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35是否還有在華市場?改進不停,我國就要持續引進,直到停產

蘇-35是否還有在華市場?改進不停,我國就要持續引進,直到停產

資料圖

近日,最後一批三架在今年與俄軍現役戰機同一流水線的蘇-35戰鬥機,由莫斯科飛往我國北部空軍基地,正是加入中國空軍,此舉也表明,中國購買的24架蘇-35戰機已經全部到貨,那麼未來蘇-35是否還有在華市場呢?其實,只要俄羅斯改進不停、不停產,我國就會繼續持續的對該型戰機進行引進。

很多軍迷朋友認為,我國自21世紀軍事裝備改革以來,我軍武器裝備進行全面自主化之後,我國就不在需要向俄羅斯進口價格高昂的武器裝備,其實這種觀點是錯誤的。以蘇-35戰鬥機為例,它其實比以往任何一架來華戰機都更加重要,以蘇-35為參照物,才能表明我國自主研發戰機任務的全面成功。

蘇-35是否還有在華市場?改進不停,我國就要持續引進,直到停產

資料圖

眾所周知,人民空軍為了提升自身研發技術,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就開始仿製蘇制、俄製戰機,從開始的全面仿製,到後來的操作系統、機身改進,一步步走到今天,隨著殲-20以及殲-16的陸續服役,我國迎來了戰機研發上棘手的問題——武器控制系統。

該系統技術含量高、複雜,我國一直以來都是仿製俄製戰機的武器系統,但隨著我國在導彈事業上的長足發展,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空用的各類導彈就已經不需要從俄羅斯進口了,隨著自主研究的不斷深入,我國的導彈系統已經基本脫離蘇制、俄製導彈的系統模式,形成了獨立的體系。

蘇-35是否還有在華市場?改進不停,我國就要持續引進,直到停產

資料圖

但對於戰機的武器控制,我國自主研發還是頭一回,上述兩款主力戰機,均需要搭載大量的對空對地導彈,勢必在試飛和試驗中出現大量的技術故障,而蘇-35優勢代表目前俄羅斯空軍的最強實力,俄羅斯也已經對該型戰機做了至少4次小規模的控制改進,我軍需要不斷的比對、試驗才能保證不發生事故。

戰機的“排異反應”是各個戰機自主化研發國家過渡的必然時期,我國持續、多批的從俄羅斯引進先進戰機,其目的就是從各個方面植入中國國產系統後,看看俄製戰機的反應,通過嵌套、移植的能力,評估國產戰機在未來的發展潛力和方向,因此,只要俄羅斯不停產蘇-35,我軍就會定期小批量採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