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名为以天下财供天下民,但实际却造成了这些后果

王安石变法,名为以天下财供天下民,但实际却造成了这些后果

在泱泱华夏五千年的历史过程中,为了改变社会当前状况而进行的改革多如牛毛。从春秋时期的商鞅变法、管仲改革等等一直到之后朝代的改革实施,其中很少有改革成功的,尽管有些改革已经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但最后还是因为一些旧势力的针对而失败。这其中有些是因为外界阻力过大,有些却又是因为政策本身就有问题,又或者二者兼有之。王安石变法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个例子,今天就这个例子来细细琢磨一下。

王安石变法,名为以天下财供天下民,但实际却造成了这些后果

王安石变法是在宋神宗时期进行的。当时宋朝王室继承"祖宗之法",经过多年的"累积",整体的政治以及经济体系内部弊端无数,王朝统治摇摇欲坠。军事上面,军队官兵人数达到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数字。当然人数多不代表战力强大,宋朝的一切都是为君主集权服务的,赵匡胤自己是武将出身,然后以强大的军事能力取得"皇帝宝座"。这就决定了皇帝对待军队的态度是忌惮的,"杯酒释兵权"的故事也是从这里而来,当然这也是宋朝"祖宗之法"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

王安石变法,名为以天下财供天下民,但实际却造成了这些后果

政治方面,冗积了无数官员,接下来政治和军队又反作用到经济,社会经济状况山河日下。最后凋敝的经济重复反作用到政治军事,长期下来不断恶性循环,宋朝也就日益积弱。,在这样的背景下,渴望在朝堂之上有所建树的王安石和希望改变王朝积弱之政的宋神宗不谋而合,携手展开了变法"事业"。

王安石变法,名为以天下财供天下民,但实际却造成了这些后果

既然是变法,那就必定会有支持者和反对者两种角色。支持者主要就是宋神宗,而反对者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顽固派中主要是宋朝宰相司马光,他认为凡是要财政收入的政策,就必然会搜刮民利,剥削人民之财。面对司马光的责问,王安石是这样回答的,大概意思就是天下人自取自足,多余的给政府,增加政府收入。听起来似乎是一个十分美好的设想,也具有一定可实施性,但具体操作起来的时候,真的一切都会像王安石所预设的路线进行吗?

王安石变法,名为以天下财供天下民,但实际却造成了这些后果

变法之初,王安石还是比较谨慎的,他现在小地区进行试验,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见的"试点",试行结果好的出人意料。接下来,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这时却产生了一些别小意外。首先是每个朝代都不可避免的官吏腐败问题,在小地点试行的时候,因为经过人手比较少,王安石可以保证过程中没有足以影响最终结果的贪腐行为存在。但全国推行之时可就不太一样了,变法法令实行过程中通过的各方政府机关是试点时的几倍,再加上当时监管不力,官府腐败已经到达了不可言说的地步。

王安石变法,名为以天下财供天下民,但实际却造成了这些后果

接下来从王安石的具体法令中再做分析,青苗法是官场腐败最明显的地方,最初是在青黄不接之时由人民自愿申请官方贷款,后来为了提高工作绩效,自愿贷款已然变成了强迫性贷款。与青苗法相佐的是募役法,由上等户承担催款工作,如果催不到款,款额就由这些上等户承担,这就使富者穷、穷者俞穷。

王安石变法,名为以天下财供天下民,但实际却造成了这些后果

当然,王安石也是给了多个选择的,如果不想服差役就要缴纳免役钱,从现在角度来看,这似乎是一个好办法。最初免役钱主要由地主也就是"村里的有钱人"缴纳,到了后期,已然变成不论你有多穷都必须要交,而且免役钱不降反增。中央政府给了一个基本数字,地方政府就在这个基础上随意增加,多出来的钱自然是进了官员的腰包。按道理来讲,既然交了免役钱,应该就不用服役了吧?王安石呵呵一笑,深藏功与否。保甲法,强迫人民百姓必须服军役,并且人民要自己承担服役过程中的各项费用,比如什么铸造兵器啊之类的,政府一概不负责报销。除此之外,军队上下来的各种奖励,假如受到奖励的人是平民百姓。这个奖励十有八九到不了这个人的手上,多半在一半的时候就"飞"到了小队队长的手里,更何况军队中更多的奖赏是直接面对军队上级阶层。总结下来就是,政府以充满强迫性、剥削性质的方式从人民这里白收了两笔钱,明显的食用百姓血肉以丰政府,顺便养肥了跟贪官污吏勾搭在一起的富农阶级。

王安石变法,名为以天下财供天下民,但实际却造成了这些后果

那么这一切王安石知情吗?据当时颁布法令的诏书记载然后反推,王安石应该是知情的。又或者说,王安石清楚地知道如果想丰盈政府仓库,就必须剥削人民财富,但为了自己的政治梦想、为了自己的官场名声,才塑造出为一心为人民服务的假象。从现在的角度去看,王安石的经济思想远超当时时代,充满了战略远瞻性。但站在历史的

王安石变法,名为以天下财供天下民,但实际却造成了这些后果

角度来看,所谓变法不过是为图一己私欲罢了。变法后的宋朝,政府与人民的钱包两极化,就其构成来看,零和博弈的结果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在王安石改革后期,本来一意孤行想要继续支持他的宋神宗,也在大臣连连不断送来的关于民间灾情的讯报下开始犹豫、开始思想这样真的是对的吗?根据史籍记载,宋神宗对于这些灾情是相当的痛心啊,但真的如此吗?很大程度上他是因为统治根基不稳而痛心,证据就是即便王安石最后变法失败,但宋朝王室也并未对王安石的敛财手段作出太大改善。该如何还是如何,依旧是钱包鼓鼓的政府和囊中羞涩的平民百姓。

王安石变法,名为以天下财供天下民,但实际却造成了这些后果

再说一个历史因素,宋朝的"祖宗之法"的地位就确定了一件事,在当时的条件下,没有一个支持改革的人敢对政治体制下手,王安石变法同样不敢触及这些政治上的敏感区域。这样比较下来,所谓变法不过是历史上的一场戏法,作娱乐之用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