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日軍的東洋馬是從哪裡來的?


二戰期間,日軍的東洋馬是從哪裡來的?


在日本明治維新之前,日本也是有馬的,不過卻很難稱之為戰馬。因為日本原產馬叫來蘇馬,祖先是中國的蒙古馬,但是如日本人一樣,蒙古馬在日本繁衍多代後,變的十分矮小,僅比中國的驢子略高,自然也談不上有多大力氣和多強的負重。身材矮小的日本人,騎在上面,都不好意思跟別國軍隊的騎兵人打招呼,因此靠日本來速馬很難完成近代化軍隊的建設。

19世紀日本開始明治維新後,除了教育、工業等方面全面學習西方,日本也注意到,日本軍隊的戰馬根本無法勝任現代化的戰爭,軍隊全面學習德國的日本,也開始建立自己的騎兵部隊,在德國人的建議下,日本對馬匹雜交改良。

二戰期間,日軍的東洋馬是從哪裡來的?

1867年,拿破崙曾贈予日本26匹以高大、健壯、善於衝刺著稱的阿拉伯馬,被日本用來進行配種,改良了將近10年,雜交品種個頭僅比德國狗大一點而已,根據統計軍馬的體高為135-138釐米,原來都是近親配種惹的禍。

甲午戰爭爆發,日本軍部緊急徵召軍馬,但真能達標的馬屈指可數。日本軍馬不僅體型不達標,精神方面的缺點還經常讓日軍偵察兵被俘。運輸途中,身材矮小的日軍軍馬常踢壞車廂,顯得性情暴虐,歐美軍馬卻相對很安靜,原來歐美軍馬都經過閹割,日本人終於學了一招,回家時趕緊地割了馬卵。

二戰期間,日軍的東洋馬是從哪裡來的?


八國聯軍時,日軍的戰馬比歐美軍馬普遍矮20多釐米,體重也輕70公斤,歐美軍馬能輕鬆地以每小時27公里的時速行軍,日本軍馬的速度只有每小時17.8公里,日軍的軍馬已全面落後於歐美的軍馬。

到了日俄戰爭爆發的1904年,6%摻入了外血的日本馬個頭提高到了147.6釐米。然而在戰場上還是打不過俄國軍馬。日軍做過這樣的試驗:同樣一輛車,8匹日本馬拉不動,6匹俄國馬拉著奔跑如飛。

二戰期間,日軍的東洋馬是從哪裡來的?


受此番刺激,日本開始全力引進頓河馬、安格魯諾曼、純血阿拉伯馬等世上優良的戰馬,進行科學的繁衍雜交。

1906年,日本實施第一期馬政18年計劃,用歐美公馬配全國七成的母馬。這麼著配了18年,到1924年,繼續推行第二期馬政18年計劃,選出那些適應日本氣候的歐美公馬加強配種。


二戰期間,日軍的東洋馬是從哪裡來的?


到了1932年,日本馬由於大量引入英純血、阿拉伯馬、盎格魯諾曼等優良馬種,在個頭和力量上都有了大幅提高。1939年,日本軍馬的體檢標準提高到了160釐米。這就是後來身材矮小的日本騎兵能騎著高頭東洋馬的原因了!

抗日戰爭爆發時,日本軍隊戰馬平均已高達1.6米,甚至高過了平均身高只有1.5餘米,尚不足1.6米的日軍士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