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真正詮釋了,什麼叫活到老學到老

孔子名丘,字仲尼,後來就只被人叫做孔子了。

至於,他為什麼叫這個名字,司馬遷說,是因為他出生的時候,腦袋長得太醜了,像山丘一樣,就叫丘了。又有人說,孔子出生在尼丘山附近,他的父母又是在禱告尼丘山後,才有了他,所以才叫丘。

哪種說法對,這事兒只能去問他爹了。而孔子他爹已經死了2000多年了,恐怕是問不出什麼了。

孔子的母親叫顏徵(zhi四聲)在。17歲那年,她結婚了。在女人最美麗的時候,她嫁給了叔梁紇。

叔梁紇就是孔子的父親,是個將軍,很有名望,也是個貴族。這是他第三任老婆了,這一年,叔梁紇已經65歲了。

估計是女孩吃錯藥了,要不然怎麼就同意嫁給一個老頭子呢。反正,顏徵在的兩個姐姐沒同意嫁。

孔子,真正詮釋了,什麼叫活到老學到老

結婚一年,孔子就出生了。

孔子3歲時,父親死了。這可苦了娘倆了。家裡是沒法待了,因為叔梁紇的大老婆是個潑婦。

顏徵在就帶著3歲的孔子去了魯國。自己種些桑,紡些紗,靠這個養活自己和孔子。

魯國,那會兒可是禮儀之邦,就是禮儀在魯國保存的最完善。

東周末年,禮崩樂壞,偏偏在魯國,各種禮儀都有,相當齊全了。

既然,禮崩樂壞了,那有很多書,也就流落民間了。要不然,以孔子母女倆在魯國的地位,可是沒學可上的。

顏徵在也是個貴族世家,自己是識幾個字的,她當然希望自己的兒子,能讀書學習了,就教小孔子識字了。

孔子,真正詮釋了,什麼叫活到老學到老

然後,就是孔子一生的學習生涯了。

孔子,可以說是真正詮釋了,什麼叫活到老學到老。

反正,沒了解孔子之前,我以為,孔子是個固執的老頭子。一張口不是禮儀,就是仁義。

真個不值得去了解,《論語》嘛,那是不能看的,說了些什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傻話。說白了就是, 我對自己不自信,怕受壞影響。

因此,直到現在,才真正瞭解了孔子。看了《倫語》,才發現,孔子不光說了些傻話,也說了些好話。

好話裡頭,多數是關於學習的。反正,我是服氣了。

孔子,真正詮釋了,什麼叫活到老學到老

孔子小時候,究竟是什麼時候,已經不知道了。大致應該在15歲之前吧。

這小子喜歡的東西有點奇怪,就是觀禮。不光看人家祭祀行禮什麼的,回來還演練。捏些泥人,來回演,自得其樂。

別的小子,捏幾回就煩了,玩別的去了;孔子呢,不厭其煩,玩不夠。

估計,這段時間,對他以後,執著於禮儀是有些影響的。

這會兒,有個壞小子,生的人高馬大,力氣也大。看見孔子整天鼓搗些泥人,傻里傻氣的。就老找他麻煩。把他泥人弄壞,揍他一頓,罵他幾句什麼的。

這壞小子後來成了孔子的學生兼保鏢,就是子路。

孔子,真正詮釋了,什麼叫活到老學到老

15歲,孔子立下了一個終生志向,就是要學習知識。

來了魯國,可不算是什麼貴族了,就是個平民老百姓了。不學習,就只能一輩子耕田種樹,學習是唯一的出路。

孔子是怎麼個學習態度呢,司馬遷寫過孔子向師襄子學琴的故事。

孔子聽說師襄子琴彈得好,就去學琴。

師襄子看是個好學的人,當然也願意教。於是,教了一首曲子。

十天後,師襄子說,這首曲子你已經學會了,可以學些其它的了。

孔子卻說:曲子我是學會了,可還沒學會彈琴的技巧呢。

好吧,那再學,過了些日子,師襄子看技藝也學得差不多了,說可以學些其它的了。

孔子說:技巧是學會了,可還沒領會曲子的意思呢。

好吧,再學,又過了些日子,師襄子又說可以學些其它的了。

孔子說:曲子意境我也學會了,可還沒領會作者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好吧,又學,再過了些日子。孔子說:丘得其為人,黯然而黑,幾然而長,眼如望羊,如王四國,非文王其誰能為此也!

意思是,我知道這個人了,這人目光遠大,像王一樣俯視四周,要不是周文王,又有誰能作這樣的曲子呢。

師襄子也服了,說自己老師說這曲叫《文王操》,是文王寫的。

孔子,真正詮釋了,什麼叫活到老學到老

這就是孔子學習的態度,不把一個東西學透是不會罷休的。

十九(桃十九,維公號)是比較汗顏的,一個知識還沒學到,就像學另外一個。看來得向孔老頭學習了。

接下來,我們看看,關於學習,孔子是怎麼說的。

孔子,真正詮釋了,什麼叫活到老學到老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十九譯:學到的知識經常溫習,真是太有意思了。

看來,孔子在學習的時候是得到了極大的樂趣的,要不然,也不會說這個了。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十九譯:溫習舊的知識,有新的領悟,就可以當老師了。

這個方面,看來十九和孔子是一頭的。再看一遍原來看過的東西,我也能看到些不一樣的東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十九譯:三個人一塊走的話,其中必有一個可以當我的老師。人家的優點,就去學了來,缺點,就改正它。

孔子,真正詮釋了,什麼叫活到老學到老

有人說,不能死讀書,得思考。

一個朋友看我經常讀書,跟我說:你讀那麼多書有什麼用啊,得思考,思考懂不?得自己想。

我特馬當然知道,問題是你一個從不讀書的教我怎麼讀書,are you kiding me?

關於思考和讀書的關係,我和孔老頭是一頭的。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十九譯:光學習不思考容易迷糊,光思考不學習容易懈怠。

總之,光學習不行,光思考也不行,得二者結合起來才行。

這方面,孔子孫子的學生孟子說的也很到位。

孟子: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十九譯:我常常整天思考,還不如一會兒學的東西多呢。

看來,這方面,我和孟老頭也是一頭的。不過,孟老頭也說了不少傻話,但這句話,我覺得沒毛病。

孔子,真正詮釋了,什麼叫活到老學到老

孔老頭不光學習的態度好,還很誠實,一點也做作,這就有點可愛了。

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十九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叫求知的智慧。

呃,很有道理的樣子。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

十九譯:有人明明不知道,偏說自己知道,這叫作,我可不是這樣的人。

好吧,孔老頭不做作,起碼在學習上是這樣。但如果說到禮儀,吃個肉還得割成方塊,以現在標準看,這就叫作。

孔子,真正詮釋了,什麼叫活到老學到老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十九譯:早上學到了新知道,晚上死了也沒什麼問題。

可見,孔老頭對知識有多渴求了。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十九譯:愛學習的人,不以為,問不知道的東西是羞恥;也不以為,向下人問問題是羞恥。

我總以為,不恥下問是包含這兩個意思的。

孔老頭可不光是說說而已,是親身實踐著這句話的。

孔子年輕時,第一次進太廟,見了什麼都比較好奇,問東問西的。人家說這孩子真不懂禮貌,他也不在意,一點也沒覺得羞恥。

孔子,真正詮釋了,什麼叫活到老學到老

39歲時,孔子去了洛陽,見到了老子。

老子那會兒,管著好大一個圖書館。很多書,孔子聽都沒聽過。

這倆人見了,自然是談天說地,老子年長不少,懂得也多。多數時候,又是孔子問東問西。

50歲,孔子也還在學習。

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十九譯:讓我多活幾年,50歲學會了《易》,也就沒什麼大過錯了。

50歲,還在學習新東西。

孔子,真正詮釋了,什麼叫活到老學到老

67歲,在外流浪了14年之後,孔子回到了家鄉魯國。然後,就開始編寫整理一些書。比如說:《詩經》、《易經》、《尚書》、《春秋》等。都是晚年編成的。

孔子一生,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十九譯:發憤學習常常忘了吃飯,快樂的忘記了憂愁,連自己老了都不知道。

這是《論語》裡的一段話: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葉公就是葉公好龍的那個葉公,子路就是小時候欺負孔子的那個子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