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書法創作上的“美”與“醜”

淺談書法創作上的“美”與“醜”文\王景武王景武:書法家、篆刻藝術家,

初字文伯,改字墨泉,號犁石齋主,別號舞墨軒主人。

中國書法的出現,以其特有的魅力深得廣眾和書家的喜愛。常言道: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那麼,什麼是美,什麼是醜,就書法而言在界定其“美”與“醜”的問題上一直沒有停止過爭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莫衷一是。其實從中國書法的沿革和變遷中可以看到“美”與“醜”一直交織在一起的。三代金文,古樸自然;兩漢隸書,茂密沉厚;南北朝碑刻,峻拔奇偉;大唐書鳳,雄傑鬱勃……即使被後人尊崇為“書聖”的王羲之,其書風更是筆法精妙,瀟灑飄逸,結體遒美,骨格清秀,內含豐裕,章法巧妙,風格高遠。然而,由於歷史上對王羲之書風的誤讀和訛傳,人們往往把漂亮、甜美視作秉承“書聖”書風的代名詞了。

時至當今,一些對傳統書理認識不深的書家,則借“書聖”的名分,把一些並不高雅的通俗書風粉飾成新時代的代表書風,說成是傳承、再現和弘揚了“書聖”的風範,讓人哭笑不得。更有甚者,以漂亮、甜美、舒展來反對樸實、厚重、古拙,將之一律視作“醜”,頗有些書法“革命”的味道。鑑此,我們有必要對書法藝術審視中“美”與“醜”的概念及內涵有所辨析。

何為美?它是能夠讓人感到愉悅或引起人們心靈共鳴的事物。何為醜?醜是難看,卑賤、陰暗、虛偽、邪惡和痛苦的代名詞。生活中“美”與“醜”的概念是截然不同的是相互對立的。從表象上水火不容,其實不然“美”與“醜”有著不解之緣,二者相生相剋,在特定的環境裡和藝術的表現上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就書法藝術而言,古拙、老辣、生澀等表現特徵,雖與漂亮、勻稱、秀巧等相對立,且反差級大,但並非不具備美感。相反,在某種意義上說,它們比漂亮、勻稱等具有更為複雜、深刻的審美內涵,亦正因為複雜而深刻,故為一般人所不解。

其實,中國的傳統美學來源於傳統哲學,它是哲學體系中的一部分,到近代才從哲學中獨立出來,它是我們的祖先對自然、人、社會的深刻理解後的經驗總結。審視書法“美”與“醜”,應用哲學的觀點和美學的學科理論來做衡量其標準。

淺談書法創作上的“美”與“醜”

具體來講,傳統的書法審美主要標準應從以下四個方面來認知:

一是理通。理通就是合乎規矩法度。自古以來學書皆應從規矩入手,然後從規矩中再走出來,這樣能識法明理。

二是力遒。書寫要有力度,要體現出骨力勁健。王羲之的老師衛夫人說:“善筆力者多筋骨,不善筆力者多墨豬,多力豐筋者勝,無力無筋者病。”作品優劣,力遒是極為重要的標誌。人們常說的“力透紙背、入木三分,如錐畫沙和屋漏痕”等等就是力遒的通俗表述。

三是形美。也就是結體美。書法不是點畫的簡單堆積,而是通過書者的情感加持,使其儀態活潑生動,富有生命力,在結構造型上更加完美。

四是韻勝。也就是氣韻生動。作為藝術品的書作,不但要求要有美觀的字型,也要有“氣韻風度”和“精神內涵”,從字裡行間、整篇佈局來看它是否首尾相應,上下銜接,疏密濃淡,動律精采,氣脈通暢。具備上述這些主要特性,才能算上乘之作。

以上從理通、力遒、形美、韻勝等四個方面對書法審美標準的淺析,意在幫助書家提高審美鑑賞能力,把握好審美的尺度,讓更多的人從困惑的誤區中走出來。這裡需要提示的是這四個方面的審美標準,它們之間的關係是相互聯繫、相互影響、互為作用的,四者缺一不可。正是這幾個方面的有機結合,才構成了和諧統一以至臻完善的書法作品。

淺談書法創作上的“美”與“醜”

把握了上述的“審美”標準,在識別“醜書”上就會有所幫助,就會客觀公正的認識“美”與“醜”的辯證關係。

首先,我們對“醜”要有客觀的認知。因為“美”與“醜”是相對並存的,也就是說沒有美,怎能顯出醜;沒有醜,也難以體現美。“真善美”與“假惡醜”是對立並存的,它既帶有自然屬性,又帶有社會屬性。醜書的出現是正常的,原因是美的東西看久了,便會產生審美疲勞,把原本美的東西當成“俗”,於是就有了“求變”的要求和慾望,形成了“非醜怪不足以驚世,非玄虛不足以服眾”的概念,有的人則說:“醜書也是被現實需要逼出來的。”

圍繞此話題有的人則認為醜書者是盜名欺世,得了與時俱進狂癲症,是社會浮躁的一種體現,醜書的最明顯的特徵是不按規律出牌,用極端的方式來顛覆人們的傳統文化認知,以刺激感官的方式來宣傳推動其新的概念。這種不用費力的做法引導了很多投機者,以尋求成名的捷徑而躁動。有的人則認為醜書者是為了彰顯自我個性,醜書的提法是一個偽概念,是因為你不理解它,多看看就不覺得難看了。

有的人則認為書法只有水平高低差異,不存在什麼醜書,提醜書的人是審美習慣單一,思維定勢固定,思維沒有全面展開。

有的人則認為辨別美醜與欣賞水平有關。普通人眼中的美醜與書法高手眼中的美醜是有區別的,書法美到一定高度,在普通人眼裡可能會認為醜,但在書法高手眼裡卻是一種美。

有的人則說,醜書盛行是主管方和主辦方引導的結果,有許多展覽和大賽是“不醜不入圍,不醜不入展,不醜不獲獎”,從而無形中形成了引導書法家進入“以醜為美”的惡性循環鏈條,有些過去很有法度的書法家現在也改寫醜書了,致使書法藝術越來越脫離了民間審美要求,成為書法圈內獨享的奢侈品。

淺談書法創作上的“美”與“醜”

以上種種言論,不難看出,人們對“美”與“醜”儘管在認知和理解上有分歧,但多數系正能量的表述,心繫書壇,心繫社會,心繫民眾。有了這樣主流意識和理性分析,必能推進我國書法藝術的健康發展。

再則,我們要正確處理好“美”與“醜”的關係。一是把握陰陽平衡,提升審美情趣和境界。書法之道,陰陽之理,中國書法是由“陽剛”(線條)、“陰柔”(結構)構成,通過相互交替,相互依存,相互制約,來維持書法和整體平衡。大家都知道點畫構成文字,線條成就書法。其大小、長短、寬窄、粗細、濃淡、枯溼、疏密、欹正、連斷、黑白、直曲、提按、剛柔、快慢、輕沉、雄秀、巧拙、形神等諸元素,皆陰陽而巳。

那麼對陽剛和陰柔是怎樣界定的呢?從《易經》上理解,陽剛是雄強、博大、力度的象徵;陰柔是秀美、小巧、柔和的象徵。具體到書法中“陽剛”、“陰柔”、“剛柔並濟”是其藝術的三種境界,有的追求“雄強”、“博大”;有的追求“秀麗”、“小巧”;“剛柔並濟”則是書法的更高的追求。陰陽平衡處理得好,就能造就“千古名篇”。如晉人王羲之的書法被世人所稱道,依筆者之見,他的書法好就好在他把陽剛的線條與陰柔的結構完美的結合在一起,使其熠熠生輝,盡善盡美。然而,在當今許多書家中不曉得易學陰陽平衡之理,將原本陽剛的線條書寫的過於柔軟,表現出“軟骨病態”;把原本陰柔的結構書寫的過於生硬“粗野”,失去了柔和、彈性和韻味。從這些變化可以看出掌握尺度的重要性,如果把握不好,美與醜的轉化就會應運而生。

二是加強專業修養,提升甄別能力。現在在書家群裡,有一些人標新立異,譁眾取寵,不嚴肅對待書法藝術,想當然的搞所謂的創新。如有的雙手健全,卻用鼻子、嘴、腳執筆;有的一手夾著數支筆塗鴉;有的拿拖把亂舞;有的在女人身上寫字,更有甚者,雜耍中夾著不堪入目的黃色東西。看到這些東西大家會嗤之以鼻,因為這些人技不如人,又急功近利,搞些“旁門左道”,招搖一下而已。還有一些人號稱“天下第一”……其實不然,這些炫耀是經不起推敲的。在文化積澱深厚的國度裡,中國人多數信奉“中庸”,深諳“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說話辦事一般來講是留有餘地,“口滿者必招損”。無論“天下第一者”怎樣炫耀,怎樣招搖欺市,都會顯得蒼白無力,因為最終還是要靠作品說話的。

對待狂怪醜大的“醜書”,我們固然要反對。然而,在與書家交談中,我發現有不少人分不清什麼才是真正的醜書。對自己看不懂的作品或自己不欣賞的樸拙作品都列為醜書,這是不客觀的。要批醜書,首先得提高自己的眼力,要懂得什麼樣的醜才是真的醜,而什麼樣的醜,卻不是醜,而是拙。雅的美,容易欣賞。而拙的美,卻難倒了很多人。拙的美,需要更高的眼力分清良透。

淺談書法創作上的“美”與“醜”

醜書不是當今的產物,而是時代精神的表現。縱觀中國書法史,醜書的鼎盛期應在明末清初,距今約有近400年的歷史。明書家傅山倡導“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這種極端的非此即彼的判斷,表現了一個藝術家的反潮流精神,在當時掀起了“譁然大波”無疑也為後來“醜書”的茲生提供了溫床。我認為“醜書”,具有七大特性:死板、隨便、離奇、顫抖、花哨、印多,怪拙,書者在書法上既沒有古法(法度)來源,又不符合平面構成等現代美學理論,線條質量差,故弄玄虛,隨意表現。歸結一句話“醜書”真正的醜,是醜在“藝術心靈”上,醜在“為變而變”上,醜在“盲目創新”上,醜在“欺世盜名”上,醜在“急功近利”上。那麼怎樣書寫才“得法”,不走偏門呢?我想應該把握以下五點:

一是勿亂寫,以書法理論為指導。我們知道書法理論是從實踐中總結提煉出來的。正確的理論往往提示著事物的發展客觀規律,是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是書法界前輩的心血和集體智慧的結晶。學習前人的理論和經驗是條“書法入道”的捷徑,可以提高效率,減少失敗,簡化和優化學習過程。

二是勿走偏門,臨帖是唯一途徑。臨帖是學書之路起點,歷代書家都很重視臨帖。古人法貼多為歷史篩選留下的書法範本,記錄著前人用筆、結體、佈局(章法)等法則和藝術思想以及藝術表達的成功經驗。通過對它的心追手摹,減少自己的摸索和彎路。

不過,歷代的碑帖繁多,至今仍有發現和陸續出版。在這眾多的碑帖中書者可審慎選貼,“選貼”如“擇師”,心儀度可以自己把握。

三是夯實基礎,從楷書入手。從楷書入手 在書法界頗有爭議,尤其書法理論家認識也不一,各持言辭。我認為,初學者以楷書入手更為妥帖。初學者應重視規矩,講究法度方能步入正道。比如楷書的“永”字八法,橫、豎、撇、捺、點、鉤、挑、折齊備,一招一式筆勢穩健、規範有致。尤其是其點畫和結構,非常精細,最能訓練基本功,最能培養不浮不躁的心境。近人潘天壽說得好:“開始學書法,必須求法則,要正規,要從正楷開始”。

四是潛心國學,提升專業素養。學書成就的高下,僅靠書法技法理論和臨帖實踐是遠遠不夠的,還不必須加強多方面的知識修養和藝術修養。如歷史的沿革、文字的起源、碑帖的認知、墨跡欣賞知識等等。除此之外,還有文學、美學、哲學、易學和個人品德修養等等。儘可能多涉獵,以此來不斷豐富自己的閱歷和頭腦,只有這樣才能豐富書法藝術創作的內含,才能提高書法作品的藝術品味,才能攀登書法藝術的高峰。

五是執著勤奮是成就書家的通途。學習書法是件苦差事。沒有吃苦精神,沒有耐久的恆心、毅力和執著的追求是不會有成就的。毛主席曾說過“實踐出真知”。通過勤學苦練,通過對點畫結構的研究,學到筆法技巧,學到精神意度,學到審美思想,悟出其中道理。

總之,書法藝術是我們民族藝術和精髓與靈魂,為了她的完美,幾千年來,多少人為之痴迷,為之傾倒,為之窮盡了畢生心血,從而逐步形成了其特有的藝術特點與規律。這些規律和特點展示了書法的點畫之美、結體之美、律動之美等等。我們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勞動和藝術成果,傳承好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貴遺產,堅守和弘揚時代主旋律,不忘初心,不辱使命,抑惡揚善,剔除糟粕,使中國書法不斷髮揚光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