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郑学解读

《山海经》|郑学解读

关于作者

本书时代久远,作者已经无法考证,只能大致推测为战国到秦汉之间的巫师。书里的神话传说不是个人的创造,而是上古先民集体的思维产物。它们产生在比本书更古老的岁月里,作者只是对当时仍然流传的神话做了记录。

关于本书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把《山海经》看作中国的第一本小说。《山海经》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早期阶段的一本经典。它是原始神话思维的产物,是一本讲述神秘知识的巫书。本书内容繁杂,可以看作上古巫术时代的百科全书,包括了地理、历史、神话、民族、动物、植物、矿产、医药等一切古老知识。同时,本书也是中国文学的奇幻想象之源,《西游记》《镜花缘》等一切涉及奇幻世界的文学作品,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渊源。

核心内容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古人在神话思维支配下,对世界的认识。人类理性发展成熟之前,上古先民用神话来认识世界,解释自然现象,把握自然力量。他们幻想出大量怪兽和神灵,作为自然力的象征;并且希望通过祭祀、预言等方法,趋利避害,掌控自然力。先民对陌生的远方怀有戒惧,把远方的族群看作异己的他者,因此把外国人想象成奇诡的外貌。但先民同时也把他们对美好乐土的向往寄托在海外,由此衍生出海外仙山的信仰。

前言

今天为你解读的是《山海经》,这本书的正文只有三万一千多字,但是书里却描绘了一个非常广阔的世界。我会用大约26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精髓:中国古人心目中的奇幻世界是什么样子。

说起中国的奇幻世界,可能大多数人会首先想到《西游记》。你肯定记得《西游记》里那个只有女子、没有男性的“女儿国”。但你可能未必知道,女儿国并不是《西游记》的原创,它是从《山海经》里面继承过来的。《山海经》是中国古代一切奇幻文学想象的源头,更重要的是,如果你想挑选一本书,来代表中国文化的初始阶段,那么《山海经》就是你的答案。

《山海经》是从遥远岁月里传来的原始的声音,它的思维方式非常古老,让后人很难理解。一直到现在,这本书还笼罩着许多谜团。比如我们还不知道它的作者是谁,也说不清它到底要讲什么主题。实际上,《山海经》根本就没有贯穿始终的完整情节,甚至它的各个章节之间,也没有清楚的逻辑关系。

表面上,这本书好像是按照空间方位的顺序,一座山又一座山、一个国家又一个国家地介绍我们生活的世界。有人说这是一本地理书,类似一本全国地名、交通、资源信息手册;也有人说这是一本历史书,讲了上古的历史。这些说法都不确切,因为《山海经》里的地理关系是错乱的,而且它的很多地名都是虚构的。说到底,它所讲述的地理和历史,并不属于我们真实的世界,而是来自神话的世界。曾有很多历史地理学家试着去追问:《山海经》里的山到底是哪座山,海到底是哪片海?但是没人能给出完美的答案。

它是上古时代巫师神秘的记载,包括了地理、历史、神话、民族、动物、植物、矿产、医药等一切古老知识。从整体上看,《山海经》描绘了一个生活着奇奇怪怪的神人、怪兽和巫师的奇幻世界。这是一本奇特的书,它相信天上地下到处都存在神灵和神秘的力量。也许,还是司马迁在《史记》里说得最正确:《山海经》给人最深的印象是,这本书里讲了好多种怪物。

《山海经》可以分为《山经》和《海经》两个部分,另外《海经》里面还有一小部分叫做《大荒经》。《山经》主要介绍中国各地的山川,内容虽然很不准确,但是基本可以对应现实世界;而《海经》的内容就比较奇幻了,可以看作中国古代神话的大集合,想象力非常丰富。

从汉代以后,到宋朝以前,人们一般都相信《山海经》是传说中的大禹和他的助手伯益写成的。大禹治水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千奇百怪的生物,伯益记录下这些神奇生物,并且给它们画了像。可是后来这些画像都失传了,只有文字流传下来,就是现在的《山海经》。鲁迅先生说,他小时候见过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那是明朝和清朝人根据文字重新描画的。宋朝之后,逐渐有人怀疑大禹和伯益的著作权。比如清朝有一个状元叫毕沅,是非常有名的学者,他认为只有《山经》才是大禹和伯益写的,而《海经》是周朝或者秦朝人写的,《大荒经》是汉朝人刘歆写的。

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山海经》并不是一个人、一个时代的作品,它是漫长时间里产生的好几种材料逐渐拼凑起来的,所以全书的主要内容和语言风格并不统一。人们对《山海经》的作者和时代做了各种各样的猜测,但是还没有得出公认的结论。

可以确定的是,《山经》的创作时代不可能早于战国末年,也不可能晚于汉朝初年。这是因为《山经》写到了广东地区的山川,却没有写到广西的山川。显然在它写成的时代,中原人士对岭南地区的了解还不充分。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都可以确认,大约在战国后期,楚国最早和两广地区建立了有限的联系。等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派出五路大军征伐岭南,那时人们对现在的广州一带已经比较熟悉。再后来,汉武帝灭亡南越,岭南地区终于彻底被中原王朝征服。《山海经》的写作,应该就在这个过程中。

《山经》的作者很可能是秦国的巫师。因为他对秦国附近的山河物产记载最准确;而对燕国、齐国等秦国征服较晚的地方,记载就比较粗略。另外,《山经》对古都洛阳附近的山川记载也特别详尽,那应该是后人在整理和注释《山海经》的过程中,不断增添补充的结果。至于《海经》,从它的语言分析,也许要比《山经》稍晚一些写成,但也不至于晚得太多。

中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汉书·艺文志》告诉我们,汉朝的《山海经》一共十三篇,比现在的版本少了五篇。这五篇就有些来历不明,有人怀疑是汉朝学者刘歆伪造出来的。因为刘歆和他父亲刘向是中国最早的目录学家,包括《山海经》在内,很多濒临失传的古书都是他们重新整理出来的。所以后人养成了一种习惯:凡是作者存在疑问的古书,都让刘歆来背黑锅,说是他造的假。最近一百年来,关于《山海经》的作者,还有很多其他的猜测,学者们各抒己见,但是都没有可靠的证据。

我们现在阅读的《山海经》,必然包含一些注释。经过漫长的流传过程,很多注释已经和正文密不可分,成了《山海经》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些注释里面,最古老也最重要的是晋朝郭璞的注释。郭璞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半仙,是风水先生的祖师爷,对各种神秘事物非常精通。他也是著名的注释专家,你熟悉的古书比如《尔雅》《周易》《楚辞》都离不开他的注解。另外,清代学者郝懿行和现代学者袁珂集合了历代《山海经》注释的优点,对我们理解这本书很有帮助。

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那么下面,我就为你来详细讲述书中内容。这本书全是分散的记载,没有统一的中心,抛开那些艰深而专门的古代历史、地理和民俗学知识,大致总结起来,可以归纳出两个重点:第一个重点,是《山经》告诉我们,上古先民怎样理解自然世界和自然力量;第二个重点,是《海经》告诉我们,上古先民怎样看待生活在我们周围的其他族群。

第一部分

先来看看:上古先民怎样理解自然世界和自然力量。《山经》一共有五篇:东、西、南、北、中,主要内容是记载全国各地山川的物产和神灵。如果把《山经》描绘的世界总结成一句话,那就是“高山大河有怪物”。广袤的大地上分布着一座又一座大山,山上多有黄金,多有怪兽,多有怪蛇,山间的溪水里多有白玉,多有怪鱼。每一座山都有它的山神,那山神要么像蛇,要么像鸟,要么像龙,但是往往还长着人类的脸或者身子。古人觉得,我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奇幻的世界上。这个世界跟外国文学作品里面“爱丽丝漫游的奇境”,或者“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一样,用想象超越了现实,既多姿多彩,又如梦如幻。但是《山海经》和文学作品有个最本质的区别:文学是作家有意虚构的,而《山海经》的作者却相信,世界真的就是他所描写的样子。

我们把《山海经》里那些奇幻的记录叫做神话。神话不是文学作品,它是上古先民思考问题的方式。英国人类学的创始人之一安格鲁·朗格,在19世纪末提出了一个很有影响力的观点,认为上古是人类文明的童年时期,当时人的理性还没有发展成熟,所以先民使用直观、具体、形象的神话来认识世界。一旦人类学会使用理性来认识世界,神话的时代就结束了。

在上古时代,先民和自然界的关系,要比现代人密切得多。他们经常要面对各种险恶的自然力量,所以难免会感到敬畏,从而制造出大量与此有关的神话。反映在《山海经》里,比如《山经》记载了很多怪兽,作者常常郑重地提醒:某种怪兽会吃人。另一方面,先民也幻想使用某种方式来控制自然力,所以他们虚构出很多神灵,作为自然力的主宰者。总而言之,《山海经》名目繁多的怪兽和神灵,就是自然力量的象征。下面我们分别简要介绍一下。

先说怪兽。因为敬畏,也因为原始稚拙,无论怪兽还是神灵,形象都被塑造得相当怪异和狰狞。《山经》里的大多数怪兽,都是从普通动物变形而来的,比如长了四只耳朵、九条尾巴、眼睛在后背上的羊,长了三个脑袋、三只翅膀还有六只脚的鸡,等等。也有一些怪兽是人和动物的合体,比如长着人脸的鱼,长着人手的猫头鹰。书里提得最多,也最有名的怪兽是九尾狐,这种怪兽生活在青丘山和青丘国,长着九条尾巴,它的叫声好像婴儿的哭泣。

看到怪兽是一种征兆,可以预示吉凶。比如有一种动物叫当康,长得像猪,看见它就意味着粮食丰收。不过,《山海经》描述的是一个危险的世界,凶兽要比瑞兽更普遍。比如有一种动物叫蜚,长得像牛,脑袋是白色的,只有一只眼睛,尾巴像蛇。蜚一旦出现在人们面前,就会发生大瘟疫。还有一种怪蛇叫肥遗,长着四只翅膀和六只脚,一出现就会带来旱灾;有一种长着四只耳朵的猴子,名叫长右,一出现就会带来洪水。像这样能带来旱灾、战争和瘟疫的怪兽还有很多种,需要用心防备。

古人希望通过掌握这些关于怪兽的知识,来把握自然界,趋利避害。不过,有意思的是,一种怪兽到底预示吉祥还是灾祸,有时也是不固定的。比如九尾狐在《山经》里面,明明是一种吃人的恶兽,可是到了后面的《海经》里,它却变成预示天下太平的瑞兽。之所以九尾狐能够改邪归正,可能是因为汉朝人喜欢把它和皇帝的后妃联系在一起。比如汉朝的野史小说《吴越春秋》讲,大禹治水路过涂山,看到一只九尾狐,然后在涂山娶了妻子。班固的《白虎通义》甚至说,狐狸有九条尾巴,就好像皇帝有九个妃子。

大家经常开玩笑,说中国人什么都敢吃。就连怪兽,也在我们的食谱上。吃,是占有自然物的一种方式,而通过吃获得某种好处,也意味着征服和利用了自然。这是先民最迫切的愿望。《山经》记载了很多怪兽的味道,还有它们各种大补的疗效。比如《东山经》里说到一种长着六只脚的珠蟞鱼,味道又酸又甜,吃了不得恶疮。还有《西山经》里说的文鳐鱼,长得像鲤鱼,长着翅膀和鸟嘴,夜里会在天上飞。这种鱼的味道也是酸酸甜甜,吃了可以治精神病。就连凶名赫赫的九尾狐也可以吃,吃了它可以不受妖邪毒气伤害。虽然中医的食补观念要到唐朝才彻底形成,可是早在《山海经》里就已经有了一丝雏形。跟《山海经》时代相近的《吕氏春秋·本味篇》还讲过一个故事,相传商汤的大臣伊尹是个高明的厨师,经常用做饭来比喻治理国家的道理,他告诉商汤,天下最好吃的东西就是《山海经》里提到的这些山珍海味。

怪兽就说到这里,我们来看《山经》里的神灵。虽然都叫神灵,可是它们跟你熟悉的财神、灶君、妈祖、观音菩萨等各路神仙,并不是一回事。最明显的是,它们的长相不一样。因为《山经》里的神,有的模样像人,有的像动物,外貌都很古怪,很多神都是由不同种类的生物拼合在一起构成的。比如《北山经》里面,山神是人面蛇身;《东山经》里面,山神是人身龙头;还有鹊山和洞庭山的山神,都是鸟的身子,龙的脑袋。就算是人形的神灵,模样也很奇怪,它们要么手里拿着两条蛇,要么把蛇像耳环一样戴在头上,所以有人管它们叫“操蛇之神”。人形的神往往要比兽形的神法力更强大,它们一般都是著名的大神,比如海神禺强、追日的夸父,等等。

另外,“操蛇之神”还有升级版,把蛇换成两条龙,比如《大荒西经》里提到的夏后开,也就是夏朝的第一个君主夏启,就是这样一种造型。大概古人把降伏毒蛇当作征服自然力的象征,《山海经》里的巫师也是这种形象,手里拿着两条蛇。另外还有一些神兽,比如凤凰、鸾鸟等等,也用脚踩或嘴叼毒蛇来显示神力。

你可能要问了,《山经》介绍这么多神灵,有什么用处呢?对现代人来说,没什么实际用处,你可以干脆把它当成一本小说来阅读。其实不只是我们现代人,就连清朝人也这么想,比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就说《山海经》是中国的第一本小说。但是对上古先民来说,用处就很大了。按照原始巫术思维的逻辑,这些神秘知识主要是帮我们和神打交道。

假设我们行走天下,到了某个神灵的地盘上,就必须懂得用什么东西祭祀它。祭祀山神可是一件大事,做得好可以得到保佑,做得不好,可能会有灾祸。一般说来,神灵要求的祭品有各种牲畜、玉器和谷物等。牲畜主要是用来血祭,可能会用到牛羊猪狗鸡等一切家畜家禽,而且往往会指定牲畜的性别和颜色,比如要求用一只公羊、一条白狗或者一只白鸡。玉器是我们中国文化特有的物品,王国维等很多研究甲骨文的学者认为,祭礼的礼字,原意就是用玉来献祭。《山海经》里一共讲到182座出产玉的山。至于祭祀中使用的谷物,有个专门的名称叫做“糈”。用糈来祭祀,是中国古代巫术的一个习惯,发展到巅峰就是汉代的“五斗米道”,所以鲁迅先生认为《山海经》是一本讲巫术的书。另外,奉献祭品的方法,也有很多讲究。有的神要求把祭品烧掉,有的神却要求把祭品埋在地下。总而言之,掌握好上面这些知识,就能处理好你和神灵之间的关系,进而处理好你和自然界的关系。

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第一个重点内容,上古先民非常敬畏自然的力量,他们用怪兽和神灵作为自然力的象征。《山经》里的神和怪兽相貌既野性又古怪,还掌握着神奇的能力,需要认真地祭祀或者对付它们。说完这个,咱们接下来说说:《海经》告诉我们,上古先民怎样看待生活在我们周围的其他族群。

第二部分

有个电视剧的名字,叫做《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在很多中国人看来,陌生人可能是危险的,值得戒备的。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就有安土重迁的特点,人们对遥远的异乡往往怀着一种本能的畏惧。在《海经》写成的年代,中外交通还很闭塞,海陆两条丝绸之路全都没有贯通。生活在中国四周的各个族群,就是先民眼里奇异而危险的陌生人。《海经》包括《海内经》《海外经》和《大荒经》三个部分,它的大部分篇幅都是用来描绘中国周边的世界和族群。这本书建立了一个很有哲学意味的世界体系:世界的中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而围绕在四周的,则是各种“异人”的国度。

既然被叫做异人,这些族群当然和我们不太一样。最起码,他们的外貌和我们不一样。在《海经》的作者眼里,外国人简直不像人样。比如说,有一些国家的居民长得像鸟。《海经》里有羽民国,国人长着羽毛,能飞,只是飞不远;有讙头国,国人长着翅膀和鸟嘴;还有卵民国,国人是从蛋里孵出来的。这些怪诞的描写背后,隐藏的是古人的一种身份认同原则。《海经》对“我们”和“他们”做了非常明确的区分:只有生活在中华的人群,才可以被“我们”接受,当作同类;而生活在四周的人群,则是受到排斥的异己力量。根据这种认识,《海经》设计了周边族群的形象。大体上,距离越遥远,那些人群的形貌就越怪诞。

为了营造怪诞感,《海经》对外国人的相貌做了种种变形。变形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给人类增添某些动物的特征,比如前面刚刚提到的那些“鸟人”就是典型的例子,这类描写带来的怪异感最为强烈。在奇幻世界里,人和动物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线。《海内南经》讲的氐人国,居民是一群人面鱼;《海内北经》讲的犬封国,其实就是狗国,居民长得就是狗的模样。

变形的第二种方式,是减少某些身体器官,或者增加多余的器官。比如《海外西经》里的一臂国,居民只有一只胳膊、一只眼睛、一个鼻孔;《海外北经》里的无肠国,居民肚里没有肠子。有意思的是,这些国家之间还存在对应关系。比如三首国和三身国就是一对,三首国是一个身体长着三个脑袋,三身国则是一个脑袋长着三个身子。又比如结胸国的居民,胸前凸起一大块;跟它相对的贯胸国居民,胸口却是一个大窟窿。有后人进一步演绎说,贯胸国人胸口的洞里可以穿过一根竹竿,叫人抬着走,好像我们坐轿子一样。

变形的最后一种方式,是放大和缩小,也就是大人国和小人国。你可能觉得耳熟,因为英国作家斯威夫特在他的名著《格列佛游记》里面,也同样精彩地描写过这两个奇异国度。说起来,古今中外的人们好像都喜欢幻想巨人跟小矮人的故事。在中国古代,曾有很多关于大人国和小人国的想象。光是在《海经》里,就塑造了大人国、博父国、跂踵国等巨人的国家,还有小人国、周侥国、菌人等小矮人。总的说来,《山海经》写大比写小更加精彩,想象力更加丰富。比如《海内南经》写过庞大的巴蛇,它吞吃大象,用三年时间才能消化完,吐出象骨头;《海外北经》写过钟山之神烛阴,它身长千里,睁眼就是白天,闭眼就是黑夜,吹冷气就是冬天,哈热气就是夏天,呼吸就是刮风。

如果说大人国、博父国的居民是全身都大,那么还有一些国家的居民,是身体某个部分特别突出。比如腿特别长,好像踩了高跷的长股国;还有胳膊特别长的长臂国。晋代郭璞在注释《山海经》这一段的时候说:“长脚人常负长臂人入海中捕鱼也。”意思是,一个腿长,一个胳膊长,两人配合在一起,正好可以到海里去抓鱼。

前面说过,《海经》判断“我们”和“他们”的标准,是距离远近,而不是其他东西,比如血缘关系。很多海外异人和我们一样,也是炎黄子孙,只因为生活在远方,就被异化成奇形怪状,甚至半人半兽的模样。比如前面提到的“人鱼之国”氐人国,据说是炎帝的后裔;“狗国”犬封国,是黄帝的后裔。而且,远方毫无疑问是可怕的,《山海经》告诉我们的是一个人兽混淆、人鬼交杂的世界,甚至传说中的鬼国,就隐藏在遥远的北方。

不过,必须指出的是,先民对远方感到戒备的同时,也怀有强烈的向往。不知道你小时候,有没有想象过远方的世界?先秦时代就好像中华文明的少年时期,上古先民跟我们小时候一样,也曾经幻想过神秘的远方。在遥远的没有人去过的地方,有神奇的宝藏、神奇的动物、神奇的人和神灵。这种向往发展到后世,就衍生出道教宣扬的“海外仙山”。

《海经》描写的某些海外国度,已经大致具备仙境的雏形。那里的居民,也像仙人一样拥有超乎寻常的寿命,或者干脆就是长生不老。比如轩辕国的居民,连短命的人也能活到八百岁。还有家乡靠近贯胸国的不死民,他们肤色黧黑,长生不死。《山海经》认为,海外有很多延长寿命的宝物,比如掌握在巫师手里的不死药、生长在昆仑附近的不死树,等等。甚至还有一些异兽,也可以让人长寿。比如《海外西经》提到一种名叫乘黄的动物,外形像是长着角的狐狸,只要骑上它就能长寿两千岁;还有《海外北经》讲的一种名叫吉量的宝马,骑上它可以长寿一千岁。难怪后来秦始皇要派人入海求仙。

除了长生不老以外,腾云驾雾也是仙人的招牌本领。在飞机发明以前,飞上天空是人类最久远的梦想。海外异人同样具有这项能力。《海外西经》里有一个奇肱国,那里的居民只有左手,没有右手,还长着三只眼睛。这群怪人心灵手巧,掌握各种奇妙精巧的技艺,他们制作的飞车,能乘着风飞到很远的地方。

总之,上古先民对周边族群的看法包含正负两个方向。他们一方面认为中国是整个世界的中心,四周环绕着人兽难辨的蛮夷;另一方面又希望在海外寻找天堂一样的乐土。另外,还要再补充几句。《山海经》讲述的这些远国异人,在我们看来只不过是神奇的想象,但是在古人看来,却是真实的世界图景。直到明朝末年,也就是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的时代,社会上流传的各种世界地图,还是参考《山海经》来绘制的。在很多明代地图上,大海中既有真实存在的岛国,比如日本,也有像犬封国这样来自《山海经》的奇幻国度,甚至明代很多通俗小说,还有意无意地把日本国和小人国混淆在一起。

总结

说到这儿,今天的内容就聊得差不多了。下面,来简单回顾一下今天为你分享的内容。

首先,我们说到上古先民对自然世界的敬畏,还有他们对掌控自然力量的向往。先民是用神话的形式,来表达这些思想。《山经》里面充满了关于神灵和怪兽的神话,那些神灵和怪兽大多外形古怪,要么是人兽合体,要么是几种不同动物拼凑,要么具有残缺或者多余的肢体器官。神灵需要祭祀,怪兽具有神奇的功效,见到某些怪兽,可以预测吉凶。

其次,我们说到上古先民对远方世界的复杂态度。他们一方面自居世界的中心,一方面又把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寄托在虚幻的海外乐土上面。《海经》描绘了一个奇幻的海外世界,越是遥远的国度,越多生活着相貌奇特、本领神奇的异人。

《山海经》的内容虽然简短,但是它的意蕴却很丰富。这本书向来被看作中国神话的大本营,因为书里汇集了数量最丰富的神话传说。《山海经》把黄帝看作至高无上的大神,把昆仑山看作神话世界的中心,其他各种神话基本上都围绕着黄帝和昆仑山展开。比较重要的神话包括:帝俊生育太阳、月亮的宇宙起源神话,炎黄后裔组成各个族群的人类起源神话,古代圣王和臣子创造文明的文化起源神话,鲧、禹父子治水的洪水神话,还有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刑天舞干戚、黄帝伐蚩尤的英雄神话,等等。通过这些神话记录,我们可以尝试着去理解祖先的精神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