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使用“趨勢財經APP”和“趨勢操盤手APP”)
11月16日,四川眉山市中心的通威飼料廠,陰雨天下,設備外表已經漸生鐵鏽,不再開動。
在千里之外的安徽合肥、內蒙古包頭以及四川成都,圍繞著多晶硅、電池片等多個環節,這家飼料廠的主人今年已宣佈了數百億元的光伏投資計劃。
11月7日,通威股份公告稱,公司擬斥資120億元,投資在合肥和成都的兩個晶硅電池項目。新京報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通威股份已經宣佈了累計330億的投資計劃,在手項目總投資額高達400億元。
通威股份由四川富豪劉漢元一手打造,曾號稱世界最大的飼料企業。2016年,通威股份實施了兩次大規模併購,將業務由單一的飼料主業切換為“飼料加光伏”雙主業,並在2017年開啟一系列大規模投資。
記者在走訪通威生產基地後獲悉,通威當前飼料主業產能利用率較低,且面臨搬遷壓力,在光伏業務上,通威目前在新疆阜康、四川犍為等多地項目均已停止建設,其中部分項目公司被剝離出上市體系。
11月14日,通威股份副董事長嚴虎接受了新京報記者的採訪,認為公司投資“什麼風險都沒有”,他表示,大規模投資的原因是因為終端發電大幅增加,多晶硅完全供不應求。
新京報記者 趙毅波 四川報道
高額投資拉動,股價仨月漲一倍
11月6日,通威股份公告稱,為進一步擴大公司在太陽能晶硅電池產業的規模優勢,公司下屬通威太陽能(合肥)有限公司擬在合肥高新區、成都雙流區各投資建設年產10GW,合計 20GW的高效晶硅電池生產項目,主要從事高效晶硅電池生產、研發和銷售,兩個項目總投資預計為120億元,項目完全建成投產後預計新增營業收入約220億元-240億元/年。
這是通威股份今年以來對外公佈的第五份投資公告。從今年1月到11月,通威股份已宣佈在四川、內蒙古投建多個光伏能源項目,累計投資額高達330億元,按照其預測,項目完全投產後將新增營業收入在415億元以上,相當於2016年營收209億元的兩倍。
根據公告中的數據及現有的產能情況,僅以其中兩大多晶硅項目為例,兩大年產能5萬噸的多晶硅項目加上現有的2萬噸產能,上述項目完成後,通威股份多晶硅年產能將達到12萬噸,超過協鑫躍居世界第一。
除了多晶硅和電池片項目的鉅額投資,通威股份在下游電站也有不菲投資。
據中誠信評級報告,截至2016末,通威股份的在建電站項目約400MW,項目儲備規模超過3GW,預計總投資金額49.09億元,已投資8.9億元,尚需投資40億元。此外,在2016年9月,通威股份公告稱,擬投資30億建現代生態溼地園區項目,包括相關配套產業及新能源光伏產業項目。
簡單計算,通威股份2016年9月以來的投資計劃達到400億元之巨,以最長投資週期5年計算,每年投資額達80億元。
“一年80億,對我們以前做的農業來說是非常多了,但對光伏就不算什麼了。”11月14日,通威股份副董事長嚴虎對新京報記者表示。
11月14日,新京報記者來到上述今年1月宣佈的年產4GW高效晶硅電池項目,其位於成都市雙流機場西部十公里處。按照計劃,其分二期三期實施(一期1GW項目已投產,二期預計2017年投產),記者在現場看到二期確已投產。據介紹,二期的員工人數比一期的七八百人少了很多,只有三四百人。
在上述項目的馬路另一側,坐落著今年11月通威股份宣佈的10GW項目地址,目前是一片荒地,一些工人正在清理現場。
在大規模投資計劃之時,通威股份股價近期大漲,截至11月17日報13.03元,比8月底上漲了接近一倍,最新市值505.9億元。
通威股份“發源地”已停產
通威股份創立於1995年,2004年上市,控制人為四川富豪劉漢元。從公司發展脈絡看,到2016年以前,飼料一直是其核心主業。據通威股份公告,通威牌水產飼料是公司的核心產品,細分市場佔有率約為12%-15%,通威牌水產飼料連續二十五年產銷量位居全國第一。
近年來,向來利潤微薄的飼料行業普遍低迷,通威股份也承受壓力。截至2016年末,通威股份擁有年產1148.21萬噸的飼料能力,2016年實現飼料產量僅401.62萬噸,產能利用率僅34.98%。
對於如此低的產能利用率,嚴虎認為,行業存在高度季節性週期,夏天時可能供不應求,冬季可能完全不生產。那麼,通威股份是否計劃處置上述閒置產能呢?嚴虎對此予以否認,但他表示,現在主要是優化掉禽料,“因為不賺錢,就砍掉、不做這個料種了。”
11月16日,新京報記者來到通威的發源地,即現在位於眉山市中心的通威飼料基地,廠區內已無生產跡象。附近居民稱,一到下雨天,通威飼料廠附近的街道、小區就被異味覆蓋,聞了很噁心。一位通威員工表示,這裡是通威的發源地,不過現在已停產好幾個月,公司在城南二十公里外建了一個新廠,規模在全國都是數一數二。
■ 對話
通威股份副董事長:實際投資沒有那麼多
11月14日,通威股份副董事長嚴虎接受了新京報記者的採訪,在談及通威股份近期大規模的光伏投資計劃時,嚴虎表示,大規模投資的原因是因為終端發電大幅增加,多晶硅完全供不應求。此外,受政府指標的影響,實際投資並沒有事先所說的規模那麼大。
新京報:今年是公司成立以來投資最大的年份嗎?
嚴虎:是的。
新京報:這種投資算不算激進?
嚴虎:這是有計劃的推進,涉及到電站的話實際上投資不了那麼多錢,涉及到光伏指標,地方政府都希望投資規模更大,而作為上市公司只要金額較大就必須披露,實際投資並不一定會這麼大。如果沒有指標下來,實際投資是沒法落實的。
新京報:什麼指標?
嚴虎:對於光伏大型地面電站,國家能源局會下發發電指標分到各地,沒有指標,發的電就上不了網。
新京報:從公告來看,樂山包頭兩個項目各5萬噸,合計160億,電池片是120億,加上1月的一次公告50億和寧夏項目30億,合計400個億。以最長週期5年計算,每年80億,這種投資多嗎?
嚴虎:一年80億,對我們以前做的農業來說是非常多了,但對光伏就不算什麼了。
新京報:為什麼要做這麼大的投資?
嚴虎:主要是終端發電大幅增加,多晶硅完全供不應求。
新京報:不擔心產能過剩重新出現嗎?之前很多企業都因為這個倒下了。
嚴虎:十年前說多晶硅產能過剩是個誤判,當時建成產能或擬建設產能是過剩了,但真正有效的產能嚴重不足,十年前60%進口,現在仍然有40%進口。
新京報:在通威之前,上一個大規模投資的是漢能,2014年宣佈了一系列350億的投資計劃,但後續進展並不樂觀。
嚴虎:光伏行業在過去十年,技術依靠國外,研發投資很大,成本也很高,技術路線也在探索之中,這種情況下的大額投資是非常危險的。現在不一樣,技術、設備、工藝都很成熟,國內都已掌握。過去1千瓦投資需要四五萬,現在只需要四五千,投資成本相當於1/10。
新京報:那為什麼只有你們在大規模投資?別人不投資?
嚴虎:因為我的多晶硅成本是全球最低,我們現有產能的全成本是每噸六萬二,而多晶硅近期市場價格是15萬。我們樂山、包頭兩項目建成後,平均下來的全成本不超過5萬。目前國外所有的廠都是8到10萬,國內協鑫也是。這種情況下,我不擴產誰擴產?
新京報:你們的多晶硅項目投資回報期是多長時間?
嚴虎:按9萬均價測算,兩個5萬噸新項目投資三年半就收回來了。按現在15萬的價格,一年就收回了,什麼風險都沒有。
新京報:電池片呢?
嚴虎:稍微長點,五年左右。你說冒進嗎?不冒進。
更多優質內容,關注中金網微信公眾號:cngold-com-cn(長按複製),或在應用商店下載中金網APP。
閱讀更多 中金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