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老船伕的行為譜成了歌,歌名叫做:致良知

以德報怨、何以報德?答: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意思很簡單,當人們用善行回報惡行,那麼用什麼回報善行啊?這是好人難當的終極一問啊。我們的至聖先師,孔老先生就回答了:用正直回應惡行,用善意回應善意。

近期六小時看完了沈從文先生的《邊城》,懵懂的少女,淳樸的民風,善念的爺爺,湘西風情個個躍然紙上,栩栩如生。如此平淡的故事,配上在沈從文先生筆,也是如飲美酒,酒不醉人人自醉啊。然而,讓我印象最深的還是,翠翠的爺爺,老船伕。

《邊城》老船伕的行為譜成了歌,歌名叫做:致良知

老船伕的行為譜成了一首歌,歌名叫做:致良知。

讓我們來看看老船伕出場時,渡河的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錢擲到船板欲撒腿就跑,老船伕必一一拾起,塞到那人手心,擲地有聲:我有了口糧,三鬥米,七百錢,夠了!誰要你這個!

可,無論老船伕怎麼推諉,怎麼做,此事還是不絕於縷,你看後來老船伕怎麼做的?

管船人卻情不過,也為了心安起見,便把這些錢託人到茶峒去買茶葉和草煙,將茶峒出產的上等草煙,一紮一紮掛在自己腰帶邊,過渡的誰需要這東西必慷慨奉贈。

出了於心難安的,隨手贈送的菸草,還有用於天熱,給渡河人解渴的茶水。

茶葉則在六月裡放進大缸裡去,用開水泡好,給過路人隨意解渴。

隨著故事的繼續推進和發展,老船伕用自己的良知和善行構築了一道道溫暖的光。時間推移到兩年前,在翠翠第一次進城,第一次遇見二老的時候。老船伕為了能夠陪伴翠翠一起進城玩一天,就請了一個老人幫自己看渡船一天。

老船伕先是請老人吃了一頓酒,然後就委託了看船的工作,緊接著進城陪翠翠,當他發現翠翠注意力全部在四隻紅色的龍舟上,自己可有可無。

他第一時間想到的是:

時間還早,到收場時,至少還得三個時刻。溪邊的那個朋友,也應當來看看年輕人的熱鬧,回去一趟,換換地位還趕得及。”

老船伕明明已經請老人吃過酒,但心中仍舊時時掛念沒想到朋友因為幫自己照看渡船,而自己卻在這裡欣賞節日的盛況,總覺得過意不去,於是想著趕快回家將他換回來,老船伕的交友之道可見其至情至性、淳樸良善,他有著現在許多人沒有的良知和高貴的靈魂。

當然,正是這一個舉動,間接造成了翠翠和二老的相遇相識,以及後來的等待。

後來,老船伕在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暴斃身亡,他做了一輩子船伕,渡人五十個春夏秋冬,從此岸到彼岸,他就這樣悄無聲息的走了,不過還是口口相傳,引起了全城百姓的注意,不少人紛紛前來送行,這也是對他做了一輩子好人的最好回應。

再見,老船伕,老爺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