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创办了复旦公学,最后却把自己比作动物,究竟为何呢?

他创办了复旦公学,最后却把自己比作动物,究竟为何呢?

清末,外国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土地沦陷、割地赔偿、国家权利的丧失和遭受屈辱,百姓生活一天不如一天。清朝的政府就像一块有强烈诱惑的蛋糕。被外国人盯着,咬得一丝不挂。"恐洋症"也就产生了,外国人想方设法剥削百姓和政府。这就是晚清政府的现状。西方人在中国的土地上享有各种特权,没有受到清朝法律的制裁。

他创办了复旦公学,最后却把自己比作动物,究竟为何呢?

1939年,在越南谅山的一位百岁老人躺在床上即将死去,身边都是他的子女。这位百岁老人可能知道他不曾回忆起自己痛苦的生活,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力气大喊"我是一条狗,叫了一百年,都没能把中国叫醒。"老人家正是复旦大学的创始人马相伯先生。

他创办了复旦公学,最后却把自己比作动物,究竟为何呢?

马相伯出生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他既聪明又渴望学习,年轻时独自出国留学,拜访著名教师,18岁时就掌握了多种语言。那时,有人雇他做翻译。马相伯拒绝了,而他的拒绝是是有充分理由的。理由是学习了外语是为了帮助中国发展壮大起来而不是为了赚钱。毕竟,当时清政府支持的洋务运动正进行着。马相伯有幸成为李鸿章的翻译家。正是由于李鸿章的缘故,马相伯才有机会去欧洲学习欧洲式教学方法和管理方法。

他创办了复旦公学,最后却把自己比作动物,究竟为何呢?

马相伯跟着李鸿章与列强谈判,经过长时间的周旋。最后,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紧接着,"叛徒"的帽子被扣押在他们身上。马相伯的母亲听到自己的儿子签署了叛国条约,从此不愿意见他,甚至直到去世也没有见上一面。马相伯不明白他忠于国家,也不能拯救清代腐烂的局面。他决定辞去官职,另寻一条新的救国之路。他注意到了教育事业,认为只有教育事业能帮助人民开阔智慧,国家才有希望。之后他就卖掉他的家产,到处筹钱,组建一所学校。

他创办了复旦公学,最后却把自己比作动物,究竟为何呢?

1903年3月1日,马相伯创办了复旦大学。经过几次挫折,马相伯为复旦大学的建设做出了不懈的努力。随着时间的流逝,全面抗日战争的爆发,马相伯多次避开战争,来到越南的谅山,并最终死于异国。

他创办了复旦公学,最后却把自己比作动物,究竟为何呢?

是的,像马相伯这样的教育家见证了旧中国社会的痛苦。他们只想拯救国家,只为了国家富强。"我是一条狗,叫了一百年,都没把中国叫醒"这句话是这位百岁老人心中的梦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