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蒲松龄:我当家庭老师的那些年

康熙十八年(1689),淄川县(今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万家村)时值隆冬,天气严寒。

万家村毕宅,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正在挑灯夜读,昏黄摇曳的烛光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

良久过后,他终于合上书卷,封面上有三个醒目的大字:《夷坚志

虽已是三更天,男子却毫无睡意,双眼闪烁着一种我要写书的光芒,铺纸研墨,提笔挥毫——看来是阅读激发了强烈的创作欲

刷刷刷,男子思如泉涌,下笔时有如神助,片刻功夫便写完一稿。

一稿写完,神情却陡然间变得落寞,起身踱至窗前,推开了阁窗,望着夜幕中略显孤寂的天空,长叹了一口气:“老子还是洗洗睡吧……”

人物|蒲松龄:我当家庭老师的那些年

此时一阵夜风透窗而过,书案上的文稿微微扬起,上面的字句墨痕未干:

文末有一首诗十分醒目

新闻总入《夷坚志》,斗酒难消磊块愁。

落款处是一个在后世看来十分醒目的名字:蒲松龄

人物|蒲松龄:我当家庭老师的那些年

此时的蒲松龄,已经三十九岁了,今年他刚回到淄川老家在当地的名门望族的毕家担任家庭教师。

薪酬尚可,但也只限于解决个人的温饱,要知道他们家还有一大家子嗷嗷待哺的孩子和一个夫人。

蒲同学是个有追求的人,因为他每次翻阅洪迈的“夷坚志”他的心中总有一个声音在质问自己:我什么时候可以写出超越洪迈的小说

考场的接连失败和仕途的不顺已经将年近中年的他,折磨毫无斗志,只能将满腔的才学付诸笔端写进自己的“夷坚志”中。

蒲松龄19岁参加考试,连考了县、府、道三个第一名之后似乎江郎才尽了,接下来的乡试考试却是急转直下,几乎是屡败屡战,屡战屡败;直到他35岁的时候才打算放弃。

他首先托亲戚求朋友,谋得一些幕僚、家庭教师的工作。专业还算对口,蒲松龄做的自然是游刃有余,毕竟是个有干货的人。只是薪水实在太少,有时候连清水煮菜都吃不上;蒲松龄一生气,干脆请假穷游去了,然后再换一家,最后的离职原因都是一样。

人物|蒲松龄:我当家庭老师的那些年

1689年,39岁的蒲松龄遇到了他人生当中唯一的一个贵人:富朋友毕际有

这个人是清朝的地方知府,也是山东一带有名的藏书大佬,因官场失意回乡养老,其父毕自严是明末排的上号的大官,也算是当地名门望族了。

蒲松龄一到他家当老师,立马感觉就不一样了,起码在伙食上就升级了好几个档次。

除了平时的工资,毕际有还给蒲松龄笔墨纸砚、烛火车马等各种津贴。而且寒冬腊月,蒲松龄住的是绰然堂,里面供暖设施一应俱全;简直不要太好。

很快,蒲松龄的钱包就鼓起来了。

按理说在毕家生活得如此安逸,蒲松龄应该会心满意足,只顾着养尊处优了吧。不,蒲松龄深知想让妻儿过上好日子,光靠死工资是远远不够的。

他在教书之余,还干着好几份兼职。

毕际有毕竟曾经是官场中人,很多事情不好亲自出面。于是,蒲松龄将毕府上上下下那些需要抛头露面的工作都揽了下来,比如替毕家采购、应酬,包括毕际有官场来往的各种信函都出自蒲松龄之手,蒲松龄相当于干着毕际有的经纪人、毕家大管家、孩子的家庭教师等好几份兼职,反正能者多劳吗,其薪水标准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实现了财务自由,蒲松龄才有心情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爱好。他在40岁时开始写《聊斋志异》。每当听到有人讲奇闻逸事,他就拿个小本子认认真真记下来。好朋友曾劝他说“聊斋且莫竞谈空”,蒲松龄不听,一如既往地写。

人物|蒲松龄:我当家庭老师的那些年

而且他有个一直支持他写作的好妻子。

蒲松龄离家的日子,她养老育小,从无怨言。在偏僻的农场老屋,夜里常有狼出没,她就整夜纺线以驱狼。正是后院安稳,才让蒲松龄没有后顾之忧地写作。

到了晚年,蒲松龄的生活得到了大大改善,家里的田地也从20亩增加到了50亩,还雇了劳动力,一家人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蒲松龄科考落第,经济困难,于是身兼数职,才有了《聊斋志异》。

虽然没有实现靠科考当官的梦想,但蒲松龄总算摆脱窘困,奔上了小康,一直活到76岁。他的《聊斋志异》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而他靠兼职改变生活的奋斗之路也值得后人称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