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樹|如何在寧靜之中充滿著一種潛在的緊張感


畫樹|如何在寧靜之中充滿著一種潛在的緊張感


明代以後,不少畫論曾強調畫樹要多曲,少用筆直,如明代董其昌《畫禪室隨筆》明確指出:畫樹之竅只在多曲,雖一枝一節,無有可直者,其向背俯仰全於曲中取之。或曰:“然則諸家不有直樹乎?”曰:“樹雖直,而生枝發節處必不多直也。”董北苑樹作勁挺之狀,特曲處簡耳。李營丘則千屈萬曲,無復直筆矣。又說:但畫一尺樹,更不可令有半寸之直,須筆筆轉去,此秘訣也。


畫樹|如何在寧靜之中充滿著一種潛在的緊張感


這裡有“直”“曲”“轉”三個不同的概念容易發生歧義。中國畫裡,除了界畫,不存在真正可稱得上“直”的線條、“直”的造型,所謂“直”,只是相對地“挺拔”“平穩”的一種感覺而已。“曲”就不同了,尤其在捲雲皴及與之想配的蟹爪樹的畫法中,不少線條、不少造型都是“曲”得很厲害的,無論樹石皆左盤右旋,形成團塊似的結構,聚氣凝力,若挽強弓、蓄勢待發,使畫面在寧靜之中充滿著一種潛在的緊張感,然後有可稱之為“直”的樹木秀挺而出,意態瀟灑,風姿綽約,如弦上之箭,聚攏著整個畫面上所有的氣和勢。這“可稱之為直的樹”的造型和用筆線條就不再是“曲”的,而是“彎”的了,是更有彈性的弧形線。這在北宋郭熙的《窠石平遠圖》裡體現得很清楚,但在窠石上前面的兩株樹用筆曲甚,造型也屈曲有奇姿,而後面兩株挺拔的樹,無論造型還是用筆都並無曲間,相反瀟灑的弧形線用筆中不乏直意,故而能夠秀出,而右面一樹的樹梢更用跳躍式的筆觸提按起伏,活脫出是用的生命力。所以,所謂“曲”是有限度的,在不少場合,實際上是“彎”和“弧線”。曲則聚,則緊,彎和弧,則舒,則馳,兩者皆不可偏頗的。


畫樹|如何在寧靜之中充滿著一種潛在的緊張感


至於“轉”,董其昌更有這樣的說話:畫樹之法須專以轉折為主,每一運筆,便想轉折處,如習字之於轉筆用力,更不可往而不收。可見所謂“轉”並不含有“曲”的意思,他以習字作比,“轉筆用力”是為了保持筆穎的中鋒狀態,使線條圓渾有力。因此,從線條的形態來說,自然而然地含有提按頓挫之意。就造型結構來說,則枝椏杈生、結節疤痕都需用短促轉折的筆法寫就。


畫樹|如何在寧靜之中充滿著一種潛在的緊張感


書法有“無往不收,不垂不縮”之說法,董其昌在談畫樹須以轉折為主時說“更不可往而不收”,也說明了所謂“轉”的意思主要是以中鋒運筆的方法來畫樹。


畫樹|如何在寧靜之中充滿著一種潛在的緊張感


以董其昌自已的畫作看,還是直幹少曲的樹法居多,並非像他所說的那麼“只在多曲,無有可直者”。因為樹木在山水畫中畢竟只佔一小部分,而且場景越大,樹木越小,而樹木要在畫中起間架支撐的作用,只有相對平直居正的枝柯,才能有福氣俊發振起全局的感覺。當然,這也和審美意思、時代風尚密切相關。以簡約為尚的元代,盤曲屈乾的樹法並不多見,而以縝密為尚的北宋,“畫一尺樹,更不可令有半寸之直”的狀況確實不少。然而,這也有兩種情況:一是以曲求直,用筆是多曲,是轉折盤旋的,但樹的整體造型,所蘊氣勢是挺直不阿的,傳為李成的《寒林圖》、郭熙的《早春圖》《幽谷圖》等皆是;另一種則曲之又曲,以致枝蔓糾纏,不可不謂過猶不及了,即使是如此優秀的王詵《漁村小雪圖卷》中的有些枯樹和松樹也未免曲得有些過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