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翠的文化

翠:用在食物上指鸟屁股肉,鸡鸭鹅鹌鹑鸽子等,屁股那一撮都叫翠。

食翠的文化

一小撮尾巴尖的肉就叫翠

“雏尾不盈握弗食,舒雁翠,鹄鸮胖,舒凫翠,鸡肝,雁肾,鸨奥,鹿胃。”这是《礼记》说的几种不能吃的东西,尾巴还不够一把的小鸟不能吃,鹅屁股不能吃,天鹅和猫头鹰的肋侧肉不能吃,鸭屁股不能吃,鸡肝、鹅肾、鸭脾、鸨鸟的脾脏和小肠、鹿的胃,统统不能吃。也许我国以前那么多稀奇古怪的饮食禁忌,和这些传统有关系吧。

显然,体现周人文化的《礼记》对于鸟的屁股“翠”持否定态度。然而,在《吕氏春秋.本味》里面:“肉之美者,猩猩之唇,貛貛之炙,雋觾之翠,述蕩之掔,旄象之約。”这话是伊尹说的,肉最最好吃的是猩猩的唇、貛貛(可能是现代的獾)的脚掌、雋觾(某种鸟)的屁股、述荡(无法确认的某种兽)的腕肉、牛尾巴和象的鼻子。伊尹是个庖丁抚养长大的,殷商人,也是后世厨师公认的祖师爷,他就认为鸟屁股能吃,好吃,甚至是最好吃之一。

食翠的文化

厨师祖师伊尹(肩膀上有个汤罐)

可见,我国从先秦开始对于鸟屁股肉就有着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一种视如砒霜,另一种甘之如饴。这两种观点一直持续到了当代,粗略的按照南北来分,南方吃得多,北方吃得少。至于为什么不吃,也没有特别的理由,不过类似的禁忌一向也不讲究有理有据。吃的理由显而易见:油脂多,美味。人类的美味体验大多是由脂肪带来的,这种饱含油脂的结缔组织,一口下去直冲脑门的油脂香味,扔了岂不暴殄天物?

食翠的文化

吃的就是油汪汪的感觉

当代网上最出名的鸡屁股当属台湾的“七里香”,是烤出来的。据说1969年士林夜市的一位摊贩认为鸡屁股这么好吃的东西,每只鸡又只有一个,就因为名字带“屁股”就遭到了大家的冷遇,非常不公平,为了吸引大家品尝,起了“七里香”这个名字,寓意吃完后走了七里路依然齿颊余香(这解释略牵强)。

食翠的文化

士林夜市七里香

我怀疑台湾人这种烤鸡屁股的吃法来自于日据时期的遗留,和日本人的ぼんじり串(鸡屁股串烧)几乎一样,日本人在网上上传了大量鸡屁股做的美食。另一个有较长日本占领史的大连也有吃鸡屁股的习俗,叫“鸡三角”。

食翠的文化

日式鸡屁股串

大陆其他地方吃鸡屁股的习惯应该和日本没关系,尤其南方,几乎各地都有嗜好此道者,有谚云:“宁舍金山不舍鸡尖”,鸡尖就是鸡屁股,不是翅尖。吃法也是花样百出,烤鸡皮是很多地方的烧烤摊的常见材料,有鸡皮的地方往往有烤鸡屁股。

食翠的文化

烤鸡屁股

《舌尖上的中国》的美食顾问董克平曾经做过七里香焗饭。

食翠的文化

七里香焗饭

可以做煲

食翠的文化

也可以焖

食翠的文化

略炒一下,加配菜焖熟,油亮透香

《射雕英雄传》里的洪七公就是此道爱好者。“黄蓉正要将鸡撕开,身后忽然有人说道:“撕作三份,鸡屁股给我”,两人都大吃一惊,怎地背后有人掩来,竟毫无知觉,急忙回头,只见说话的是个中年乞丐”,作为个常年偷鸡的老叫花,果然深谙吃鸡精髓。书中说洪七公长方脸,女真人入侵时期他和家人被抓为奴,应该是个北方人,作为北方人能认识到鸡尖的妙处,可见他不光贪嘴,也有美食鉴赏的天分,这里的鸡屁股采用的是叫化鸡的做法。

食翠的文化

蓉儿给洪七吃鸡屁股

英文里鸡屁股有个很搞笑的词“parson’s nose”或者“pope’s nose”,教士的鼻子。据说是十五世纪时候,英格兰一个木匠给教堂干活,教堂的教士对他很抠门儿,这位老兄报复他,就把图案中的鸟屁股雕刻成了教士的鼻子,后来传开了。不过英美吃这个的还是少,大洋洲的土著特别爱鸡屁股,密克罗尼西亚、萨摩亚曾是英美鸡屁股的重要出口国。萨摩亚甚至曾经禁止过进口鸡屁股,因为脂肪太多,而该国的肥胖太严重,不过13年该国加入WTO后,这条禁令因为不合理取消了,萨摩亚人终于又可以愉快的吃鸡屁股了。

食翠的文化

萨摩亚人解放了,谢谢WTO

一条网上流传很广的谣言说鸡屁股有毒甚至致癌,说是淋巴结聚集之地。首先鸡屁股并不是,有淋巴结的法氏囊其实在鸡性成熟后就消失了,并且就算没消失,也会随着内脏一起清理掉,哪怕没清理掉,真熟食后吃了也没什么事,连烟酒这种明确的致癌物都不怕,还怕这个?大可以放心大胆的大吃特吃,只是有一点是千真万确的:真的会长胖啊!

食翠的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