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魯迅後路遙也掉下神壇,因為他們的作品都沒有達到經典的高度?

魯迅作品在中小學課本刪減,逐漸掉下神壇,路遙卻是因為讀者太多而掉下神壇!

路遙從 20 世紀80 年代初崛起於文壇,10 年的時間創作了大量的小說作品,他的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成為當代文學中最受讀者歡迎的作品之一,其影響之廣,在百年中國文學史上也是不多見的。

繼魯迅後路遙也掉下神壇,因為他們的作品都沒有達到經典的高度?

但事實上,就大陸文壇而言,《平凡的世界》根本排不上號。目前主流的當代文學史(洪子誠、陳思和等著作)幾乎沒有提及《平凡的世界》,路遙其人其作大多是被一筆帶過,著墨最多的大概就是陳思和的《當代文學史教程》,對路遙的《人生》進行了分析。

在當代文壇上,路遙卻一直被文學史家所淡化,而讀者對路遙及其作品的持續閱讀熱情,形成了文學史敘事與讀者接受這兩者之間的一種“冷與熱”的矛盾,也形成了當代文壇上一種所謂的“路遙現象”,這種現象不僅持續推動著路遙研究的深化,也給文學史寫作帶來了難以迴避的諸多問題。

實際上,讀者與專家的分歧總是有的,但一般專家們的意見最後會成為權威意見,讀者大都只是附和而已; 即使對作品的感受不同,讀者的意見也不會對專家造成挑戰。

繼魯迅後路遙也掉下神壇,因為他們的作品都沒有達到經典的高度?

鴛鴦蝴蝶派的作品曾經非常流行,比一般新文學作品受歡迎得多,但因為不符合大多數專家的口味,這派作家照樣很難進入文學史。而“路遙現象”則不同,他的作品不屬於通俗文學,也不是在一般的文化消費的意義上被閱讀的。面對專家們持續的冷淡,普通讀者們對路遙的作品卻表現了執著的熱情,也一直存在著一種要求將路遙寫入文學史的強大呼聲。

繼魯迅後路遙也掉下神壇,因為他們的作品都沒有達到經典的高度?

就文學標準而言,《平凡的世界》很難被列為最優秀的作品,連那些對“路遙現象”感到不平的評論家也很難否認這一點。就是以現實主義的標準看,他的作品也很難稱為經典。

編纂了《路遙十五年祭》的李建軍給路遙和《平凡的世界》很高的評價,認為路遙“是一個值得尊敬的優秀的作家”,而《平凡的世界》也“是有才華、有價值的作品”。但他也承認路遙“還不是大師,他的作品也沒有達到經典的高度”。

繼魯迅後路遙也掉下神壇,因為他們的作品都沒有達到經典的高度?

他認為,路遙最好的作品是《人生》《在困難的日子裡》和《早晨從中午開始》,至於《平凡的世界》:

“則彷彿是一盤櫻桃,一半是成熟的,一半是青澀的。那青澀的一半,很多時候,是因為他的熱情稀釋了他的冷靜,是因為他把善良變成了無邊的寬容,是因為他用自己圓滿的想象置換了殘缺的現實,他因此喪失了觀察生活的深度,喪失了批判現實的力度,失去了分析人物心理的尖銳和準確,失去了控制文字的節制感和分寸感”。

李建軍的評論也許並沒有道出《平凡的世界》遭到評論界冷遇的全部原因,卻已經很透徹了。

繼魯迅後路遙也掉下神壇,因為他們的作品都沒有達到經典的高度?

《平凡的世界》贏得極大的聲譽和讀者群,一方面是時代因素,《平凡的世界》寫的“黃金十年”,正好順應了當時農村的改革發展,加上八九十年代傳統現實主義的衰落,尋根先鋒新寫實等興起,超出了普通讀者的閱讀習慣,所以路遙的作品一問世,就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另一方面也和作品本身的價值觀有關,《平凡的世界》傳遞的正是一種中國傳統主流的價值觀和底層百姓的人生理想:

好人有好報,努力就有收穫;底層青年靠自己奮鬥改變命運,並且一路有貴人美人相伴

這和廣大讀者的閱讀心理是是十分契合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