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南记忆」隅首(老家的集市)

老家的村子叫秦滩集,名字不同于一般的鲁西南村庄。

在鲁西南地区,村庄的名字一般称为庄、楼、集、海、庙等,前面往往会加个姓氏或者体现村庄位置、物产等特点的词语,如张庄、王楼、李集、田海、孙庙或者河南王、张油坊等等,村头的碑文大都会记载“明洪武年间……怎么怎么着……”,应该都是明朝大移民时迁过来的。我们村叫秦滩集,我不知道村里有没有村志村史之类的东西,单从村名来看,应该是个历史悠久的村庄,在周边范围内算是个比较大的村子,也是个集市,农历逢二、八成集。

「鲁西南记忆」隅首(老家的集市)

老家的人们到集市上买东西叫“赶集”,也叫“赶会”。一般乡镇的驻地才成集市,像我们村这种不是乡镇驻地的村子成集市的,在鲁西南地区并不多见,老家的集市应该也有很久的历史了。

村子里的街道主要有两条,分别是正东正西、正南正北的东西街道和南北街道,两条街道交叉的路口就叫“隅首”。农村不像城里有路街的标识,这两条街都没有名字,以隅首为中心把村子分为四个部分,大家都习惯把居住的位置称之为“东头、南头、西头、北头”。

隅首是集市的中心,也是村子的中心,当然也是集市上最繁华的地方。村子的集市以隅首为中心向四面辐射,北面以瓜果蔬菜等为主,南面以针头线脑、衣帽布匹等日用品为主,东面主要是土产用品、农耕用具等杂品。西面的集市最短,主要是卖肉的,这或许和当时的生活水平有关系,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逢集能买的起肉的能有几户人家?另外还有专门的羊市,在一片树林子里面,主要是交易活羊。

「鲁西南记忆」隅首(老家的集市)

我小时候刚刚实行改革开放,农村物质相对匮乏,那时候一般的村子没有商店,也没有集市,人们都是赶集采购需要的东西。我们村有一个乡镇供销社的分社,虽然是设在村里,但是里面的售货员也是“吃国粮”的;另外在隅首附近还有三家“代销点”,主要经营烟酒糖茶酱油醋、电池浆糊针线钉之类的东西,品种不像现在的农村商店那么齐全。要买到需要的东西,一般还是赶集去采购。

每逢农历二、八的日子,周边十里八乡的人们都来我们村赶集,交易的产品主要是农副产品、日常用品及土产杂品等。平时集市主要集中在隅首周边,卖肉盒子、打烧饼、裁缝摊、肉食摊等固定的摊贩在隅首附近,卖蔬菜瓜果、粮食、鸡蛋、农具等机动摊贩距离隅首就比较远。

「鲁西南记忆」隅首(老家的集市)

农村的集市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夏天卖瓜果蔬菜的比较多,麦收的季节,卖镰刀、排叉、木锨等农忙用具的较多;冬天农民卖了棉花手头有了钱,卖布匹、衣服鞋帽的比较多,到了临近年下(春节),卖年画的很多,花花绿绿的挂满满一墙上,会吸引很多人站到那里欣赏。

特别进入腊月之后,老家的集市一天比一天热闹。原来集中在隅首附近的集市,会扩展到东西南北整个街道,甚至摊子都摆到了村头,人们争相采购年货。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景象,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农民的生活也是渐渐富裕,家里有了多余的东西,手头也有了钱,农村的交易市场日渐红火,商品交易量日渐增加。

那时候的天气应该比现在冷,人们穿着棉衣、戴着棉帽,一说话嘴里哈出一股股“寒气”,但一个个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意。小孩子们在隅首热闹的人群中挤来挤去,无忧无虑的打闹喊叫,更是兴奋无比,放肆的释放着自己的欢乐。

「鲁西南记忆」隅首(老家的集市)

现在老家的隅首有了很大的变化,街道宽了,也修上了水泥路面,还是农历二、八成集,但是赶集的人明显减少,特别是春节期间,早已没有了小时候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的景象。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现在每个村里几乎都有了小商店、小超市,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以采购到需要的东西,也没有去赶集集中采购的必要了。

老家的集市虽然衰落了,但是人们幸福生活的水平却在提升。只是儿时赶集的欢乐,现在的孩子们体会不到了,只能留在已到中年的我们记忆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