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布局 浪潮正向循环效应释放

云计算如今已成大势所趋,当年那些坚定前行的互联网公司,正收获来自市场的和用户的肯定。而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又成为互联网业态升级的根本驱动力。

互联网升级转型的背后离不开基础硬件平台的强大计算性能和IT互联网基础架构解决方案,早期的云服务基础设施提供商也正在收获市场的回报。

这种回报一方面体现为真金白银。2017年浪潮服务器出货量上升至全球第三,成为全球主要的服务器方案供应商,在全球前十的互联网企业CSP中,一多半是浪潮的客户。

全球化布局 浪潮正向循环效应释放

从IDC和Gartner数据来看,浪潮服务器市场份额排名全球前三,中国第一。IDC公布AI市场报告数据,2018年中国AI基础架构市场继续保持了强劲增长势头,浪潮继续保持市场份额第一,销售额份额为51.4%。

回报的另一方面是优势叠加效应。2010年,浪潮就确定了互联网定制化策略,制定面向大规模数据中心的整机柜服务器技术路线,并上升至公司战略。在伴随BAT等科技公司的转型中,浪潮也找到了全新的JDM模式塑造敏捷之道,为全球化发展奠定基础。

互联网企业升级中的IaaS优势

2018年,互联网科技企业在IaaS层面的优势变得很难被其他竞争者正面突破,在云计算领域保持“强者愈强”的趋势主要体现在IaaS领域,主要是其IaaS服务能力与云服务提供商及其所在市场的基础设施条件呈正相关。

从全球范围来说,AWS、微软、Google是全球范围内基础设施规模最庞大的三家公司,在中国,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的基础设施规模和创新度一直保持前列,后来者京东、今日头条的快速发展都建立在基础设施规模上。

也就是说,数据中心已经成为互联网业务发展的重要支撑,它的存在对于上层的应用、对于大众每天用的手机APP、PC互联网以及企业用户越来越向往的云计算都起到了无可替代的支撑作用。

云服务商在基础设施规模上具备优势,有能力根据自身业务发展的需求更有针对性地打造和优化自己的产品。

全球化布局 浪潮正向循环效应释放

大规模数据中心的数据量也在指数级增长,预计2018年数据量达到60EB,到2020年预计将达到200EB,网络带宽越来越快使得数据的流通速度不断攀升,计算力的提高带来越来越强的数据处理能力。

E企研究院在2018年的数字中国万里行数据中心之旅中发现,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兴起,云服务商从IT 架构转变、池化资源和开源硬件的层面,用开发敏捷化,硬件的开放创新,技术的协同,活跃在世界舞台。

代表未来创新技术趋势

数据中心的内部建设,通常就是IT系统建设,汇集了各种创新理念、最新技术和部署模式,包括供电、散热、计算、存储网络布局等基础架构,用先进的理念和设计。

其软硬件解决方案代表的不仅仅是现在,还有未来的趋势,对数据中心本身和传统其他行业都有借鉴意义,现在看来,数据中心的IT基础架构呈现几个趋势:,

一是数据中心计算力的提高带来越来越强的数据处理能力,2018年计算能力相比2013年提高10倍,预计到2023年再提高15倍。

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都既是信息技术与服务公司,也是全球采购服务器最多公司,仅亚马逊一家,去年便采购了全球13%的服务器。

二是越来越多的传统数据中心逐步向互联网化的数据中心发展,数据中心从规模化走向专业化,IT基础架构从通用走向专用,对存储和计算密集型要求更高;过去十年间,从计算的密度来看,每U的CPU计算密度提升了8倍。

在数据中心,传统分布式系统扩展为大数据系统,传统接入型应用重构为新兴Web应用、移动应用和社交应用。

三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据丰富型应用的涌现,这类应用对硬件平台的需求将打破均衡化的传统设计思路,针对具体应用场景进行深度优化和功能强化设计。

四是要求更快速的交付能力,以服务器为例,其上架的过程转移到工厂里完成,类似浪潮以整机柜服务器的方式部署模式成为主流。

比如腾讯数据中心采用TMDC技术把数据中心硬件像搭积木一样组合在一起,在节能、快速交付、质量可控、全生命周期管理方面更加便捷,现在腾讯天津数据中心10万多台服务器,只有25名IT部分的负责人来维护。

浪潮持续专注的优势叠加

从IDC预计来看,全球云IT基础架构产品销售额将保持11%的年复合增长率,到2020年将超过非云IT基础架构的支出。IT基础设施未来如何发展才能满足客户,才能更好地为客户提供计算力?

与互联网科技公司同行多年,浪潮在IT基础设施技术、产品、模式上探索和实践,即融合、开放、敏捷。

融合是未来计算基础设施架构核心形态,包括IT基础架构中计算、存储、网络的融合、IT与CT、OT的融合。同时开放硬件成为数据中心建设主要趋势,传统模式无法满足互联网化IT基础设施的要求,传统的IT架构厂商要以更敏捷的方式创造计算力,为前端应用提供强大的源动力。

离客户越近,浪潮在战略、技术、产品、市场以及交付上就有更多的积累。浪潮通过四大核心驱动力构成独特的优势。

一是产品创新。浪潮从融合架构2.0到3.0,重点发展面向云数据中心的融合架构云服务器。

全球化布局 浪潮正向循环效应释放

2010年,浪潮推出首款整机柜产品SR 1.0,浪潮在2014年Inspur World发布融合架构,其服务器平台从1.0走到2.0,并逐步开始进入3.0阶段,为客户提供更智能化、自动化和优秀性能的整体架构。

1.0时代浪潮代表作SR, SR以42U、46U机柜作为产品形态高密度、大颗粒一体化交付、具备集中供电散热和管理、快速运维特点,赢得大规模数据中心的认可。

2.0时代,浪潮将计算、存储、网络重构,提供了存储、I/O资源池化和分布式网络的新特性,其代表产品为InCloudRack。InCloudRack率先在整机柜上实现2路、4路、8路计算单元堆叠,存储资源和异构计算资源的弹性组合,提供面向企业级的管理特性和高RAS稳定性,并在机柜内首次整体采用统一网络引擎构建分布式网络,实现了面向云架构的400GB高速Scale-out互联。

融合架构3.0的阶段,通过连接、池化和重构的技术,将CPU和各种协处理器(GPU、FPGA和xPU)更紧密结合,利用全互联NVSwitch、PCIe 4.0、Open CAPI等新型超高速内部、外部互连技术,增加不同计算资源的协同能力,通过软件定义实现业务自动感知和资源自动重构,使计算的性能和效率实现大幅度的提升。

二是商业模式创新。浪潮重新定义了JDM商业模式,与客户协同开发、联合生产、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这种敏捷化的创新模式是JDM核心精髓,也是浪潮在互联网时代赢得市场的重要能力模型。

以人工智能为例,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算法最关键是模型训练,以往以CPU为主的通用型的服务器满足不了需求,针对这类应用需要专属的服务器来应对。而专属服务器一般开发周期至少要一年,但客户的业务迭代非常快,比如原来计划的两卡的机器不能修改为八卡的机器或者十六卡的机器,如果按照传统的产品开发流程,一年以上的开发周期对于互联网应用来说过于漫长。

所以浪潮采用JDM模式,更多的面向应用、融合产业链,与客户建立面向未来应用的联合定制开发与合作模式,简单的说是把业务需求拉到了最底端产品设计上。

三是浪潮自身的智能制造产线,开创了复杂信息技术产品大规模定制化和交付的产业新形态。

从大规模数据中心的容量来看,国内顶级互联网公司的年服务器采购量已经超过10万台,按照以往传统服务器单日交付300台计算,相当于一整年的时间每天都在交付服务器。

浪潮通过自身的智能工厂不仅仅是生产整机柜服务器产品本身,还实现了一种高效的交付方式,采用整机柜服务器,部署的颗粒度从一台上升到几十台,速度大为提升。

目前浪潮做到单日交付10000个节点,对于体量大的互联网客户而言,大幅减少了交付时间。

全球化布局 浪潮正向循环效应释放

四是拥抱开源技术,融入了全球最新技术生态。

作为ODCC、OCP、OPEN19三大开放计算标准组织的共同成员,浪潮一方面将中国互联网行业的领先标准推广到国外,也将国外领先的标准带入到中国,加快了各个组织和标准的融合,更贴合客户应用的同时,有效的缩短标准制定周期,提高开放计算组织的效率。

现在浪潮在北美已经有了很多优秀的应用案例,很多产品设计就是基于美国领先的客户的需求设计,前期浪潮针对北美市场生产的产品也获得了国内互联网市场的认可。

总结:

未来,大型互联网科技企业或者云服务商在升级迭代中,将会提供更多更丰富、细化的服务类型,作为基础架构的数据中心必须要具备强劲的性能、安全可靠的支持业务,能够支持其高效运营,互联网的深度定制和一体化交付趋势将会更加明显。

在这样的趋势下,浪潮形成一套可以发力全球市场的创新模式,在制定了全球服务器第一的目标后,开始整合全球资源并着手布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