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清代独有的奇门兵器——抬枪

揭秘清代独有的奇门兵器——抬枪

揭秘清代独有的奇门兵器——抬枪

“抬”两个人以上才能称之为“抬”顾名思义,“抬枪”“抬炮”就是指需两人或两人以上才能操作的武器。“抬枪”实际是一把放大的火枪,结构与一般兵丁鸟枪相同,整枪尺寸多在2米左右,射程更远;“抬炮”与“抬枪”结构无异,只是重量更沉、口径更大、装药量更多、杀伤威力更强而已。以口径2厘米以下为枪,2厘米以上为炮的分类看,多数“抬炮”口径在2厘米左方,基本处于枪与炮的临界线,可以将其视之为大口径火枪。为方便起见,我们一般将“抬炮”与“抬枪”统称为抬枪。

揭秘清代独有的奇门兵器——抬枪

1860年代时清军使用抬枪作战图

18世纪末的中国农民暴动连年不断,起义军常常在山岳地区与清军斗争。此种环境下作战,清军的重炮很难发挥作用,因此,一种重30多斤的大型火绳枪抬枪应运而生。抬枪是中国独有的火器,也是清代少有的火器发明之一,英文中甚至有专指它的特有名词“J in一gall”或“Gingal”。不过还有另一种说法是,抬枪是基于明代九头鸟铳的形制上改进的。

抬枪不必车载马驮,只需两人即可携带、操作,且火力较强。在19世纪中叶两次鸦片战争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战争中,抬枪一直是清军使用的主力火器。19世纪末的中法、中日战争以及八国联军侵华的战争中清军依然在使用。抬枪发射时须两人操纵,一人在前充当枪架,将枪身架在肩上,另一人瞄准发射,据说射击者常常被后座力顶翻在地。更大型的抬枪还配有两脚或三脚支架,操作人数可达5人。

揭秘清代独有的奇门兵器——抬枪

近代士兵在战场上使用抬枪

抬枪的结构随武器的发展而更新,除早期拥有火绳、火帽去发装置的前装抬枪杆,在中日甲午战争时期还出现了一种带枪栓的后膛抬枪。清朝重臣曾多次提及抬枪在对日作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请求清廷下令各地军工厂加快赶制。当时的金陵制造局、广东制造局,天津行营、湖北枪炮江南制造局等均有生产。事实上,抬枪的性能并不优越,它射程虽比一般步枪远、可达2000米4000米,但在这一距离内,抬枪手常遭到敌方火炮的攻击和压制,因此威力很难发挥。

揭秘清代独有的奇门兵器——抬枪

八国联军侵华时期,联军缴获的义和团武器图片,照片中的抬枪为带枪栓的后膛枪。

拥有如此远射程的抬枪,其照门刻度却常常设置在500米以内,这样,想击中更远处的目标也就无精度可言。所以,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军就在报告中指出,抬枪还没有步枪造成的威胁大。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抬枪逐渐退出了中国正规部队,但一些地方小型兵工厂仍在生产。

揭秘清代独有的奇门兵器——抬枪

流失到国外的抬枪

如2006年《南国今报》曾报道,广西柳州市柳城县东泉锁雷塘村村民在拆租屋时发现了一只长2.23米、重15千克的火帽击发式前装抬枪,枪管刻有“民国十年(1921年)联益工厂造”字样,并带有编号。这说明,民国时期还有军民在使用抬枪,主要用它来对付土匪和后来的日本侵略军。

揭秘清代独有的奇门兵器——抬枪

重型抬枪装在脚架上发射

不过,也有用鸟枪“打”坦克的记载,1926年南口之战中,冯玉祥的国民军就曾用鸟枪缴获过四辆奉军坦克。抬枪除发射弹丸外,还能发射霰弹,近距离杀伤力极大。当时奉军使用的是从法国购买的“雷诺”FT-17轻型坦克,这种早期坦克中的驾驶员需要通过车上直接开出的观察缝对外进行观测和射击,冯玉祥军正是利用坦克观察缝无防护的弱点、用鸟枪对其发射霰弹,以击伤、击瞎驾驶员眼睛的方式来使坦克瘫痪。从作战效果看,有如此威力的鸟枪可能就是抬枪。

欧洲人展示演示缴获的火帽抬炮图片

抗日战争时期,依然有用抬枪有效打击日本侵略军的例子。当时河北白洋淀地区以猎户为主组成的抗日游击队,将猎雁用的“大抬杆”(抬枪)成排地固定在船上发射铁砂子等霰弹,成功伏击了日军水上机动船,沉重打击了进犯白洋淀日伪军的嚣张气焰。因“大抬杆”需要通过火门引发,游击队担心火药被水浸湿无法使用、就将雁翎插在火门上防水防雨,这也成了“雁翎队”名称的来历。雁翎队的事迹极大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斗志,也使抬枪这种古老的武器再次荣光焕发

注:本文为来源于网络。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

揭秘清代独有的奇门兵器——抬枪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欢迎投稿咨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