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來:張藝謀鞏俐的和解之作

歸來:張藝謀鞏俐的和解之作

張藝謀鞏俐曾經也是一對曾被所有人看好的很登對的一對,奈何,再長久的愛戀,終究敵不過時間。很久時間內,兩人都不在彼此聯絡。在今年的JM獎上,身為電影節主席的鞏皇,和憑藉《影》奪下最佳導演的張藝謀,一對人,任憑時間再久,依然會在某些層面,讓人覺得還是那麼登對。

兩人的和解,來自一部電影,2014年,張藝謀執導的《歸來》,鞏俐主演。

電影《歸來》說到底只是一部情感電影,所謂的傷痕標籤、舊時代記憶的“歸來”,其實都有點多此一舉(誠然,跨越時間和滄桑的愛戀更容易催淚)。簡單點,它講述的只是一段近在咫尺,卻陌如路人的長相廝守,這就夠了。

右派陸焉識平反歸城,飽受生活摧殘而患上“心因性失憶症”的妻子馮婉喻,並沒有給他想象中的久別重逢的悲喜交加,而是宛若路人的冷漠。在一次次試圖挽回記憶的嘗試後,老陸但求守在病妻身邊,每月5日,在火車站一次又一次的上演著盼望中的“歸來”。

情節大抵如此。久別重逢,早就上演了無數動人故事。《歸來》卻將鏡頭對準重逢後的一次次的親情上的“迴歸”。人,已經回來了,但是記憶中的那個人,卻再也不能回來。曾經痴痴地等,已經成為一種本能(就像駕駛中的“隧道效應”),而忽略了早在身邊的愛人。

這是張藝謀營造的第二“片”淚點。幾乎佔了全片80%的篇幅。初入門時的客氣,看做旁人時的驚恐,鋼琴修好後在音樂中的恍惚重逢,讀信時的彬彬有禮和良苦用心,夜晚蓋被時的歇斯底里,大年夜病榻旁的餃子,以致最後老夫妻雪天中火車站痴痴的盼望。於細節處炸驚雷,催人淚下,都只為你相廝相守,陪你等待你所等待的人。

其實,是在等待你的歸來,用今後所有的時日。此刻,我已在你身邊。

這是第三“片”淚點,也是《歸來》最後給人的最綿長,最溫柔,也最幸福的淚點。雖然讓人那麼無力。

關於第一“片”淚點,其實就在影片最初。雨夜潛回時的驚恐、門內外的無言、喧囂火車站時的嘶聲裂肺的呼喊、被撕扯分開時的絕望,這些都只是因為女兒的小小私心。不單單是在那個年代,任何時代中,都會有的無心,或者私慾,引發的肝腸寸斷。只是在多年後,女兒的悔恨告白,被老父親的雲淡風輕的“我知道了”就化解掉。只是因為他是父親,可以原諒自己的孩子年幼時的無知。雖然一時的懵懂,要自己和愛妻,用盡餘生來承受。

三大“片”淚點,老謀子掌控情感的功力十足。陳道明表演精彩。

但是太足了。就像程咬金囂張的“三板斧”。

催人淚下的這跟情感之弦,基本上緊緊的繃了整整110分鐘,讓人難受其苦,不能不讓人覺得老謀子用力過猛,想向人表達功力的嫌疑。

這一點,成為老謀子這次“歸來”之旅的一大敗筆。程咬金的三板斧耍兩個小時,累了。

眾所周知的歷史,老謀子需要一部真正意義上的作品,來作為自己“歸來”的一個標誌。《歸來》的片名,可以說也向大眾直接的表達出了這種深意,還有這個項目的本身。

《歸來》改編自嚴歌苓的小說《陸犯焉識》,同小說所涉及到的更為廣闊的時間和故事情節上的輾轉不同。《歸來》避開了繁雜,避開了敏感,在規模和情感上做減法,由右派改造時越獄回家做引子,更多筆墨放之於重逢後的“歸來”。這樣做,一方面既利用了原作的“話題性”,又將重心回到了老謀子一貫的“形式感”,兩相其美,重新回到了老謀子的技術手法上來。而且,《歸來》,從技術上來說成功了。雖然確實有點累。

嚴歌苓的《陸犯焉識》不錯,張藝謀的《歸來》技術和情感上也不錯。原著和電影本就沒有可比性。

所以,“傷痕”、“寫實”、“歷史傷疤”之類的就算了吧。

拋開原著,簡單看電影,很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