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35,俄輕型戰機「接班人」?

米格-35,俄輕型戰機“接班人”?

俄羅斯衛星網近日報道稱,下諾夫哥羅德市的“雄鷹”飛機制造廠將在半年至一年內開始生產最新型的米格-35殲擊機。米格-35是俄米格飛機制造集團按照俄國防訂單研製的最新輕型戰機,依飛行員座艙佈局可分為單座版米格-35和雙座版米格-35D共兩種型號,研發目標是改進俄輕型戰機的操控性能,擴大用途和增強作戰效果,整體性能屬於“三代半”戰機。

軍事評論員劉徵魯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在俄羅斯空天軍體系中,輕型戰鬥機大多充當的是前線戰鬥機的角色,執行的多數是戰役級別內的空戰和對地支援任務。它們的機體相對較小,載彈量多數在3-8噸左右,靠機身內部的燃油其航程一般在1000公里內。不過,新型的米格-35戰鬥機已經擺脫了其前身米格-29戰鬥機‘短腿’機的帽子,綜合性能有了明顯提升,在俄空天軍中主要負責配合蘇-35戰鬥機進行戰場遮斷、對地支援和奪取戰區制空權的任務。”

資料顯示,米格-35戰鬥機是俄羅斯米高揚設計局在米格-29M/M2和米格-29k/kub技術基礎上的發展型號,屬於輕型戰鬥機。憑藉最新型的航電設備和先進的武器系統,米格-35已具備了執行多種任務的能力,包括與第三代和第四代戰鬥機對抗並奪取制空權;攔截現役和在研的空襲兵器;全天候使用精確制導武器對地面和水面目標進行防區外打擊;使用光電和無線電技術設備進行航空偵察;參加編隊行動並作為空中指揮飛機對空中編隊進行指揮。米格-35可以在不進入敵軍的反導區域時,對敵軍的地上和水上高精準武器進行有效打擊。

俄前任空軍副總司令安託什金介紹說,俄現有輕型戰機正逐漸老化,米格-35將成為“接班人”。

米格-35,俄輕型戰機“接班人”?

對此,劉徵魯指出,“研製米格-35戰鬥機的原因有很多,最關鍵的原因是俄羅斯空天軍面臨青黃不接的裝備局面,第四代戰機T-50(最近被命名為蘇-57)遲遲不能服役,俄軍的戰機技術水平與美國已經產生了代差,只好進一步深挖米格-29戰鬥機的潛力,使其填補T-50服役前的戰力空白。同時,其生產商的經營狀況不佳,推出米格-35不僅可以裝備本國空軍,也可以出口創匯,解決經營的困境。”

俄羅斯空天軍現有的輕型戰機主要有米格-29、蘇-25攻擊機等。與米格-29戰鬥機相比,米格-35的改進主要體現為採用了更大推力的渦扇發動機,換裝了有源相控陣雷達和新型的航電系統,並噴塗了可以減弱雷達波反射的塗料。

“在戰鬥力方面的提升主要體現為飛得更遠、看得更遠、反應更快,雷達反射面積更小,裝備的武器種類更多、更重。”劉徵魯說。

俄媒報道稱,所有這些俄新式系統裝備和精確打擊武器所形成的“合力”,可使這款三代半戰機與世界現有的第四代戰機進行爭奪制空權的較量。如美國的F-22、F-35,以及中國的殲-20。那麼,事實果真如此嗎?

對此,劉徵魯表示了謹慎的樂觀。

米格-35,俄輕型戰機“接班人”?

所謂的三代半戰機,多數是在三代戰鬥機的基礎上進行升級改造而來,大多是加強了雷達探測能力、超音速巡航能力和超視距攻擊能力,使其部分性能達到了四代戰機的水平。像俄羅斯的蘇-35戰鬥機、歐洲的“颱風”、法國的“陣風”戰鬥機的最新型號都屬於典型的4代+戰鬥機。

“三代半戰鬥機與四代戰鬥機最明顯的差距就是隱身能力。因為它們的原始設計沒有考慮雷達隱身問題,雖然機載設備可以更換,但氣動外形佈局難以更改。所以它們只能靠噴塗吸波材料降低雷達反射信號,這與四代戰鬥機的雷達隱身能力產生了較大差距。”劉徵魯指出,“米格-35很難與四代戰鬥機抗衡,因為它隱身能力有限,在與四代戰機的空戰中,很難做到先敵發現,先敵攻擊。”

“因此,如果要和裝備了四代戰機的美國空軍交手,無疑要處於下風。當然,如果在地面反隱身雷達的指引下,或許能放手一搏。不過,如果要和裝備三代機或三代半戰鬥機的國家交手,米格-35戰鬥機的戰鬥力就樂觀很多。”劉徵魯指出,“但事實上米格-35的前身米格-29的戰場表現並不亮眼,在北約空襲南聯盟、埃塞俄比亞和厄立特里亞戰爭中都有被擊落的記錄。”(來源:中國軍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