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人明明可以选择不死,最后却选择了死?

黄基成


1942年5月,日军派上万精锐部队将八路军总部包围在了山西辽县一带,此时八路军决定马上突围。突围计划中定的是让彭老总和左权两位总指挥先行突围,但是左权不同意,坚持让彭老总先走,自己留下来组织总部机关人员转移,然而总部机关系统繁杂,有好几千号人,撤退时还得带上一些辎重,突围很不容易,当时总部机关就一个不到1000人的警卫团,可以说此时的形势是非常危急。

当彭老总安全撤离之后,左权本来也是可以安全转移的,但他觉得不能丢下同志们,所以他选择了和大部队一起转移,而且他连一个警卫员都没有带,在撤退的过程中,他还时刻指挥着人员如何撤退,结果他率最后一批同志快登到一个叫十字岭的顶峰时,日军的炮火一炮就打到了他的身边,如果一炮打在身边,那么下一炮可能就会正对着你打,左权的军事素养极高,他知道怎么应对炮火,他只需要先卧倒然后再侧翻滚就可以避开第二发炮弹,可是他为了继续指挥同志们撤退,并没有卧倒,就这样,一代名将壮烈牺牲。

左权早年南下广州,投身黄埔军校,后来因为成绩优异被保送到苏联学习,他回国后放弃了国府给的高官厚禄,直接就投奔到了工农红军的怀抱中,抗战爆发后,他多次协助八路军粉碎了日伪军的围剿,甚至还破坏了冈村宁次的“囚笼政策”,这样一位文武双全的同志就这么牺牲了着实令人感到可惜。

左权同志牺牲后,辽县也更名为左权县,左权同志的名字就以这样的方式被所有中国人铭记。


兵说


在中国近代,从北洋军阀演化出来的西北军,是很神奇的所在。在抗日战争中,投降日军的西北军将领有四十多名,还有韩复榘、石友三这样反复无常的倒戈、逃跑将军。

但是有一位西北军将领,却是一位抗日民族英雄,他用生命的代价洗刷了被污蔑的不实罪名,实现了以死报效国家的誓言。



这位将领就是张自忠!牺牲后被追授为陆军上将,是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国牺牲的最高将领。

张自忠为什么会牺牲在战场?这还要从卢沟桥事变开始。

1930年蒋冯阎锡中原大战后,西北军失败,残部重组为二十九军。军长为宋哲元,张自忠为三十八师师长。当时二十九军驻扎在华北平津地区,卢沟桥事变西北军撤离了北平,被日军轻易占领,张自忠背了黑锅。

于是汉奸的罪名铺天盖地而来,舆论讽刺张自忠是“自以为忠”,实际上是不忠,是汉奸。张将军有口难辩,被撤职查办。将军是血性之人,发誓要用生命来洗刷自己的耻辱。

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时,张自忠任五十九军军长,他奉命增援临沂守将庞炳勋。庞炳勋曾经是反水将军,在内战中有过倒戈行为,和张自忠积怨很深。当时的庞炳勋面对日本第五师团的进攻,损失较大,临沂防守压力极大,面临失守的危险。而张自忠会不会及时增援庞炳勋,还是一个未知数。



但张自忠神兵天降,只用了一天一夜就赶到临沂外围,对敌军发起猛烈攻击。而日军以为五十九军最快也要三天才能赶到临沂。

日军第五师团是日军的王牌坂垣师团,有“钢军”之称。日军没料到五十九军能以这样的速度赶到,而守军庞炳勋部也全力发起反击,日军大败,损失惨重,退到莒县方才稳住待援。

如果当时国军有重武器,攻克莒县,全歼日军,也是非常可能的事。但是张自忠和庞炳勋的武器装备较差,所以没能攻克莒县全歼日军,也是一个遗憾。

临沂之战,张自忠和庞炳勋捐弃前嫌,合力击败日第五师团,为台儿庄大捷创造了有利条件。

张自忠的汉奸帽子被摘掉了,但是他内心的痛苦依然没有减轻。汉奸的罪名对将军的伤害太深了,只有为国牺牲在战场,才能让将军彻底摆脱痛苦和绝望。

张将军在武汉会战后,升任为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1940年,日军疯狂发动枣宜会战。身为集团军总司令的张自忠,放弃留守指挥部,把指挥部交给副手冯治安,亲自率三个团渡过襄河,截击日军,掩护三十三集团军。

张自忠在给冯治安和部队的信中写到: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

由于日军破获了国军的电报密码,针对性的对张自忠部发起包围进攻。张自忠部以1500人抗击日军6000人的进攻。

战斗异常惨烈,将军负伤依然指挥作战,最后壮烈殉国。将军先是被日军击中头部,然后一个日军士兵用刺刀刺中将军身体,将军倒地。

日军称将军为绝代勇将,极为敬重。得知将军牺牲,三十三集团军将士悲愤不已,38师师长黄维纲亲自率敢死队抢回了将军的尸体。





重庆政府为张自忠将军发布国葬令,蒋介石亲自为张将军扶灵,举行了隆重的祭奠仪式。将军的牺牲激发了全国抗日军民的决心和勇气,将军不是“自以为忠”,而是真正的忠于中华民族。


龙涛的海阔天空


我国历史上,舍生取义的英雄不少:

陈怀民





陈怀民(1916年~1938年):江苏省镇江人,全面抗战初期中国空军第四大队少尉飞行员。

在武汉1938年“4· 29”空战中,他所驾战机陷入多架日军飞机的重围,机身多处中弹,已经失控。他本来可以选择跳伞逃生,可是,生死关头,他毅然做出了另一个选择——驾机全速冲向一架敌机,与敌军飞行员(高桥宪一)所驾飞机猛烈相撞,连人带机同归于尽。陈怀民的壮举,可谓义薄云天!❤❤❤

为纪念陈怀民烈士、弘扬抗战精神,汉口的一条小路被命名为陈怀民路。



我长期生活在武汉,闲暇之时,我会去陈怀民路走一走。每当看到“陈怀民路”这醒目的路牌,我会情不自禁联想起这位22岁壮烈牺牲的先烈,敬意油然而生。

苗可秀烈士

东北白山黑水之间,涌现出许多奋勇抗战的英烈。苗可秀先生就是其中的突出的一位。

苗可秀 (1906~1935) :辽宁本溪人,著名的东北民间武装抗战志士。

苗可秀原本是一介书生,在北平读大学,本来可以一直沿着做学问、讲课这样的平静轨迹走下去。东北沦陷后,他挺身而出,放弃在北平的安逸的学业,毅然回到东北,不惜身家性命,奋战在辽宁抗战的第一线,成为一名能文能武的抗战武装领导人,任东北民众自卫军总参议(著名的辽宁抗战英雄邓铁梅的高参)、“少年铁血军”负责人。

1935年,苗可秀作战负伤,不幸被俘,任凭敌人软硬兼施,始终不向侵略者屈服。7月25日,在辽宁凤城被日寇枪杀,年仅29岁。

临终前,苗可秀给友人留下遗言:

”弟等思想要正确,精神要伟大,不要忘了我们要作新中国的主人,要做重整山河的圣手。做事不可以因为一次的失败便灰心;不可因为一次的危险便退缩。须知牺牲是兑换希望的一种东西,我们既然有希望,务须正大而已。“

多年前,我第一次读到苗可秀烈士这段遗言时,烈士在其中满含的对中华民族的深情、对抗战胜利的期盼、对仁人志士品德修炼的殷切嘱咐,令我不禁潸然泪下。烈士虽逝,浩气千秋!❤❤❤

……

(未完待续)


晓帆轻舟


1943年12月2日深夜,本来就是非满编状态8230余人的第74军57师,经过近两周的血战只剩下不足500之数,残部被攻城日军压缩到常德城区的西南角,鬼子的一个尖兵中队已突入到57师师部所在地中央银行大楼附近,余程万师长将指挥所转移至一座民房里,并在这里召开了最后一次团以上军官的军事会议。



(柴意新)

余程万坦言已到最后时刻,决意与敌同归于尽,同时命令第169团少将团长柴意新率部突围,出城寻找援军,柴意新不从,要求师长离开自己断后。余程万苦笑道:“我给孙长官发电报时,已说过与常德共存亡,我绝不离开常德”,所谓孙长官,是指第六战区代理司令长官孙连仲上将。

其实,余程万心里有数,蒋介石给他的命令是死守常德,期间亦无允许他突围的电文,部队奉命守城,军事主官没有上峰的命令擅自弃城那是死罪。然而第57弹尽粮绝,再打下去必然全军覆灭,为了给虎贲师留点种子,他让柴意新突围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余程万)

柴意新,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人,黄埔三期学员,1940年陆军大学将官班毕业,第74军副参谋长兼169团团长(知道为啥是少将了吧)。是常德会战前,军长王耀武为充实57师指挥力量,亲自下令柴意新由军部调任一线部队长,也是三个团长中是唯一的将军,余程万选择他来率队突围并非偶然。

第57师下辖第169、170、171三个团,柴新意以军副参谋长身份兼任的169团自然是主力团,下辖三个步兵营、一个迫击炮连、一个输送连、一个侦察排和一个通讯排,全团1800余人。负责防守的是日军进攻的重点常德北门防线,与敌116师团苦战旬余,毙敌如麻,自身亦伤亡殆尽。

(柴意新将军像)

日军为了尽快占领常德,采取了围三阙一的战法,故意在南门方向放松了包围圈,之前第57师几百名伤员就是由此逃出的,也就是说,如果柴团长遵命突围,他一定能够活下来,活着引导援军光复常德。

然而柴意新坚决要求余程万冲出去,自己留下来完成最后的守城任务,双方争执不下,柴团长苦劝说:“虽然上峰没有下达突围令,但我师已苦战十余日,打得只剩这几百人了,奈何援军不到,我们的任务已经完成,师长带着兄弟们突出去,是让我虎贲师血脉可以留存,万勿迟疑”。

(蒋介石和孙连仲)

柴意新的话没错,如果57师师长战死并且部队打光,番号恐怕将不复存在,即便重建也不再是“虎贲”血脉。最终,余程万决定带200人突围,而以柴意新率领169团余部100余人拖住敌人坚守到底,与会众人皆知柴意新必将九死一生,因此自余程万以下皆有愧疚之色,柴少将用浓浓的四川话对大家说:“都留下必定全部战死,现在生的意义更大,到城外联系上援军,来救我!”

余程万师长、参谋长陈嘘然、杜鼎和孙进贤两位团长不禁热泪盈眶,互道珍重而别。



(抗战时期的余程万中将)

子夜时分,柴意新率部与攻上来的日军116师团109联队进行最后的血战,击伤其代理联队长铃木,战至凌晨三点,柴意新等几十名将士退至常德华晶玻璃厂,被日军团团包围。黎明时分,柴意新集合身边所有十二名官兵,在双忠巷春申墓附近,对日寇发动逆袭展开搏杀,身边战士一个个倒下,柴意新身中四弹壮烈殉国。

在生死关头,本来可以逃生的柴意新却选择了死,并战至最后一息,对得起74军“抗日铁军”之名,无愧于57师“虎贲”称号。常德战后的1944年,柴意新被国府追晋为陆军中将;新中国成立后,民政部于1985年批准其为革命烈士,2014年入选首批300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抗日英雄不死,柴将军千古!


度度狼gg




首先我想谈到的一个人物就是张自忠。

张自忠是西北军的一员悍将,中原大战后,张自忠的部队又被改编为成了29军的一部分。在长城抗战中,29军大放异彩,成为中国的抗战英雄。

随后29军迅速扩张到十几万人,他们成了华北地区的大军阀。向南他们防备蒋介石的中央军来和他们抢地盘儿,向北他们防备日本人的进攻。

后来宋哲元和张自忠之间出现了矛盾,并且在日本人的引诱下,矛盾越来越大。七七事变时,日本人欺骗张自忠,让他放自己的军队从廊坊通过去进攻北平的宋哲元部,然后把平津地区交给他。

伤亡惨重的宋哲元部被迫撤出北京城,被日本人利用的张自忠也被日本人抛弃了。清醒过来的张自忠发誓用自己的行动来洗刷自己的汉奸罪名和耻辱,最后在朋友的帮助下,他重新回到了军队中。

在台儿庄战役中,张自忠指挥自己的59军和日军的王牌第五师团血战七昼夜。在整个徐州会战中,他的军队从来都是哪儿危险往哪儿冲,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

1940年5月,枣宜会战打响。这时的宋哲元已经病死,张自忠闻讯后觉得对不起老战友,决定以死报国。张自忠部被日军重兵包围,本来完全可以突围,但张自忠已经决定为国殉葬,最终战死在前线。

日本军队用上好的棺木为他下葬,并通过电台向他祈祷。蒋介石下令不惜一切代价把他的尸体抢回来,中国官兵重新清洗了张自忠的遗体,并且换上国军的军装,重新放入棺木。

护送张自忠的小船沿长江而上,日军也派出飞机为他送行,并没有展开轰炸和追击。蒋介石亲自为张自忠主持了国葬,他的夫人也绝食而死。张自忠最终赢得了国家和人民,甚至对手的尊重和认可。



第二个我想谈到的人物是蒋先云。

蒋先云自幼聪慧过人,是湖南的少年天才。20岁的时候就组织了几次规模宏大的工人大罢工,被称为优秀的工运领袖。

1924年蒋先云进入黄埔军校一期,和陈赓、贺衷寒并称黄埔三杰。他的学习成绩各科都是第一名,但他并不是一个书呆子,还是学校中的学生领袖。

鉴于蒋先云在黄埔军校生中的巨大影响,传闻蒋介石感叹说:黄埔军校这些龙虎将士,恐怕除了我之外,也只有蒋先云能够领导了。

蒋先云是一个年轻的爱国青年,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当他目睹国共之间的斗争时,他的人生开始迷茫了,不知道应该站在哪一边。

蒋先云曾经对同学说:内心非常痛苦,宁愿战死疆场,不愿陷入党争。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后的第七天,蒋先云在河南临颖和张学良展开激战,多次受伤依然骑在战马上,奋勇向前,直到战死。

就这样黄埔军校的一颗耀眼新星,少年天才蒋先云如同一颗流星在历史的天空中瞬间划过,过早的陨落了。他用杀身成仁的方式向当时的世界抗争,以表明自己不愿意陷入党争的清白。



最后一个我想说的人物是谭嗣同。

谭嗣同出身于湖南的名门世家,他的父亲谭继洵担任过湖北巡抚。年少的谭嗣同雄强侠气,和当时的大侠大刀王五是莫逆的忘年交。

谭嗣同象当时的很多湖南读书人一样,非常注重经世济民的治世之用,非常痛恨八股文。他非常喜欢阅读西方科学政治等书籍,结交各方豪杰。

1896年谭嗣同在北京认识了梁启超等人,之后又创办了时务学堂和南学会,到处宣传维新变法。1898年,他又被光绪任命为军机章京,参与变法事宜。



当维新变法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反对时,谭嗣同错误的去找了袁世凯,为他的年轻和幼稚付出了惨重代价。当时根本没有力量反对慈禧太后的袁世凯选择了向荣禄告密。

随后光绪皇帝被囚禁,康有为和梁启超逃亡海外。谭嗣同多方搭救光绪皇帝,都没有成功。他拒绝向海外出逃,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所以郭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为了不连累自己的家族和老父亲,谭嗣同烧掉了所有的书信,之后英勇就义。他的那首诗千古流传:投门思之望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新知传习阁


三国时的庞统庞士元就是一个作死的家伙,他本来可以有许多不死的办法,但最后选择了一条非死不可的路。接下来咱就扒扒他作死的过程。

在三国中有两个牛逼人物都归了刘备麾下,一个是号称卧龙的诸葛亮,一个就是本文的主人公、号称凤雏的庞统庞士元。庞统最早效力于东吴,赤壁之战时向曹操献连环计的就是他,也就是忽悠曹操用铁锁链把战船锁在了一起,最后一把火烧得曹操大败。

后来他投奔了刘备,与诸葛亮一同拜为军师中郎将。建安十七年(212年),庞统见益州牧刘璋派人向刘备求援,邀请刘备进川共抗曹操,庞统认为这是个机会,怂恿刘备乘机占领刘彰的益州。



(刘备)

刘备起初觉得不合适,这不是乘人之危吗?再说一笔写不出两个“刘”字,并不同意,可是庞统立功心切,为刘备出了“上、中、下”三条计策:

挑选精兵,昼夜兼行直接偷袭成都,可以一举而定,此为上计计也;杨怀、高沛是蜀中名将,手下有精锐部队,而且据守关头,我们可以装作要回荆州,引他们轻骑来见,可就此将其擒杀,而后进兵成都,此为中计;退还白帝,连引荆州,慢慢进图益州,此为下计。

庞统同时做刘备的思想工作,无非就是“大丈夫做大事不择手段”等之类的话,刘备架不住庞统忽悠就采纳了中计,第二天刘备让诸葛亮留守荆州,带上庞统出发了。

刘备依照庞统的“中计”推进的很顺利,刘备很佩服庞统,这一天蜀军驻扎了下来,刘备把这几天的情况写成战报飞马通报了诸葛亮。



(诸葛亮)

诸葛亮接到战报,夜观天象发现一颗流星坠于西南,觉得不是好兆,于是回信让他们不要急于攻城,刘备接到信后,打算让马良回荆州问问情况。

假如庞统听诸葛亮的话先别急于行动,庞统以后不会死。

可是庞统把诸葛亮的好心当驴肝肺了,庞统此时一心立功,功名迷失了本性。他心思想歪了,认为这是诸葛亮嫉妒他立功而故意阻拦。庞统想和诸葛亮一争高下。于是对刘备说:

统亦算太乙数,已知罡星在西,应主公合得西川,别不主凶事。统亦占天文,见太白临于雒城,先斩蜀将泠苞,已应凶兆矣。主公不可疑心,可急进兵。——引自《三国演义》

刘备架不住庞统催促,决定次日进攻雒城。



(庞统)

就在当夜晚,刘备做了一个噩梦,梦到一神人用铁棒打他的右臂,(暗示杀死刘备的左膀右臂)。刘备天明后对庞统讲了梦境,庞统不以为然说“主公是被诸葛亮迷惑了,诸葛亮不想让我独成大功,故托梦于你,不必理他”。庞统失去了第二次活命的机会。

刘备和庞统上马带领部队前行,没行多远,庞统的马失前蹄把他摔了下来。这是第三次暗示庞统不要进攻雒城。

刘备急忙把自己的闪电白龙驹让给庞统骑,庞统感激不尽。(庞统换马死定了)

为了麻痹敌人,刘备和庞统分开行动,刘备说我行军打仗比你多,我带领人马走小路,军师可走大路。庞统说,白马要比我那匹马强壮,我骑白马走小路吧。刘备一听有道理也就没有坚持,带领着大部人马走了大路。



(庞统)

庞统走小路是找死,假如他走大路死的是刘备,可惜庞统成了替死鬼。

原来雒城守将张任在小路早就埋伏好了,等庞统走到一片树木前,问向导前面是什么地方,向导说是“落凤坡”。庞统一听大惊失色,拨马想让队伍后退,可是一切都晚了,只听有人喊“骑白马的是刘备,给我射”,瞬间万箭齐发,可怜庞统死于乱箭之下,时年36岁。

庞统为了功名利禄,不听诸葛亮的劝阻,一意孤行,明明可以活命却自寻死路,他的遭遇令人扼腕叹息。


秉烛读春秋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抗战中就有一批英勇的川军高级将领,他们本可以远离危险,却甘愿为国家、为民族决绝赴死,他们的死重于泰山。

许国璋将军

常德会战中,川军150师许国璋师长举枪成仁前说,生为军人,就当死于战场

由于师主力部队另有作战人物,许国璋师长只带着两个连及师直属部队在陬市阻击日军,他们的身后就是沅江,过了沅江就是已经被日军两个师团包围攻击的孤城常德。

许师长激励部下,我们在陬市每干掉一个鬼子,就等于减轻一份常德守军57师的压力,与其渡江逃跑被淹死或者冻死,不如战死在沙场。

在激烈战斗中,许师长深受重伤,昏死了过去。等醒过来,他制止了部下将他抬离战场的行为,决然举枪自戕,英雄壮哉!

国人祭悼王铭章将军

徐州会战中,川军122师王铭章师长殉国前,发出的最后电文是决心死拼,以报国家

王师长率部死守滕县,为迟滞日军进攻、创造时间以便中国军队向台儿庄集结起到了重大作用。

原本汤恩伯部受命增援滕县,但先头一个团被日军击溃后,主力部队就以机动作战为借口开走了,致使122师彻底成了被四面包围的孤军。

为鼓舞部下与突进城的日军进行巷战死磕,让部队能看到自己,王师长特意将指挥部设置在城中心的十字路口之上,已经处于日军的火炮甚至子弹的射程之内。

最后,王将军中弹,壮烈殉国。守城士兵有一小部分得以突围而出。

饶国华将军

南京保卫战中,川军145师饶国华师长拒绝投降,喊出小日本必亡的壮语后举枪自尽

饶师长被日军包围时,身边只剩一个营的兵力,上级却命令他率部克复已失阵地,这等于将他突围的路已经完全堵死,否则就是临阵逃脱。

日军方面派出军使,让饶部放下武器投降,被饶师长果断拒绝了。打到最后,饶部弹尽粮绝,无力再战。

饶师长向刘湘长官写下遗书,说只有一死,以报长官及川中父老。

随后,饶将军朝向日军怒吼,你们小日本再猖狂,也有覆亡的那一天,随即饮弹成仁了。

抗战胜利,举国欢腾

将军已远去,壮哉!家国终保全,慰哉!敬礼!


欢迎交流,请关注@司马砸光


司马砸光


本可不死,但最后依旧选择死亡的有很多,文天祥、项羽、谭嗣同都是这样,但是让人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张自忠上将!

张自忠上将一心求死,用死向世人证明自己的清白!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张自忠曾在七七事变当中被国人误认为是汉奸,即使事后证明这是国人的误解,但是流言一旦出来了,就不是一个误解所能化解的,所以张自忠将军一直痛苦的活在世人的误解当中!


所以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张自忠将军的第三十三集团军是打的最凶猛的,也是最惨烈的,哪里有硬仗哪里就能看到张自忠将军的身影。但是即使这样张自忠的汉奸嫌疑依旧不能被国人化解,所以在后期很多战斗中,张自忠将军都亲临前线,想以死证明自己的清白!


而这一天在终究1940年5月16日到来了,张自忠在1940年五月的枣宜会战中被日军围困在南瓜店以北的一个村子里,这个时候张自忠将军是可以突围出去的,但是已经决心用马革裹尸来证明自己的清白的张张自忠将军却没有,而是在15日晚连续进行9次冲锋,甚至手臂负伤依旧在战斗的最前线指挥战斗,以一千五百人对日军的六千余人,最后在16日下午四时,张自忠所率领的部队全军覆没!英雄终究以自己的方式证明自己无愧于国人!



人言可畏,希望今后能够少一些流言,少一些伤害,不要让英雄流血又流泪!

我是历史白话君,欢迎大家关注我,观看更多历史方面的精彩回答!

历史白话君



不知道为什么看见了这个题目,我突然间想起了陆秀夫。

当年的陆秀夫是绝对有条件有资本为自己换取一个新的功名,甚至是一场大大的富贵,而绝不仅仅是一个生的机会。

崖山海战兵败,他却背着卫王赵昺赴海而死,时年四十四岁。

历史没有如果,但可以想象,如果当年陆秀夫没有蹈海赴死,而是把卫王献给了蒙古,一定会凭借这件事情换取一份大大的功劳,但是在这功劳的背后,陆秀夫也就不会再被作为一位英雄怀念。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或许陆秀夫当年的选择就是这样一种心境,明明知道宋朝已经不在,但是仍旧为了这个不在的宋朝而恪守自己的理念。


没用的猫


我要再次说出我的观点:古今悲壮者,谭嗣同当居首。

1898年9月21日(光绪二十四年),慈禧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并且发布诏令,抓捕维新变法人士。


谭嗣同是维新派重要成员,比如说联系袁世凯发动兵变就是他去的。但是他却不是被抓捕的主犯。一直到了9月24日才被抓捕。

在听闻慈禧发动政变的时候,谭嗣同依然多方活动,筹谋营救光绪帝。未果。

说实话,慈禧刚政变的时候,南海圣人康有为马上就跑路了。谭嗣同已经做了这么多了,就算是跑了,也不会有人说他什么。

但是他拒绝逃跑,就在静静的呆在他的北京浏阳会馆中等待慈禧爪牙的到来。变法失败,他决定要用自己的鲜血来唤醒国人。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有之,请自嗣同始!

在谭嗣同电影中还有一个片段,也不知道是真实的历史,还是虚构的对话(请准备好纸巾):

谭说:“告诉后来的人们我为了什么而死”。

妻:“可是我们还没有孩子”。

一向强硬的谭嗣同一下子哽咽了。说出了最绝望的一句话:“这样的中国,多一个孩子不是多一个奴隶吗”?

在监狱中,谭嗣同留下了狱中题壁诗(这个被梁启超改过,原诗在下方):

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 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

落在慈禧手里,谭嗣同的结果可以预料。很不好。慈禧命令刽子手用钝刀执行。

说出来你可能不相信。

钝刀砍了30多刀,才完成了斩立决。整个场面就和用锯子在锯一样。即使是刚强如谭嗣同一样的汉子,整个过程中也是哀嚎不断。场面堪称惨绝人寰。

但是下方的百姓,却并不像书里说的那样悲伤,而是以看热闹的心态去围观(看杀头是古代百姓的重要娱乐项目),形成了强烈对比。

最后再次重复开局的话:古今悲壮者,谭嗣同当居首。

喜欢就关注呗:砍历史。我是马砍,每天讲点不一样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