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人明明可以選擇不死,最後卻選擇了死?

黃基成


1942年5月,日軍派上萬精銳部隊將八路軍總部包圍在了山西遼縣一帶,此時八路軍決定馬上突圍。突圍計劃中定的是讓彭老總和左權兩位總指揮先行突圍,但是左權不同意,堅持讓彭老總先走,自己留下來組織總部機關人員轉移,然而總部機關係統繁雜,有好幾千號人,撤退時還得帶上一些輜重,突圍很不容易,當時總部機關就一個不到1000人的警衛團,可以說此時的形勢是非常危急。

當彭老總安全撤離之後,左權本來也是可以安全轉移的,但他覺得不能丟下同志們,所以他選擇了和大部隊一起轉移,而且他連一個警衛員都沒有帶,在撤退的過程中,他還時刻指揮著人員如何撤退,結果他率最後一批同志快登到一個叫十字嶺的頂峰時,日軍的炮火一炮就打到了他的身邊,如果一炮打在身邊,那麼下一炮可能就會正對著你打,左權的軍事素養極高,他知道怎麼應對炮火,他只需要先臥倒然後再側翻滾就可以避開第二發炮彈,可是他為了繼續指揮同志們撤退,並沒有臥倒,就這樣,一代名將壯烈犧牲。

左權早年南下廣州,投身黃埔軍校,後來因為成績優異被保送到蘇聯學習,他回國後放棄了國府給的高官厚祿,直接就投奔到了工農紅軍的懷抱中,抗戰爆發後,他多次協助八路軍粉碎了日偽軍的圍剿,甚至還破壞了岡村寧次的“囚籠政策”,這樣一位文武雙全的同志就這麼犧牲了著實令人感到可惜。

左權同志犧牲後,遼縣也更名為左權縣,左權同志的名字就以這樣的方式被所有中國人銘記。


兵說


在中國近代,從北洋軍閥演化出來的西北軍,是很神奇的所在。在抗日戰爭中,投降日軍的西北軍將領有四十多名,還有韓復榘、石友三這樣反覆無常的倒戈、逃跑將軍。

但是有一位西北軍將領,卻是一位抗日民族英雄,他用生命的代價洗刷了被汙衊的不實罪名,實現了以死報效國家的誓言。



這位將領就是張自忠!犧牲後被追授為陸軍上將,是二次世界大戰中盟國犧牲的最高將領。

張自忠為什麼會犧牲在戰場?這還要從盧溝橋事變開始。

1930年蔣馮閻錫中原大戰後,西北軍失敗,殘部重組為二十九軍。軍長為宋哲元,張自忠為三十八師師長。當時二十九軍駐紮在華北平津地區,盧溝橋事變西北軍撤離了北平,被日軍輕易佔領,張自忠背了黑鍋。

於是漢奸的罪名鋪天蓋地而來,輿論諷刺張自忠是“自以為忠”,實際上是不忠,是漢奸。張將軍有口難辯,被撤職查辦。將軍是血性之人,發誓要用生命來洗刷自己的恥辱。

徐州會戰臺兒莊戰役時,張自忠任五十九軍軍長,他奉命增援臨沂守將龐炳勳。龐炳勳曾經是反水將軍,在內戰中有過倒戈行為,和張自忠積怨很深。當時的龐炳勳面對日本第五師團的進攻,損失較大,臨沂防守壓力極大,面臨失守的危險。而張自忠會不會及時增援龐炳勳,還是一個未知數。



但張自忠神兵天降,只用了一天一夜就趕到臨沂外圍,對敵軍發起猛烈攻擊。而日軍以為五十九軍最快也要三天才能趕到臨沂。

日軍第五師團是日軍的王牌坂垣師團,有“鋼軍”之稱。日軍沒料到五十九軍能以這樣的速度趕到,而守軍龐炳勳部也全力發起反擊,日軍大敗,損失慘重,退到莒縣方才穩住待援。

如果當時國軍有重武器,攻克莒縣,全殲日軍,也是非常可能的事。但是張自忠和龐炳勳的武器裝備較差,所以沒能攻克莒縣全殲日軍,也是一個遺憾。

臨沂之戰,張自忠和龐炳勳捐棄前嫌,合力擊敗日第五師團,為臺兒莊大捷創造了有利條件。

張自忠的漢奸帽子被摘掉了,但是他內心的痛苦依然沒有減輕。漢奸的罪名對將軍的傷害太深了,只有為國犧牲在戰場,才能讓將軍徹底擺脫痛苦和絕望。

張將軍在武漢會戰後,升任為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1940年,日軍瘋狂發動棗宜會戰。身為集團軍總司令的張自忠,放棄留守指揮部,把指揮部交給副手馮治安,親自率三個團渡過襄河,截擊日軍,掩護三十三集團軍。

張自忠在給馮治安和部隊的信中寫到: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國家及我五千年曆史之民族,決不至亡於區區三島倭奴之手。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

由於日軍破獲了國軍的電報密碼,針對性的對張自忠部發起包圍進攻。張自忠部以1500人抗擊日軍6000人的進攻。

戰鬥異常慘烈,將軍負傷依然指揮作戰,最後壯烈殉國。將軍先是被日軍擊中頭部,然後一個日軍士兵用刺刀刺中將軍身體,將軍倒地。

日軍稱將軍為絕代勇將,極為敬重。得知將軍犧牲,三十三集團軍將士悲憤不已,38師師長黃維綱親自率敢死隊搶回了將軍的屍體。





重慶政府為張自忠將軍發佈國葬令,蔣介石親自為張將軍扶靈,舉行了隆重的祭奠儀式。將軍的犧牲激發了全國抗日軍民的決心和勇氣,將軍不是“自以為忠”,而是真正的忠於中華民族。


龍濤的海闊天空


我國曆史上,捨生取義的英雄不少:

陳懷民





陳懷民(1916年~1938年):江蘇省鎮江人,全面抗戰初期中國空軍第四大隊少尉飛行員。

在武漢1938年“4· 29”空戰中,他所駕戰機陷入多架日軍飛機的重圍,機身多處中彈,已經失控。他本來可以選擇跳傘逃生,可是,生死關頭,他毅然做出了另一個選擇——駕機全速衝向一架敵機,與敵軍飛行員(高橋憲一)所駕飛機猛烈相撞,連人帶機同歸於盡。陳懷民的壯舉,可謂義薄雲天!❤❤❤

為紀念陳懷民烈士、弘揚抗戰精神,漢口的一條小路被命名為陳懷民路。



我長期生活在武漢,閒暇之時,我會去陳懷民路走一走。每當看到“陳懷民路”這醒目的路牌,我會情不自禁聯想起這位22歲壯烈犧牲的先烈,敬意油然而生。

苗可秀烈士

東北白山黑水之間,湧現出許多奮勇抗戰的英烈。苗可秀先生就是其中的突出的一位。

苗可秀 (1906~1935) :遼寧本溪人,著名的東北民間武裝抗戰志士。

苗可秀原本是一介書生,在北平讀大學,本來可以一直沿著做學問、講課這樣的平靜軌跡走下去。東北淪陷後,他挺身而出,放棄在北平的安逸的學業,毅然回到東北,不惜身家性命,奮戰在遼寧抗戰的第一線,成為一名能文能武的抗戰武裝領導人,任東北民眾自衛軍總參議(著名的遼寧抗戰英雄鄧鐵梅的高參)、“少年鐵血軍”負責人。

1935年,苗可秀作戰負傷,不幸被俘,任憑敵人軟硬兼施,始終不向侵略者屈服。7月25日,在遼寧鳳城被日寇槍殺,年僅29歲。

臨終前,苗可秀給友人留下遺言:

”弟等思想要正確,精神要偉大,不要忘了我們要作新中國的主人,要做重整山河的聖手。做事不可以因為一次的失敗便灰心;不可因為一次的危險便退縮。須知犧牲是兌換希望的一種東西,我們既然有希望,務須正大而已。“

多年前,我第一次讀到苗可秀烈士這段遺言時,烈士在其中滿含的對中華民族的深情、對抗戰勝利的期盼、對仁人志士品德修煉的殷切囑咐,令我不禁潸然淚下。烈士雖逝,浩氣千秋!❤❤❤

……

(未完待續)


曉帆輕舟


1943年12月2日深夜,本來就是非滿編狀態8230餘人的第74軍57師,經過近兩週的血戰只剩下不足500之數,殘部被攻城日軍壓縮到常德城區的西南角,鬼子的一個尖兵中隊已突入到57師師部所在地中央銀行大樓附近,餘程萬師長將指揮所轉移至一座民房裡,並在這裡召開了最後一次團以上軍官的軍事會議。



(柴意新)

餘程萬坦言已到最後時刻,決意與敵同歸於盡,同時命令第169團少將團長柴意新率部突圍,出城尋找援軍,柴意新不從,要求師長離開自己斷後。餘程萬苦笑道:“我給孫長官發電報時,已說過與常德共存亡,我絕不離開常德”,所謂孫長官,是指第六戰區代理司令長官孫連仲上將。

其實,餘程萬心裡有數,蔣介石給他的命令是死守常德,期間亦無允許他突圍的電文,部隊奉命守城,軍事主官沒有上峰的命令擅自棄城那是死罪。然而第57彈盡糧絕,再打下去必然全軍覆滅,為了給虎賁師留點種子,他讓柴意新突圍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餘程萬)

柴意新,四川省南充市南部縣人,黃埔三期學員,1940年陸軍大學將官班畢業,第74軍副參謀長兼169團團長(知道為啥是少將了吧)。是常德會戰前,軍長王耀武為充實57師指揮力量,親自下令柴意新由軍部調任一線部隊長,也是三個團長中是唯一的將軍,餘程萬選擇他來率隊突圍並非偶然。

第57師下轄第169、170、171三個團,柴新意以軍副參謀長身份兼任的169團自然是主力團,下轄三個步兵營、一個迫擊炮連、一個輸送連、一個偵察排和一個通訊排,全團1800餘人。負責防守的是日軍進攻的重點常德北門防線,與敵116師團苦戰旬餘,斃敵如麻,自身亦傷亡殆盡。

(柴意新將軍像)

日軍為了儘快佔領常德,採取了圍三闕一的戰法,故意在南門方向放鬆了包圍圈,之前第57師幾百名傷員就是由此逃出的,也就是說,如果柴團長遵命突圍,他一定能夠活下來,活著引導援軍光復常德。

然而柴意新堅決要求餘程萬衝出去,自己留下來完成最後的守城任務,雙方爭執不下,柴團長苦勸說:“雖然上峰沒有下達突圍令,但我師已苦戰十餘日,打得只剩這幾百人了,奈何援軍不到,我們的任務已經完成,師長帶著兄弟們突出去,是讓我虎賁師血脈可以留存,萬勿遲疑”。

(蔣介石和孫連仲)

柴意新的話沒錯,如果57師師長戰死並且部隊打光,番號恐怕將不復存在,即便重建也不再是“虎賁”血脈。最終,餘程萬決定帶200人突圍,而以柴意新率領169團餘部100餘人拖住敵人堅守到底,與會眾人皆知柴意新必將九死一生,因此自餘程萬以下皆有愧疚之色,柴少將用濃濃的四川話對大家說:“都留下必定全部戰死,現在生的意義更大,到城外聯繫上援軍,來救我!”

餘程萬師長、參謀長陳噓然、杜鼎和孫進賢兩位團長不禁熱淚盈眶,互道珍重而別。



(抗戰時期的餘程萬中將)

子夜時分,柴意新率部與攻上來的日軍116師團109聯隊進行最後的血戰,擊傷其代理聯隊長鈴木,戰至凌晨三點,柴意新等幾十名將士退至常德華晶玻璃廠,被日軍團團包圍。黎明時分,柴意新集合身邊所有十二名官兵,在雙忠巷春申墓附近,對日寇發動逆襲展開搏殺,身邊戰士一個個倒下,柴意新身中四彈壯烈殉國。

在生死關頭,本來可以逃生的柴意新卻選擇了死,並戰至最後一息,對得起74軍“抗日鐵軍”之名,無愧於57師“虎賁”稱號。常德戰後的1944年,柴意新被國府追晉為陸軍中將;新中國成立後,民政部於1985年批准其為革命烈士,2014年入選首批300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抗日英雄不死,柴將軍千古!


度度狼gg




首先我想談到的一個人物就是張自忠。

張自忠是西北軍的一員悍將,中原大戰後,張自忠的部隊又被改編為成了29軍的一部分。在長城抗戰中,29軍大放異彩,成為中國的抗戰英雄。

隨後29軍迅速擴張到十幾萬人,他們成了華北地區的大軍閥。向南他們防備蔣介石的中央軍來和他們搶地盤兒,向北他們防備日本人的進攻。

後來宋哲元和張自忠之間出現了矛盾,並且在日本人的引誘下,矛盾越來越大。七七事變時,日本人欺騙張自忠,讓他放自己的軍隊從廊坊通過去進攻北平的宋哲元部,然後把平津地區交給他。

傷亡慘重的宋哲元部被迫撤出北京城,被日本人利用的張自忠也被日本人拋棄了。清醒過來的張自忠發誓用自己的行動來洗刷自己的漢奸罪名和恥辱,最後在朋友的幫助下,他重新回到了軍隊中。

在臺兒莊戰役中,張自忠指揮自己的59軍和日軍的王牌第五師團血戰七晝夜。在整個徐州會戰中,他的軍隊從來都是哪兒危險往哪兒衝,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

1940年5月,棗宜會戰打響。這時的宋哲元已經病死,張自忠聞訊後覺得對不起老戰友,決定以死報國。張自忠部被日軍重兵包圍,本來完全可以突圍,但張自忠已經決定為國殉葬,最終戰死在前線。

日本軍隊用上好的棺木為他下葬,並通過電臺向他祈禱。蔣介石下令不惜一切代價把他的屍體搶回來,中國官兵重新清洗了張自忠的遺體,並且換上國軍的軍裝,重新放入棺木。

護送張自忠的小船沿長江而上,日軍也派出飛機為他送行,並沒有展開轟炸和追擊。蔣介石親自為張自忠主持了國葬,他的夫人也絕食而死。張自忠最終贏得了國家和人民,甚至對手的尊重和認可。



第二個我想談到的人物是蔣先雲。

蔣先雲自幼聰慧過人,是湖南的少年天才。20歲的時候就組織了幾次規模宏大的工人大罷工,被稱為優秀的工運領袖。

1924年蔣先雲進入黃埔軍校一期,和陳賡、賀衷寒並稱黃埔三傑。他的學習成績各科都是第一名,但他並不是一個書呆子,還是學校中的學生領袖。

鑑於蔣先雲在黃埔軍校生中的巨大影響,傳聞蔣介石感嘆說:黃埔軍校這些龍虎將士,恐怕除了我之外,也只有蔣先雲能夠領導了。

蔣先雲是一個年輕的愛國青年,更是一個理想主義者。當他目睹國共之間的鬥爭時,他的人生開始迷茫了,不知道應該站在哪一邊。

蔣先雲曾經對同學說:內心非常痛苦,寧願戰死疆場,不願陷入黨爭。蔣介石發動412反革命政變後的第七天,蔣先雲在河南臨穎和張學良展開激戰,多次受傷依然騎在戰馬上,奮勇向前,直到戰死。

就這樣黃埔軍校的一顆耀眼新星,少年天才蔣先雲如同一顆流星在歷史的天空中瞬間劃過,過早的隕落了。他用殺身成仁的方式向當時的世界抗爭,以表明自己不願意陷入黨爭的清白。



最後一個我想說的人物是譚嗣同。

譚嗣同出身於湖南的名門世家,他的父親譚繼洵擔任過湖北巡撫。年少的譚嗣同雄強俠氣,和當時的大俠大刀王五是莫逆的忘年交。

譚嗣同象當時的很多湖南讀書人一樣,非常注重經世濟民的治世之用,非常痛恨八股文。他非常喜歡閱讀西方科學政治等書籍,結交各方豪傑。

1896年譚嗣同在北京認識了梁啟超等人,之後又創辦了時務學堂和南學會,到處宣傳維新變法。1898年,他又被光緒任命為軍機章京,參與變法事宜。



當維新變法遭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保守派反對時,譚嗣同錯誤的去找了袁世凱,為他的年輕和幼稚付出了慘重代價。當時根本沒有力量反對慈禧太后的袁世凱選擇了向榮祿告密。

隨後光緒皇帝被囚禁,康有為和梁啟超逃亡海外。譚嗣同多方搭救光緒皇帝,都沒有成功。他拒絕向海外出逃,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所以郭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為了不連累自己的家族和老父親,譚嗣同燒掉了所有的書信,之後英勇就義。他的那首詩千古流傳:投門思之望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新知傳習閣


三國時的龐統龐士元就是一個作死的傢伙,他本來可以有許多不死的辦法,但最後選擇了一條非死不可的路。接下來咱就扒扒他作死的過程。

在三國中有兩個牛逼人物都歸了劉備麾下,一個是號稱臥龍的諸葛亮,一個就是本文的主人公、號稱鳳雛的龐統龐士元。龐統最早效力於東吳,赤壁之戰時向曹操獻連環計的就是他,也就是忽悠曹操用鐵鎖鏈把戰船鎖在了一起,最後一把火燒得曹操大敗。

後來他投奔了劉備,與諸葛亮一同拜為軍師中郎將。建安十七年(212年),龐統見益州牧劉璋派人向劉備求援,邀請劉備進川共抗曹操,龐統認為這是個機會,慫恿劉備乘機佔領劉彰的益州。



(劉備)

劉備起初覺得不合適,這不是乘人之危嗎?再說一筆寫不出兩個“劉”字,並不同意,可是龐統立功心切,為劉備出了“上、中、下”三條計策:

挑選精兵,晝夜兼行直接偷襲成都,可以一舉而定,此為上計計也;楊懷、高沛是蜀中名將,手下有精銳部隊,而且據守關頭,我們可以裝作要回荊州,引他們輕騎來見,可就此將其擒殺,而後進兵成都,此為中計;退還白帝,連引荊州,慢慢進圖益州,此為下計。

龐統同時做劉備的思想工作,無非就是“大丈夫做大事不擇手段”等之類的話,劉備架不住龐統忽悠就採納了中計,第二天劉備讓諸葛亮留守荊州,帶上龐統出發了。

劉備依照龐統的“中計”推進的很順利,劉備很佩服龐統,這一天蜀軍駐紮了下來,劉備把這幾天的情況寫成戰報飛馬通報了諸葛亮。



(諸葛亮)

諸葛亮接到戰報,夜觀天象發現一顆流星墜於西南,覺得不是好兆,於是回信讓他們不要急於攻城,劉備接到信後,打算讓馬良回荊州問問情況。

假如龐統聽諸葛亮的話先別急於行動,龐統以後不會死。

可是龐統把諸葛亮的好心當驢肝肺了,龐統此時一心立功,功名迷失了本性。他心思想歪了,認為這是諸葛亮嫉妒他立功而故意阻攔。龐統想和諸葛亮一爭高下。於是對劉備說:

統亦算太乙數,已知罡星在西,應主公合得西川,別不主凶事。統亦佔天文,見太白臨於雒城,先斬蜀將泠苞,已應凶兆矣。主公不可疑心,可急進兵。——引自《三國演義》

劉備架不住龐統催促,決定次日進攻雒城。



(龐統)

就在當夜晚,劉備做了一個噩夢,夢到一神人用鐵棒打他的右臂,(暗示殺死劉備的左膀右臂)。劉備天明後對龐統講了夢境,龐統不以為然說“主公是被諸葛亮迷惑了,諸葛亮不想讓我獨成大功,故託夢於你,不必理他”。龐統失去了第二次活命的機會。

劉備和龐統上馬帶領部隊前行,沒行多遠,龐統的馬失前蹄把他摔了下來。這是第三次暗示龐統不要進攻雒城。

劉備急忙把自己的閃電白龍駒讓給龐統騎,龐統感激不盡。(龐統換馬死定了)

為了麻痺敵人,劉備和龐統分開行動,劉備說我行軍打仗比你多,我帶領人馬走小路,軍師可走大路。龐統說,白馬要比我那匹馬強壯,我騎白馬走小路吧。劉備一聽有道理也就沒有堅持,帶領著大部人馬走了大路。



(龐統)

龐統走小路是找死,假如他走大路死的是劉備,可惜龐統成了替死鬼。

原來雒城守將張任在小路早就埋伏好了,等龐統走到一片樹木前,問嚮導前面是什麼地方,嚮導說是“落鳳坡”。龐統一聽大驚失色,撥馬想讓隊伍後退,可是一切都晚了,只聽有人喊“騎白馬的是劉備,給我射”,瞬間萬箭齊發,可憐龐統死於亂箭之下,時年36歲。

龐統為了功名利祿,不聽諸葛亮的勸阻,一意孤行,明明可以活命卻自尋死路,他的遭遇令人扼腕嘆息。


秉燭讀春秋


“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抗戰中就有一批英勇的川軍高級將領,他們本可以遠離危險,卻甘願為國家、為民族決絕赴死,他們的死重於泰山。

許國璋將軍

常德會戰中,川軍150師許國璋師長舉槍成仁前說,生為軍人,就當死於戰場

由於師主力部隊另有作戰人物,許國璋師長只帶著兩個連及師直屬部隊在陬市阻擊日軍,他們的身後就是沅江,過了沅江就是已經被日軍兩個師團包圍攻擊的孤城常德。

許師長激勵部下,我們在陬市每幹掉一個鬼子,就等於減輕一份常德守軍57師的壓力,與其渡江逃跑被淹死或者凍死,不如戰死在沙場。

在激烈戰鬥中,許師長深受重傷,昏死了過去。等醒過來,他制止了部下將他抬離戰場的行為,決然舉槍自戕,英雄壯哉!

國人祭悼王銘章將軍

徐州會戰中,川軍122師王銘章師長殉國前,發出的最後電文是決心死拼,以報國家

王師長率部死守滕縣,為遲滯日軍進攻、創造時間以便中國軍隊向臺兒莊集結起到了重大作用。

原本湯恩伯部受命增援滕縣,但先頭一個團被日軍擊潰後,主力部隊就以機動作戰為藉口開走了,致使122師徹底成了被四面包圍的孤軍。

為鼓舞部下與突進城的日軍進行巷戰死磕,讓部隊能看到自己,王師長特意將指揮部設置在城中心的十字路口之上,已經處於日軍的火炮甚至子彈的射程之內。

最後,王將軍中彈,壯烈殉國。守城士兵有一小部分得以突圍而出。

饒國華將軍

南京保衛戰中,川軍145師饒國華師長拒絕投降,喊出小日本必亡的壯語後舉槍自盡

饒師長被日軍包圍時,身邊只剩一個營的兵力,上級卻命令他率部克復已失陣地,這等於將他突圍的路已經完全堵死,否則就是臨陣逃脫。

日軍方面派出軍使,讓饒部放下武器投降,被饒師長果斷拒絕了。打到最後,饒部彈盡糧絕,無力再戰。

饒師長向劉湘長官寫下遺書,說只有一死,以報長官及川中父老。

隨後,饒將軍朝向日軍怒吼,你們小日本再猖狂,也有覆亡的那一天,隨即飲彈成仁了。

抗戰勝利,舉國歡騰

將軍已遠去,壯哉!家國終保全,慰哉!敬禮!


歡迎交流,請關注@司馬砸光


司馬砸光


本可不死,但最後依舊選擇死亡的有很多,文天祥、項羽、譚嗣同都是這樣,但是讓人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張自忠上將!

張自忠上將一心求死,用死向世人證明自己的清白!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張自忠曾在七七事變當中被國人誤認為是漢奸,即使事後證明這是國人的誤解,但是流言一旦出來了,就不是一個誤解所能化解的,所以張自忠將軍一直痛苦的活在世人的誤解當中!


所以在抗日戰爭爆發後,張自忠將軍的第三十三集團軍是打的最兇猛的,也是最慘烈的,哪裡有硬仗哪裡就能看到張自忠將軍的身影。但是即使這樣張自忠的漢奸嫌疑依舊不能被國人化解,所以在後期很多戰鬥中,張自忠將軍都親臨前線,想以死證明自己的清白!


而這一天在終究1940年5月16日到來了,張自忠在1940年五月的棗宜會戰中被日軍圍困在南瓜店以北的一個村子裡,這個時候張自忠將軍是可以突圍出去的,但是已經決心用馬革裹屍來證明自己的清白的張張自忠將軍卻沒有,而是在15日晚連續進行9次衝鋒,甚至手臂負傷依舊在戰鬥的最前線指揮戰鬥,以一千五百人對日軍的六千餘人,最後在16日下午四時,張自忠所率領的部隊全軍覆沒!英雄終究以自己的方式證明自己無愧於國人!



人言可畏,希望今後能夠少一些流言,少一些傷害,不要讓英雄流血又流淚!

我是歷史白話君,歡迎大家關注我,觀看更多歷史方面的精彩回答!

歷史白話君



不知道為什麼看見了這個題目,我突然間想起了陸秀夫。

當年的陸秀夫是絕對有條件有資本為自己換取一個新的功名,甚至是一場大大的富貴,而絕不僅僅是一個生的機會。

崖山海戰兵敗,他卻揹著衛王趙昺赴海而死,時年四十四歲。

歷史沒有如果,但可以想象,如果當年陸秀夫沒有蹈海赴死,而是把衛王獻給了蒙古,一定會憑藉這件事情換取一份大大的功勞,但是在這功勞的背後,陸秀夫也就不會再被作為一位英雄懷念。

羅曼羅蘭曾經說過,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或許陸秀夫當年的選擇就是這樣一種心境,明明知道宋朝已經不在,但是仍舊為了這個不在的宋朝而恪守自己的理念。


沒用的貓


我要再次說出我的觀點:古今悲壯者,譚嗣同當居首。

1898年9月21日(光緒二十四年),慈禧發動政變,囚禁光緒。並且發佈詔令,抓捕維新變法人士。


譚嗣同是維新派重要成員,比如說聯繫袁世凱發動兵變就是他去的。但是他卻不是被抓捕的主犯。一直到了9月24日才被抓捕。

在聽聞慈禧發動政變的時候,譚嗣同依然多方活動,籌謀營救光緒帝。未果。

說實話,慈禧剛政變的時候,南海聖人康有為馬上就跑路了。譚嗣同已經做了這麼多了,就算是跑了,也不會有人說他什麼。

但是他拒絕逃跑,就在靜靜的呆在他的北京瀏陽會館中等待慈禧爪牙的到來。變法失敗,他決定要用自己的鮮血來喚醒國人。

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有之,請自嗣同始!

在譚嗣同電影中還有一個片段,也不知道是真實的歷史,還是虛構的對話(請準備好紙巾):

譚說:“告訴後來的人們我為了什麼而死”。

妻:“可是我們還沒有孩子”。

一向強硬的譚嗣同一下子哽咽了。說出了最絕望的一句話:“這樣的中國,多一個孩子不是多一個奴隸嗎”?

在監獄中,譚嗣同留下了獄中題壁詩(這個被梁啟超改過,原詩在下方):

望門投宿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望門投趾憐張儉,直諫陳書愧杜根。 手擲歐刀仰天笑,留將公罪後人論。

落在慈禧手裡,譚嗣同的結果可以預料。很不好。慈禧命令劊子手用鈍刀執行。

說出來你可能不相信。

鈍刀砍了30多刀,才完成了斬立決。整個場面就和用鋸子在鋸一樣。即使是剛強如譚嗣同一樣的漢子,整個過程中也是哀嚎不斷。場面堪稱慘絕人寰。

但是下方的百姓,卻並不像書裡說的那樣悲傷,而是以看熱鬧的心態去圍觀(看殺頭是古代百姓的重要娛樂項目),形成了強烈對比。

最後再次重複開局的話:古今悲壯者,譚嗣同當居首。

喜歡就關注唄:砍歷史。我是馬砍,每天講點不一樣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