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张嘴改变天下,学会他的说话艺术受用终生!

1

土木堡之变,明军在蒙古瓦剌部落铁骑的肆虐之下一败涂地,

御驾亲征的大明皇帝明英宗朱祁镇被俘,瓦剌首领也先趁势挟持明英宗南下,一路势如破竹,直奔明都北京城,意欲一举荡平京师,灭亡大明。

国不可一日无君,大明方面也很快做出了回应,代理朝政的明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钰继位为帝,是为明代宗,并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兵部尚书于谦挺身而出,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领导大明军民打响了北京保卫战,力挽狂澜守卫京师,打退了瓦剌大军,粉碎了也先的野心,挽救了整个大明王朝。


用一张嘴改变天下,学会他的说话艺术受用终生!


瓦剌大军溃败,被迫退走大漠,双方对峙一年有余,战火停息。这时候就有一个问题摆在大家面前,瓦剌手中的大明前任皇帝,现任太上皇明英宗,该怎么处置。

也先很苦恼,现如今大明军缓过了劲来,严阵以待,瓦剌军无可趁之机,原先手中王牌明英宗倒成了烫手山芋,杀也杀不得,留也无意义,只寄希望于以明英宗为筹码,送还明朝,多换些好处回来。

另一边大明朝堂之上,对于明英宗的态度却是相当微妙。大部分朝臣是主张尽早迎回明英宗的,可只有一个人不太情愿,偏偏这个人的意见非常关键,他就是当朝皇帝明代宗。

明代宗在危难之时继承皇位,好容易才度过危机,站稳了脚跟。现如今稳坐皇位,唯我独尊,这至高无上的权力明代宗自然不愿放手。要是再迎回明英宗,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更何况两个皇帝,到时候谁说了算?所以对于迎回明英宗的提议,明代宗一直表现得很冷淡。

一次朝会中,当百官又一次请命迎回明英宗时,明代宗终于生气了,他表示自己本来不想当皇帝,是你们逼我的,现在又要迎回另一个皇帝,是何用意?关键时刻又是于谦站出来道:“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于谦表示皇位已定,不会再更改,还是应该顾全大局迎回明英宗。眼见自己最为信任的于谦都这么说,明代宗也只好允诺迎回明英宗,并派出使臣与瓦剌交涉。

但明代宗还是暗地里使了很多手段来阻止这一次迎圣。比如没有给使团下达迎回明英宗的圣旨,在交给瓦剌的国书之中只字不提明英宗,使者团的经费也少得可怜,更别提给瓦剌准备什么金银财宝了,随意指派一个官员就上路了。明代宗的意思很明显,使者的任务只为去探探虚实,跟明英宗唠唠嗑就算完事了。

如此毫无诚意的出使,迎回明英宗自然是痴人说梦,第一位使者李实就这样无功而返了。在朝臣的坚持之下,明代宗又随意指派了第二位官员出使,使团规格甚至比上一次还要差。然而就是这位随意指派的使者,却创造了一个奇迹,

他的名字叫杨善,生平履历不多赘述,只需要记住,他的绝活是说话。


用一张嘴改变天下,学会他的说话艺术受用终生!

2

杨善是跟瓦剌人打过交道的,当年明英宗御驾亲征杨善也随从在列,然而土木堡之变,皇帝被俘,随行官员死伤大半,而年过六旬的杨善却从那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的人间炼狱中毫发无损地溜了回来,分析他的保命本领,只有可能是那三寸不烂之舌。

不同于上次,这次再见瓦剌人,杨善是挟战胜国之威来的,因此镇定自若,胸有成竹。也先见大明之前的出使毫无诚意,这一回又是个空手而来还趾高气昂的小老头,心中颇为不满,便想要杀杀他的锐气。

当时杨善正在接风宴上大快朵颐,收到指示的瓦剌官员开始发难了,他直接挑衅杨善问道:“为什么你大明军队在土木堡之战中如此不堪一击?”

土木堡之变是所有大明军民心中永远的痛,精锐部队几乎全军覆灭,文武官员死伤大半,连皇帝都被俘虏了,这个问题着实扎心了。

杨善见来者不善,不慌不忙地擦了擦嘴,捋了捋舌头,要打嘴仗,他不怕任何人。杨善开始了他的表演:“既然你诚心诚意地发问,我就大发慈悲的告诉你,上次打仗,我们的主力精锐都南征去了,上阵的只是明英宗的随行护卫。现如今我军三军戒备,整装待发。在两国边境之处设下了十面埋伏,交通要道洒满了对付你们骑兵的铁锥,还召集了三十万弓手,箭上配备从广西等地采集而来的剧毒,敌人一触即死。更别提我们神机营了,装备全部更新换代,石炮一斗,双头火枪,其威力之大,就是三百步开外也是一枪毙命。

杨善唾沫横飞,绘声绘色地描述着大明王朝军队埋伏之多,枪火之盛,士气之旺,在他嘴里明军战斗力简直堪比特种部队,天神下凡。论吹牛,杨善说自己第二,普天之下没人敢说自己是第一。

在场的瓦剌众人果然被杨善一席话吓破了胆,没想到挑衅不成,反而知道了如此可怕的事,一时间都不知所措。只见杨善突然话锋一转,叹起了气来道:“唉,只可惜这些准备现在全都用不上了。”

瓦剌官员听杨善这么说,立即追问为何用不上。杨善拍了拍他的肩膀,和颜悦色道,因为只要我们两国讲和,以后就是兄弟了呀。

瓦剌官员的心情就像坐上了过山车,随着杨善每一次开口而起伏。听杨善说完,瓦剌官员这才长舒一口气,大笑着与杨善称兄道弟,也先杀杨善锐气的命令早就忘到九霄云外了。

杨善轻松地过了第一关,接下来他将直面也先进行谈判。最佳辩手杨善经过刚才的牛刀小试,显然已经进入了最佳状态,面对也先,

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要在无一兵一卒,一分一毫的情况下,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也先,迎回明英宗。


用一张嘴改变天下,学会他的说话艺术受用终生!

3

最终会谈开始了,还是也先率先发难。责问杨善为什么大明扣留瓦剌使臣,购买马匹为何降低价格,卖出的布帛为何都是次等货,每年赏赐为何减少。

其实这些问题都是建立在瓦剌多次违规在先,之后大明才做出相应对策,但当着也先的面,杨善当然不能直说对方无理取闹。杨善略加思索,马上想出了应对之策。

杨善耐心地和也先一一解释,扣留瓦剌使者没有的事,使团人数数千人,总有那么几个素质差的,可能犯了事畏罪潜逃了;至于马匹降价,是因为你们出的价越来越高,我们实在承受不起,但瓦剌作为我们明朝人民的老朋友,就是咬着牙也要照顾你们生意,所以才略微降了点价;至于布帛破损,那都是相关人员玩忽职守造成的,我们的皇帝英明神武,绝对不是朝廷的意思;至于赏赐,原先瓦剌使者团就数十人,我们按人头给赏赐,现在一来就是数千人,还有虚报的数目以骗取赏赐,我们没有减少赏赐,只是核实人数再按规矩给,相信以也先之雄才大略,这也不是你的主意,都是手下人在搞鬼。

整个过程里面杨善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也先除了说几句对的也没别的词了。或许在战场上也先一往无前战无不胜,但要论嘴皮子功夫,十个也先也不是杨善的对手。

杨善见时机成熟,终于说出了此行的目的:“今还上皇,和好如故,中国金币日至,两国俱乐,不亦美乎?”

也先被说得晕头转向,差点就直接答应了杨善,直到拿到国书,也先才回过神来,他问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你们这国书上,也没提迎回明英宗啊。”明代宗设下最大的坎,在这里等着杨善。

事情发展了到了这地步,就且看杨善惊天地泣鬼神的高能脱口秀了。杨善略显浮夸的霍然起身,激动道:“这正是我们大明王朝的一片苦心啊!”在场众人都懵了,寻思这老头在说什么玩意。

杨善接着解释:“如果国书写了迎回明英宗,那不成大明对瓦剌的命令了么,我们故意不写,是想让瓦剌自己送,成就也先您的美名啊!”

众人都惊了,原来如此啊!也先什么反应,“大喜”,当即表示要把明英宗送还给大明。只有一个瓦剌官员昂克还算清醒,咱们当初的不是商量好用明英宗换好处回来么,怎么能白给呢,于是他又问杨善:“为什么不用重金来赎?”

杨善使出了最后的杀手锏:“咱们兄弟邦国,谈钱多伤感情啊,要是给钱,天下人以为也先贪财好利,现在不给,才显得也先仁义。”杨善的原话是,也先如果不收钱,那就是“为好男子,垂史策,颂杨万世。”也先一想到日后自己青史留名,流芳万世,笑得像一个开心的孩子。

杨善凭借他这三寸不烂之舌,完成了奇迹,单枪匹马迎回了明英宗。品味他的艺术,面对威胁时不卑不亢,底气十足,让对方不敢用强。然后在关键谈判时,又左右逢源,马投其所好,马屁拍得惊天响,这随机应变扯犊子能力令人叹为观止,他这张嘴,更胜百万雄师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