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永铸:带钩的产生背景和使用方法


青铜永铸:带钩的产生背景和使用方法


青铜永铸,男,汉族,山东淄博人氏,就职于山东省淄博市齐文化博物院,毕业于复旦大学文博学院文物修复与鉴定专业。从事文博、考古工作20余年,参与专业论文汇编40余篇,从事野外考古发掘近万次,其中《临淄商王墓地》考古发掘项目,获得93年山东省重大考古成就奖。此墓地一夫妻并穴墓中出土大量礼玉,填补了临淄无葬玉习俗的空白,为研究战汉时期临淄地区玉器葬俗制度以及玉石流通途径奠定了研发方向。本人还在从事文物修复工作之余,积极实践各时期的青铜范铸技术,为研究、积累先秦齐地各时期的青铜范铸形式总结了资料。

带钩的产生背景和使用方法

青铜永铸


带钩,顾名思义就是钩挂腰带的钩子,汉时胡人也称“犀毗”等名。 唐代颜师古注解《汉书•匈奴传》中说:“犀毗,胡带之钩也,亦曰鲜卑,亦谓师比,总一物也,语有轻重耳。”【1】这个注解起码说明在汉时带钩的使用在各民族之间就已经非常普及 。 带钩从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时期就已出现,【2】一直到清代很多文人画上还有体现。材质也是无所不包,从新石器时代发现的玉质带钩到商周以后的金、银、铜、铁、竹、木、牙、角、翡翠、玛瑙、漆、瓷、珐琅等都是用来制作带钩的材料,这其中青铜材质的带钩数量最多。

带钩真正的流行是在战汉时期,这时已发展成了贵族、士族阶层腰间必备的实用饰物,同时也是一种财富、地位的象征。【3】战汉时期带钩的流行,主要受儒家文化的兴起影响,但前期带钩的兴起却和胡人的装束有关。 战国以前的衣着是上体的“衣”与下体的“裳”分开,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开始出现上衣、下裳联为一体的“深衣”。【4】这种服饰的变革,受胡人装束的影响很大,胡人多骑射、善奔袭,华夏族的那种上衣下裳组合显然不适合这些民族地区的生活,类似下裳的裤子在这些地区反而比较流行,【5】这种上衣下裤的组合形式正迎合了春秋战国之际各诸侯国之间想要奋发图强的思想。“礼崩乐坏”各国之间战争频发,便捷的衣着显然也是取得胜利的一种方式,这种胡人装束的借鉴成为了一种必然。 受“礼崩乐坏”影响,各诸侯国之间也急需一种安抚民政的思想来解决上下等级之间的矛盾,儒家的思想正迎合了这时期的统治需求。 儒家认为尊卑有序、贵贱有别这都是天授,只能认命,当然衣着方面也要有区分才能更好体现,因此借鉴胡人上衣下裤的那种“深衣”装束开始在贵族、士人之间流行。在儒家来说,这就是“天授”思想的一种体现,他们认为这种“深衣”装束才能更好的体现出统治阶层的尊贵,这一切才更合乎“礼”。【6】

胡人装束中这种带与钩的组合形式,因使用方法十分便于战国以前华夏族的那种绅带束腰形式,再加上这种束腰也易于系挂佩饰显示身份,因此在战汉之际很快从上层阶层流行开来,扣系革带的带钩也亦随之大量出现并演变成为了一种身份的象征。

从带钩的现实形式看,种类、大小、形态千差万别,那么这些带钩在实际使用中到底是如何钩挂腰带,又是采用那些形式钩挂腰带的?这些问题我们结合现有的文史资料和考古发现,大体把各类形式的带钩分成了十种形态。

第一种形态是常见的“柱状”、“片状”或者动物形的单体“J”形钩体;第二种形态是双体或者三体以上排列的“扁圆状”钩体组合; 第三种是“柱状”单体,钩首处钩挂圆环的钩体形态;第四种是“片状”镂空单体,镂空处系挂佩饰的形态;第五种是“柱状”或“片状”形态单体,钩身两端都设有钩首;第六种就是微型带钩,钩身显短粗且扁圆,钩钮多临近钩尾边沿设置;第七种带钩形态是钩钮的设置位置临近钩尾,但形体多呈扁长;第八种形态是一种复合的钩体形式,也就是在一个单体上分化出两片或两片以上,然后还能拼合成一个整体;第九种形态是钩与带都是范铸形式并连接成一个整体;第十种是一种圆环状钩挂,主要用绳系挂。这十种不同的带钩形态不仅仅代表的是时代的审美差异也显示出了带钩的十种不同用法。 第一种形态的带钩流行于战汉之际,功能相对比较单一,用法是把钩体利用钩扣固定于皮带一端,然后钩首横向穿入皮带另一端预留的带孔中,这样就起到了连接两端的钩挂作用。 【见图1秦始皇兵马俑】

青铜永铸:带钩的产生背景和使用方法

图1、秦始皇兵马俑带钩形态


第二种形态的带钩主要针对的是那种比较宽的腰带而设计,现实中一个独体的带钩形式已不能满足宽体腰带的钩挂作用,古人因此就设计出了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钩体并排组合在一起来完成腰带的钩挂。使用方法也和单体带钩的使用方法相同,只是在使用中把每个钩扣固定于皮带一端后,再用铆接的方法把多个钩扣组合在一起,以此加强了联排之间的稳固性,这种形态的带钩看形势应该适用的都是武士人群。【见图2~5带钩形态与示意图】


青铜永铸:带钩的产生背景和使用方法


图2、双联排带钩形式



青铜永铸:带钩的产生背景和使用方法


图3、三联排带钩形式


青铜永铸:带钩的产生背景和使用方法


图4、四联排带钩形式—背面(实物缺失一个带钩体)

青铜永铸:带钩的产生背景和使用方法


图5、四连联排钩形式—正面(实物缺失一个带钩体)


青铜永铸:带钩的产生背景和使用方法


图6、联排带钩示意图


第三种带钩的用法,主要是钩体与环相配合用绳索连接达到束腰的目的。这种用法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用绳索两端系住钩扣和环体,使用时只要把系绳的环体挂于钩首即可;另一种用法是不在腰带上穿孔,而是将皮革腰带的一段装置上一个环体,然后将带钩的钩首挂在环上。 这两种用法其实是为了更好的把带钩的整体装饰都显现出来,以前那种用钩首钩挂皮带一端带孔的用法,都会导致带孔一端的皮带遮挡一部分钩颈,采用这种系挂方法后,所有钩体自身装饰都会尽显无疑,这也是有的带钩脖颈处有装饰和无装饰的主要原因。

这两种系挂方法虽然看上去非常美观,但也因为没有设置带孔给调节腰带的松紧带来了不便 。从这种现象看,这类带钩形态主要适用的人群应该是士族以上的阶层,这种的钩挂方式其实起到的只是一种腰间点缀的作用,实际用途已经无关紧要。【见图7~9带钩形态与示意图】


青铜永铸:带钩的产生背景和使用方法


图7、青铜钩环组合形式



青铜永铸:带钩的产生背景和使用方法


图8、玉质钩环组合形式



青铜永铸:带钩的产生背景和使用方法


图9、钩环组合带钩示意图


第四种形态的带钩用法是集实用与装饰、佩挂于一体的组合形式

,一般都会把钩体设计成镂空的半浮雕造型,再利用镂空处系挂上各种佩饰垂于腰间。【见图10~11带钩形态】


青铜永铸:带钩的产生背景和使用方法


图10、青铜带钩系挂饰品形态



青铜永铸:带钩的产生背景和使用方法


图11、玉质带钩佩挂饰品形态


第五类带钩形态是一种在钩尾一端再叠加上一个小带钩的形式,这种带钩的形式主要是为了用叠加上的小带钩二次钩挂另一条附加的腰带。由于带钩都是一个钩头设计,要想附加钩挂另一条腰带的话显然另一端没有钩头也不便于固定,这种形态的带钩也就相应而生。这种带钩现在发现主要有两种造型形式,一是在一个独体的带钩尾部再叠加上一个小带钩构成一个组合体;还有一种是直接把钩体设计成两端都具有钩头的形式。【见图12~15带钩形式与示意图】


青铜永铸:带钩的产生背景和使用方法


图12、尾部叠加形式



青铜永铸:带钩的产生背景和使用方法


图13、叠加带钩正面图



青铜永铸:带钩的产生背景和使用方法


图14、叠加带钩使用示意图


青铜永铸:带钩的产生背景和使用方法

图15、第二条附加的腰带可以穿挂佩剑或者系挂佩饰

第六种是微型带钩,钩身显短粗或扁圆,钩钮多临近钩尾边沿设置,这类带钩现发现有两种使用的地方,一是专门为殉葬陶俑所制,如2008年在陕西咸阳的一个叫凤栖原的地方发现的一座大型西汉墓葬,出土大量无臂男女裸体陶俑,其中每一个裸体男陶俑的位置都发现有一个微型带钩。后经专家推测,这些裸俑在殉葬前都是有衣着穿缚,所以也需要有带钩束腰;【7】第二种微型带钩主要是用于腰间第二条附带的钩挂,也就是说,这种微型带钩是设置在主题腰带一端或者两端的一种钩挂附件。【见图16~18带钩和示意图】

青铜永铸:带钩的产生背景和使用方法

图16、微型带钩与主流带钩形体比对


青铜永铸:带钩的产生背景和使用方法

图17、微型带钩各类形态



青铜永铸:带钩的产生背景和使用方法


图18、微型带钩使用示意图


第七种带钩的形态也是钩钮的设置位置临近钩尾,但形体多呈细长造型,这种形态的带钩多流行于春秋晚期,单纯的作用就是钩挂腰带,也很少有纹饰装饰。战汉时期的钩扣靠近形体中间的原因是为了整体装饰效果的体现,春秋时期相对讲究的是实用性,对装饰的一面还不太重视。【见图19】


青铜永铸:带钩的产生背景和使用方法


图19、钩扣靠近尾部设计


第八种形态是一种复合的钩体形式,也就是在一个单体上分化出两片或三片,然后还能拼合成一个整体的形态,这种带钩既有实用的功能又有苻信的作用。实用是说一钩可以多用,也就是几个复合体合在一起的时候可以钩挂窄的腰带,分开后又可以钩挂较宽的腰带,形成了类似于那种联排带钩的功能;苻信是说,这种带钩还同时兼有身份证明和信物的作用,如一个持有人把一半带钩体与另一半带钩完整对合在一起的话,就证明这个人的身份或者信息是真实的,起到的是一种信物的作用。【见图20~22带钩】


青铜永铸:带钩的产生背景和使用方法


图20、两分复合体带钩形态



青铜永铸:带钩的产生背景和使用方法


图21、三分复合体带钩形态组合



青铜永铸:带钩的产生背景和使用方法


图22、三分复合带钩分开后的形态


第九种形态是钩与带都是采用一种材质铸造并连接成一个整体

,这种形态的带钩多流行于草原民族地区,甘肃、青海多有出土。从实物分析,这类钩、带一体的形式多用于穿着盔甲的外部束腰,同时链状结构腰带上的每个环节还可以起到钩挂或者系挂物品的作用,整体形态非常实用。【见图23~25】


青铜永铸:带钩的产生背景和使用方法


图23、钩、带一体的形式



青铜永铸:带钩的产生背景和使用方法


图24、钩、带一体的带钩的另一种形态



青铜永铸:带钩的产生背景和使用方法



青铜永铸:带钩的产生背景和使用方法

图25、青州市博物馆藏汉代石佣腰间带、钩一体的形态显示

第十种形态的带钩是一种圆环状钩挂造型,没有钩扣设计,两端都要用绳系挂才能起到束腰的作用,多流行于草原民族地区,甘肃、青海多见。【见图26~27带钩与示意图】


青铜永铸:带钩的产生背景和使用方法


图26、圆环状带钩,造型多做成游弋的水禽形态


青铜永铸:带钩的产生背景和使用方法


图27、水禽形带钩示意图,一端绳索穿缚于尾部空间,另一端绳索先穿过身体环形然后再反转钩挂于水禽的头颈部,完成束腰。

以上十种带钩的形态,基本涵盖了各时期带钩的使用形式,不管什么材质的带钩,其使用功能不外乎束腰或者钩挂附带的作用,并不能直接用于钩挂佩饰。


【1】唐初,颜师古. 《汉书注》

【2】1972年在浙江桐乡金星村遗址发掘报道:;1988年浙江余杭反山和瑶山墓地发掘报告。

【3】战国.《庄子•胠箧》:“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西汉.《淮南子•说林训》记:“满堂之坐,视钩各异,于环带一也。”

【4】西汉.《毛诗故训传》:"上曰衣,下曰裳。";孔子的第31世孙孔颖达对《礼记•深衣》正义曰:“所以称深衣者,以余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

【5】2014年06月06日 中国新闻网《塔里木盆地发现3300年前的裤子或为世界最早》

【6】唐.樊绰《蛮书》:“裳人,本汉人也。部落在铁桥北,不知迁徙年月。初袭汉服,后稍参诸戎风俗,迄今但朝霞缠头,其余无异。”; 北宋.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等合撰《新唐书》:“汉裳蛮,本汉人部种,在铁桥。惟以朝霞缠头,余尚同汉服。”

【7】 石宁.《汉阳陵博物馆藏陶俑概述》 ,《文博》2009年第2期。

【图1~27】图片来源于网络与自己手绘。

2018年9月17日



图文由作者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