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規模實質性減稅要來了!


大規模實質性減稅要來了!

天無絕人之路,減稅就是出路

來源:真話財經(ID:zhenhuacaijing)

11月1日,最高層發話,要支持民營企業,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給企業減稅。

話剛落音,有關省、部委、金融機構……幾乎和“支持民企”有關的部門都積極表態,也有一些部門拿出了具體措施。

有點意外的是,主管財稅大權的財政部和稅務總局遲遲不說話。11月9日,總理再一次喊話:財政部要“挺身而出”。

當日深夜,國家稅務總局黨委書記、局長王軍接受新華社採訪的文章發出,稱將盡快提出更大規模、實質性、普惠性減稅政策建議。

11月12日,財政部黨組書記、部長劉昆在《學習時報》(中央黨校主辦)發表署名文章指出,財政部門將著眼增強發展後勁,強化“放水養魚”意識,研究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和更為明顯的降費。

如果熟悉中國很多政策的“落實”步驟,國稅總局和財政部負責人不是隨便說說的,大規模減稅可能真的要來了。

更重要的是,現在經濟面臨下行壓力,以前的做法是刺激“三駕馬車”(投資、出口、消費)中的其中一駕或多駕,但現在刺激的效率很低,相比之下,減稅才是最有效的手段。

01

11月9日晚上8點左右,王軍接受新華社採訪的內容放出,內容比較多,看完全文,基本上可以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對最高層講話的理解;第二部分是關於減稅的“乾貨”。

第一部分這裡就不詳細說了,重點說說第二部分,這才是很多企業和普通人最關心的。總結一下,主要有以下幾條:

一、不是沒減稅,今年5月1日已經減過一次(將增值稅17%、11%兩檔稅率降低到16%、10%),而且效果比較明顯。

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稅務部門稅收收入124046億元(已扣減出口退稅),增幅為10.7%,其中前4個月稅收收入增幅為16.8%,後6個月稅收收入增幅回落到6.4%。

這說明增值稅稅率下調效果是很明顯的,後6個月,稅收增速明顯下降了。

二、下一步,稅務部門將與有關部門一起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儘快提出體現更大規模、實質性、普惠性減稅降負要求的政策建議。

和第一點相比,這個才是外界最關注的,大家關心的問題包括:調查什麼時間開始?什麼時間正式減稅?減稅的幅度(稅率下調)到底有多大?

這些問題,王軍都沒有正面回答,而是把話題引入社保費率的問題上了。

1、研究提出降低社保費率等建議,確保企業社保繳費實際負擔有實質性下降。2、各級稅務機關均不得自行組織開展以前年度集中清欠。3、一經發現稅務機關違反規定的,輕則批評糾正,重則查處問責。

以上三點,其實都是老話題了。關於減稅的問題,為什麼沒有正面回答,可能有客觀原因,高層關於減多少稅還沒有達成共識;另外,上文中王軍提到,現在還處在提出“政策建議”之前的調研階段,所以很多具體問題沒法回答。

三、減稅的具體問題沒回答,但已經開始在優化納稅服務了。比如:

1、開展新一輪納稅服務優化工作,今年年底前再取消20項資料證明事項;2、將辦稅時間在去年基礎上再壓縮10%;3、探索推行納稅人辦稅“容缺”制、納稅申報“提醒糾錯”制;4、配合有關部門編制和公佈統一的企業註銷操作指南,破解企業註銷難題。

以上4點,絕大多數都是方便大家納稅的,言外之意就是,先把大家納稅的問題解決了,然後再開始減稅。

02

除了稅務局局長王軍,財政部部長劉昆也出來表態了,但不是以接受官媒的採訪形式發出的,而是辛辛苦苦寫了一篇長文。

這篇長文發表在《學習時報》頭版頭條,標題為《完善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財政制度體系》,長達4667字。

大規模實質性減稅要來了!


文章主要說了幾個意思:

一、財政部在積極營造穩定的經濟增長環境。這一點和稅務總局有很大差別,財政部不僅僅要考慮“收上來”,還要考慮怎麼“花出去”,如果薅羊毛太狠,經濟受不了。

根據劉昆部長的文章,財政部主要做了幾個工作:

1、今年1—9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6.33萬億元,完成年初預算的77.8%,快於序時進度2.8個百分點。財政政策不積極?不存在的。2、截至9月末,地方政府新增一般債券已完成全年計劃的92%,新增專項債券已完成全年計劃的92.4%。支持基建,刺激經濟,財政部已經盡力了。3、大幅度增加中央專項扶貧資金,2018年安排1061億元,比上年增長23.2%。積極扶貧,財政部也不遺餘力。4、截至目前,已經安排汙染防治資金405億元,投入力度為近年來最大。

上面4點,前兩個是為了促進經濟增長,保證經濟不滑坡,後兩條是在支持“三大戰役”(防風險、搞扶貧、治汙染),財政部都沒落下,也能看出,財政部真的不容易。

關於減稅,這篇文章也說了一些,但也都是框架性的問題,大多數政策是在目前的基礎上修修補補。

不過,對於下一步減稅也有新的說法,財政部門將強化“放水養魚”意識,研究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和更為明顯的降費,更好促進實體經濟健康發展。

這和國稅總局說的意思差不多,減稅是要減的,但怎麼減?什麼時候減?減多少?現在還不確定。

03

為什麼現在要減稅,因為已經到了非減不可的地步了。除了高層每次在相關會議上說之外,更重要的是,減稅可能是刺激經濟最好的方法。

第三季度,中國的GDP增速降到了6.5%,雖然還保持在年度經濟增長目標附近,但這一速度是2009年2季度以來的最低值。

“三駕馬車”中,9月份出口增速高達14.5%。但是中美貿易摩擦始終是揮之不去的陰影,如果美國再加稅(剩下的2600億美元左右),出口可能會受到影響。

從內需看,9月份的社會零售總額增速小幅回升至9.2%,好像消費還很不錯的樣子。但另一個指標限額以上零售增速9月份只有5.6%,已經低於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的最低水平。

最後來看投資。今年前3季度的投資增速為5.4%,這是1991年以來的同期最低增速。要知道,哪怕在全球金融危機的2008年,中國的投資增速依然高達26%,在亞洲金融危機衝擊下的1999年,中國的投資增速最低也有6.3%。

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姜超在他最新發布的研究報告中說,以前投資下滑,可以靠房地產,但本來應該是“金九”的9月份全國地產銷售重現負增長,這也就意味著未來不能過於指望地產投資。

姜超表示,為了刺激經濟增長,過去10年中國採取的主要政策包括:

第一次是2008-2009年,為了應對全球金融危機,我們出臺了4萬億刺激計劃,經濟有所好轉,但後來造成產能過剩,導致2011年經濟重新下滑。

第二次是2012-2013年,政府部門通過融資平臺開始大幅舉債,舉債加碼了基建投資,但政府的隱性負債,2014年經濟重新下滑。

第三次是2015-2017年,居民部門開始大幅舉債。2014年末居民部門的總負債是25.7萬億,到2017年末升至45萬億,過去3年居民部門累計新增了約20萬億的負債。今年以來,居民舉債增速下滑,導致了地產和汽車銷售轉負,經濟再度承壓。

很明顯,過去我們每一次遭遇經濟下行,我們都選擇了舉債發展這一條最容易的路,現在已經找不到可以舉債的對象了,所有簡單的路都已經走過了,已經沒有容易的路可以走了。

“天無絕人之路,減稅就是出路。”姜超在報告中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