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上雲”難易

製造業“上雲”難易

文|《中國經濟信息》記者 姚堯

不久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要加大製造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強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製造業“上雲”正是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的重點。

2019年1月11日,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雲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云計算部工程師孔松在接受《中國經濟信息》記者採訪時表示,製造業企業“上雲”既難又易。眼下雖有政策強力引導,致使“門檻”變低,但仍有眾多系統性技術難題尚待解決。特別是企業在心理上普遍存在的對安全問題的擔憂一直揮之不去,都對企業“上雲”形成阻力。

“雲”入實體經濟

所謂製造業企業“上雲”,是指雲服務商為企業提供計算、存儲、網絡、安全、應用程序等雲服務。建設一個數據模式庫,將企業的人事、銷售、生產等各個方面鏈接起來,提高效率和效益。而工業雲與工業互聯網、工業互聯網平臺和工業APP則同屬智能製造的基礎設施。

按照業內人士的表述:“將雲計算應用於製造業後,傳統的製造業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支持下迸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從產品的生產、運輸和銷售等多個方面來看,雲計算在整個製造業的發展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雲計算的運用,使從事製造的企業不斷改進生產工藝、調整生產結構,以此來順應工業4.0的實際需要。

紫光雲引擎聯席總裁趙銘遠表示,若以個人電腦作類比,工業互聯網、工業互聯網平臺和工業APP,就類似於電腦、操作系統和應用軟件。而廣義“工業雲”指的是這三者構成的系統。狹義上的“工業雲”,指企業在設備聯接、元器件通聯的基礎上,上工業互聯網平臺,應用工業APP。

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統計,2013年-2016年,中國工業雲平臺企業用戶數年均增長超過146%,但我國總體企業上雲規模基數較小。據IDC統計顯示,我國公有云市場規模仍不及美國的3%。而在建立工業互聯網平臺、推動工業企業上雲、開發工業APP、構建生態圈上,政府部門早已給出了量化指標。

2017年11月,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化“互聯網+先進製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我國要支持建設一批跨行業、跨領域的國家級平臺,以及構建一批企業級平臺,培育30萬個以上的工業APP,推動30萬家企業應用工業互聯網平臺。到2025年,形成3-5傢俱有國際競爭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實現百萬工業APP,以及培育百萬企業上雲。

根據工信部印發的《雲計算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7-2019年)》,到2019年,中國雲計算產業規模將達到4300億元。企業上雲已成為繼機器人之後,智能製造領域建設的重點之一。

政、企分頭行動

目前,地方政府和企業都已行動起來,將企業上雲作為謀求製造業轉型升級的抓手。2018年12月27日,《中國經濟信息》記者在由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主辦的2018年企業上雲推進會上獲悉,自2017年起,我國已有十多個省市出臺鼓勵企業上雲的有關政策,而國內外相關廠商更是早已開始長線佈局。

廣州市的實際行動較快,已推出《工業企業上雲上平臺服務券獎補工作方案(試行)》。根據該方案,企業可使用“上雲上平臺”服務券購買工業互聯網相關應用服務,事後政府補助企業“上雲上平臺”費用。到2020年,廣東省將支持1萬家工業企業“上雲上平臺”。

河南省鄭州市則實施了“百千企業”上雲計劃,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上雲產生的服務費,按照不超過合同金額的70%給予補貼。

補貼力度最大的要數遼寧省瀋陽市。根據瀋陽市印發的《瀋陽市引導企業上雲實施方案》,該市安排一定資金,鼓勵和支持工業和軟件企業等上雲,將按照年度上雲服務合同實際支付額的50%給予補貼,單個企業最高限額達到200萬元。

應接不暇的政策熱潮已經把企業上雲推上了實現工業4.0先進製造目標的又一賽道。而面對我國龐大的雲計算市場以及發展潛力,中外知名企業早已將這一領域作為未來重點投入的方向。

根據我國目前的外資產業政策,雲計算領域仍有外資限制。以通用電氣、西門子、施耐德為代表的外資企業需將自家的工業物聯網平臺落在雲基礎設施上之後,才能進入中國市場。通用電氣遂選擇與中國電信合作,而西門子和施耐德則與阿里雲合作。

航天雲網是我國較早從事工業互聯網的企業。該企業副總經理徐汕表示:“國外企業往往是先實施設備自動化,而後進入工業軟件,近年才開始建設雲平臺。而中國的企業基數大,中小企業佔絕大多數,所以我們先建一個平臺,把(企業)連接起來。”在談及航天雲網與國外企業間的關係,徐汕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就好比天貓和入駐店間的關係。”這一合作模式將奠定未來中國工業雲的基本雛形,即幾家大平臺加上各類雲服務提供商。

多方均存疑慮

與各級政府的支持相比,具體到雲服務提供和購買雙方時,有些企業“顧慮”就比較多。多位業內人士都表示,對於雲計算服務提供方而言,製造業企業上雲目前最少也要克服三大障礙。而對於希望獲得上雲服務的企業而言,數據安全問題則是揮之不去的陰影。

從雲服務提供方看,種類多、數量雜的工控協議,是企業上雲的難點之一。

走向智能研究院執行院長趙敏表示,企業聯網最早從分佈式數控機床聯網做起,到製造數據採集,一步步發展到今天第四代、第五代設備聯網。不同廠家、不同時代生產的不同設備,有自己的工控協議。

其次,“怎麼聯”的問題也需要克服。趙敏說:“老設備沒有任何可以聯網的地方,即使已經有了數據採集的系統,但採集了以後,只能自身用,因為沒有任何可以開放的接口,封閉的系統是無法聯接的。”

最後,企業APP奇缺也制約行業發展。工業軟件是真正支撐著工業互聯網走向普及和應用的基礎,而我國工業領域信息化本就相對於製造能力有所滯後。

目前,安全問題是決定企業是否選擇上雲的決定性因素。據《中國經濟信息》記者粗略統計,企業對安全問題主要存在三方面擔憂,一是對於上雲安全存在顧慮;二是感到重構傳統業務系統難度大;三是可能面臨雲服務系統性風險。廣東省政協曾派出調研組前往深圳,發現很多企業考慮到數據安全與商業秘密保護,寧可自己搭建工業互聯網平臺,也不願意使用公有云服務。

對此,孔松表示,企業可以通過雲保險解除上雲的後顧之憂,為企業上雲步入數字化轉型之路提供保障。雲保險主要是兩方面,一個是投保前為雲服務商進行風險評估,幫助廠商挖掘潛在風險。第二個是事故發生後,將上雲客戶和雲服務商的損失轉嫁給保險公司,由保險公司進行經濟賠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