求探索了,用戶已經告訴你他的需求了,為什麼還要做MVP呢?

有幾個原因。首先用戶的口頭表達不能代表真實的用戶行為;其次你要用MVP看用戶是否真掏錢;第三,做MVP可能會有一些意外發現。比如你開餐廳,發現用戶到你這兒來只點甜點,說明你正餐不行,不如專賣甜點好了。

正確實施MVP需要四個關鍵步驟。

<strong>① 找出你最需要驗證的問題

這裡的重點是:你只需驗證最吃不準的“一個問題”,而不是兩個或多個。

<strong>② 針對這個問題設計MVP,推給核心用戶體驗

記住:任何MVP都有成本,所以和驗證核心問題無關的功能一律不要,要把做MVP的成本降到最低。

<strong>③ 收集數據、親自體驗、再次訪談

埃裡克·萊斯的《精益創業》只講了數據收集。但我認為<strong>後兩點其實更為重要。

數據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很容易被“修飾”。特別對於大公司的內部創新,作為老闆,如果你不親自使用產品,你會發現每組數據都會特別好,但實際結果可能很差。

<strong>④ 驗證假設

最後一步,你要下一個結論,也就是這事到底有沒有得到驗證。

如果驗證成功,恭喜你,可以大刀闊斧開幹了!如果驗證不成功,也恭喜你!你用兩天時間避免了兩個月甚至兩年的錯誤。

谁最痛,谁就是核心用户|精益创业“三板斧”

核心就是這四步,怎麼實踐?舉個簡單的實例。

假設之前沒有人在網上賣過鞋,你是第一個發現這個商機的人。那麼你要在網上開鞋店,通常怎麼做?先搞定幾家品牌商,簽訂代理協議,再從他們那訂貨,同時還要搞定物流和支付。

如果從MVP角度出發,最需要驗證的問題是什麼?是你能不能搞定物流和支付麼?當然不是,亞馬遜、噹噹已經在網上賣書好幾年了,這是常識。

你真正要驗證的,是會不會有人真的在網上買鞋。因為鞋是非標品,碼數差一點都不行,這和書不一樣。

怎麼驗證?非常簡單:你拿著手機到周圍實體鞋店拍些照片,放到網上,如果用戶感興趣,從你這兒下單了,你再到鞋店把鞋買下來給人郵過去,看對方的反饋,看有沒有更多人買。

這樣你也不用搞支付系統,用戶付款直接通過支付寶轉賬就好;你也不需要跟快遞談合作,有訂單了臨時叫一個上門。

你看,你只花了兩天時間驗證了一個你本來需要兩個月才能驗證的事,而且因為用戶下單了你才買,你就不需要存貨,沒有成本,這就是MVP的價值。

第三階段

<strong>推廣:病毒式營銷加速獲取C端用戶

走完了需求探索、用戶驗證,如果驗證成功,接下來就面臨另一個核心問題——推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