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购理财产品需要小心哪些坑?

头条理财


1、预期收益率 ≠ 实际收益率

无论是银行理财、私募基金、信托公司的工作人员,在推荐其理财产品时,总是有意无意的混淆概念,传达给投资人一种“预期收益率 = 实际收益率”的观念,其实大不然。

所谓“预期收益率”,只是理财产品的发行人/管理根据其历史业绩、理财计划设计方案等要素作出的一种未来收益率的评估。

“实际收益率”,则是投资人最后获得的超出其投资本金的收益与投资本金之间的比率,理论上说,最终的实际收益率可能会高于预期收益率,也可能低于预期收益率。

产品期限届满后,如果实际收益率达不到预期,则很容易导致投资人不满,乃至发生纠纷。

2、“兜底”条款未必真能“兜底”

根据相关规定,已经明确不允许理财产品承诺“保本保息”,但仍然有不少机构顶风作案,尤以某些信托、私募为甚。

(1)信托计划

信托计划“刚性兑付”,是业内公认的潜规则,但随着各项政策的出台,“打破刚兑”成了一种必然,但由于一般信托计划发行人在设计产品时会附加一些“增信措施”,如实际控制人承担不可撤销的无限连带担保责任、资产抵押、股权/应收账款质押等等,似乎信托计划毫无风险。

其实不然,

不是有实控人担保?可以找他啊~

是啊,但是首先,你得找得到他(搞不好就出国了、失联了、进去了),而且即使你找得到他,他得有能力偿还,对不对?

不是还有资产抵押/质押吗?

你就那么肯定那些资产是“一抵”?那些资产一定足值?那些资产一定能顺利处置?

(2)私募基金

理论上说,私募基金应该是最能体现“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理念,投资人自担风险理所当然,但同样,也不乏一些小机构,为了吸引高净值客户,签署“抽屉协议”(比如约定溢价回购),私底下给投资人承诺保本保息,于是,投资人好像可以高枕无忧等着数钱。

私募管理人承诺的“溢价回购”,一般是指定管理人的关联机构或者其他第三方,在约定的条件触发时(比如基金期限届满,但是尚未成功退出),由其向投资人按照一定的溢价率收购其持有的投资份额。

看起来是不是好像也没什么问题?

但我想问的是,项目没有成功退出,甚至项目失败了,关联方愿不愿意回购?有没有能力回购?

可能有人会说,不是协议吗?

你就确定,这样的协议能得到法院的支持?不信的话,你可以自行去网上搜索相关案例。

“天上不会掉馅饼”,遇到“兜底”的时候,眼睛还是睁大一点好!

3、当心“飞单”

飞单,通常是某机构内部人员为了自身的利益,诱导客户购买其推荐的理财产品,其目的也非常简单,把客户拉到外面去做业务能够获得更多的提成。

由于飞单是业务人员的个人行为,一旦客户购买的理财产品出现兑付问题而找到该单位时,也往往不会承担相应责任,投资人维权会相当困难

个人看法,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还望指正!好读书不求甚解,尤喜武侠、推理,欢迎朋友们相互交流学习。

西天蜗牛


  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的的理财产品没有什么坑吧?只是收益高低不同而已。

  真正的坑无非就是两种情况:一是买的压根就不是什么理财产品。比如:被银行工作人员忽悠把保险当成理财产品,买了之后想要把钱取出来时才知道是保险,退保会遭受本金损失。二是被黑心的工作人员掉包了,表面上你是购买了理财产品,实际你的钱被人挪用了,去投资高风险项目。你和银行签订的协议是假的,盖章也是假的。很可能投资亏损了,挪用资金的人也赔不起,你只好认倒霉了。

  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是不一定等于实际收益,只是参考收益,可能最终收益高于预期也可能低于预期。任何理财产品都不保证收益率的,而且除了保本型外其他理财产品都是存在亏本的可能。

  要想避免跳坑,购买前就要做些准备工作:一是选择正规合法渠道去购买,银行门店、手机银行、网上银行、支付宝、微信等平台都不会有问题。二是购买前认真理财产品说明书,搞清其预期收益、投资方向、风险控制等情况。三是不要听信推销人员的一面之词,哪怕他说得天花乱坠,你要看清楚你签名的合约,是否合法,里面的条款能否接受。

  另外还有些理财产品收益是有个一个范围,假设某产品收益浮动范围为2%-8%。推销人员可能光说最高收益8%,而不提最低2%收益的事。到最后,收益不高,你再说什么也没用。自己买的,白纸黑字的条款写得清清楚楚,你不能怪谁!


善行财富


首先说下预期收益是不是实际收益率,答案是否定的。可以说大部分的产品是达不到预期收益率的。那么选购理财产品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高收益伴随高风险这是投资理财的定律,如果有银行说他们的产品收益率高而风险低,那么就要注意了,里面肯定是有欺瞒行为存在的。银行理财产品按风险分为PR1~PR5五个等级,PR2级以下的产品比较有安全保障,多是投资于中低风险的产品。而且银行PR3级以上的产品也很少,因为风险比较大。

很多银行的业务员有推销保险类理财,这类理财产品收益率并无宣传的那么高,而且流动性比较差,当你需要用钱的时候,你就发现损失的不仅是收益率还有本金。而且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一定要注意是银行自营产品还是代销产品。代销产品,银行只是提供一个平台,出现任何问题与银行无关,也不会负任何责任。容易出现飞单现象。



购买正规的理财产品一定会有双录,即录音和录像,如果没有,心里就要提高警惕了。 购买理财产品还要考虑到募集期的问题,因为在募集期间是按活期利率支付收益的,所以购买产品尤其是短期产品的时候,要注意募集期的问题,太长时间募集期的产品,无形中已经占了投资者的便宜了。


坤鹏论


如今,市场上的理财产品鱼龙混杂,面对着如潮水般涌现的金融理财产品,投资者选择理财产品的时候还是需要谨慎投资,一不小心就处处是陷阱。

1、选对基金。这一点很重要,如果一开始的基金就没有选对的话,后面的收益什么的都是扯淡,投资者需要根据产品的风险和结合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来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找中长期业绩排名稳定在前四名的基金,还有的就是贝塔系数较高的基金。

2、止盈不止损。越跌越买,只适用于定投,不适用于单笔投资。前提还是要选好基金,通过定投分散市场风险。还是那句话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懒人投资,新手投资前更需要做好功课,需要慢慢来,忌焦躁。

3、定投为主,单笔投资为辅。这个世界上没有懒人投资法,只有你选择正确的方法并且一步一步的认真去做,才会大大降低风险,才有可能获得收益。定投刚好是可以最大化的降低风险,新手从定投学习开始是最好不过的了。

当然这并不是全面的,如果真的要买理财产品,还是要自己去仔细了解之后再做定论。


环球老虎财经


理财产品选择时会存在一些误区,会有一部分人理解不清楚,比如提到理财产品收益率的问题,理财产品募集期黑洞等等,下面就这几类共性问题说几点。

1.坑一:预期收益于实际收益不一致

封闭式理财一般都是预期收益型,在银行理财产品中有一部分是挂钩型的产品,资产配置中有一定比例权益类投资,波动性比较大,预期收益率只是在设计产品是的预测数值,实际收益还要看挂钩资产的业绩表现,在银行的非保本浮动收益性产品中都会有风险提示,实际收益和预期收益并不一定完全一致,只是大部分都能够达到预期标准而已。

2.坑二:预期收益和到期收益差别很大

有些机构为了博眼球,会把理财产品的宣传语上做一些小“手脚”,比如一款产品的期限是18个月,产品宣传上会写到期收益率是8%,很多人会误以为这是预期收益率,实际上这是用18个月的收益来做的一个回报率,并不是真正的年化收益,实际上应该是8%*12/18=5.33%

3.坑三:理财产品募集期黑洞

在购买理财产品时一定要注意一点,理财产品都有一定的募集期,会有一个募集规模,在募集期内资金是不产生收益的,只按照银行活期利息来计息,这是和货币基金有很大区别的,货币基金可以实现T+1确认份额产生收益,但是理财产品只有在募集期以后才会真正的有理财收益。一般来讲银行理财产品的募集期都在3-5天,也有长达7天甚至10天以上,以此为基础,理财产品的实际到期收益会打一些折扣。

比如,一款91天的理财产品,假如预期收益为4%,募集期是7天,我们投资了5万元,那么到期后会产生的收益就是50000*0.35%*7/365+50000*4%*84/365=3.35+460.2=463.6元,年化收益率算起来应该是3.7%,募集期的越长相对的偏差就会越大一些。

以上就是理财产品中常见的一些坑,但是这些坑都是建立在你购买的是正规理财的基础之上,如果你购买了虚假理财或者遭遇了“飞单”,那就不是坑这么简单了。


不立而立


一般情况下收益与风险成正比,所以只需要看预期收益和以往的历史收益就知道理财产品风险的高低了。

但这只是一般情况,实际操作中,要灵活应用,什么是灵活应用,就是要了解事情的本质。比如之前的P2P,年化收益可能只有10-20%之间,但实际上最后大部分投资者本金都拿不到,这是事实,所以实操中,第一你要了解资金的去向,第二你要评估这些资金所做的投资风险有多大。比如资金拿去买股票,和买股票指数风险是不一样的。

具体到题主的问题,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和实际收益肯定不一样,实际上可能相差很大,比如一只公募基金,主要投资大消费板块,就是买茅台等一类股票,在2018年之前走势相当可以,那么标注预期收益率20%,然后你买入,在2018年就是这些股票跌得最凶,最终结果亏损30%。

理财产品募集期黑洞,前面有答主说了,募集资金之前有一个资金冻结期,一般几天时间,这段时间不是按照那个收益算的,所以在买理财的时候要将这个时间空窗期扣除掉再来核算收益。

最后选购理财产品到底要避免那些坑,上面已经说了,要了解事情的本质,就是要看清楚产品说明书,不要懒,你今天所有的懒,今后都会为它买单。

如果实在没有理财知识,那就老实一点买四大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相对低一点,但安全有一定保障。


本伟投资日志,欢迎关注。不代表投资建议!


本伟投资日志


理财产品主要看选购的品种,总体来说选择理财产品需谨慎!

①通常情况下很多的理财产品说年收益高达20%或者更高,这些百分百都是坑!理财收益没有那么高的理财产品,很多普通的理财者会上当!

②理财产品通常情况下都是选择基金、股票就好,其他的什么衍生投资品种很复杂,风险也很大,比如黄金外汇等等!这些品种坚决不碰,只做基金或者股票的理财就好!

③基金理财中的坑:1、基金只购买指数基金、债券基金,其他基金都不建议碰。2、股票型基金风险大。3、混合基金行业内为了有好的业绩,所谓混合基金其实都是股票基金。4、保本基金与货币基金基本上没什么收益,购买意义不大。5、债券基金只买长期纯债基金,短期收益肯定亏损,长期来看收益非常不错!

④股票市场购买的是上市公司,这里面的坑就是很多投资者自己的坑,相信什么所谓的技术分析,KDJ啥啥的,最后亏损的一塌糊涂,股市购买的是上公司,研究其公司的价值,未来这个公司的业绩是否会持续的增长,这才是重点,市场对某一产品的需求不断的扩大规模,公司的业绩好股价自然而然上涨的好,那么什么主力资金、低吸啥的,短期操作没一个挣钱的,长远目光看待投资,必定收益满满!比如你10年花3000元购买格力空调,换成购买其格力的股权,到现在上涨多少倍了?自己算吧!

最后说理财中很多的坑,层出不穷需要的是长期的不断学习,当有一天你自己能看一眼看懂商业时,离财务自由之路不远了,也不会再掉进去这些坑了!


鹿哥说投资


1、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不等于实际收益率

资管新规要求,理财产品不能以“预期收益率”五个字来误导投资者,统一改成历史“最差业绩”和“最好业绩”,明确告诉大家理财产品的收益会在这个区间之中。但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有可能更好但大多数时候只会更差。

目前不少银行依然未把产品说明改过来,照样写着“预期收益率”,大家要明白预期收益一般都是达不到的就可以了。此外,即使能达到预期收益率,由于预期收益是针对一年的投资时间来计算的,而我们的实际投资时间可能是一个月/半年或其他,实际收益率就要乘以对应的时间比例。


2、理财产品募集期黑洞是指

一般理财产品在计息前都会有一个募集期,短则7天,多则一个月,这期间我们投资的资金是没有利息或者只有活期利息的,也就是说产品占用了我们本金的时间成本。举个例子——

假设某款预期收益率为5%的理财产品,募集期是30天,计息期是60天,到期立即返还,小A在开售第一天买入5万元,产品到期后小A的实际收益是:50000×0.35%×30÷365+50000×5%×60÷365≈14.384+410.959=425.34(元),按照此收益,小A的实际年化收益率仅为425.34÷50000÷90×365=3.5%。

从5%变成3.5%,30天的募集期为这款理财产品打了8.6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理财产品募集期黑洞。


3、选购理财产品时要小心飞单和“理财保险”

所谓的“飞单”是指销售业务员拿到订单后,不将订单交由自己公司做,却将订单放在别的公司做。就银行的“飞单”简单说,就是银行工作人员利用投资者对银行的信任,卖不属于银行自己的理财产品,从中获得高额的佣金提成。

这类产品是业务员私下销售的,如果出了事银行也只会归责到业务员身上,并不能给予客户保障,因为银行自家或准许代理的产品在出售的时候都会要求录音录像,我们也可以以此为依据,如果业务员给你推销产品没有进行录音录像操作,你得学会说拒绝!

此外,银行很喜欢给客户推荐理财保险,多为万能险,以高息储蓄来吸引大家。其实万能险的收益只有4%左右,不高,而流动性却很差,很多客户到后来想取钱的时候才发现被卡住,所以购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多多说钱


从银行角度讲销售理财产品赚的钱属于中间业务收入,卖一款年化收益在市场中游的理财产品收入只是千分之2-5,注意是收入,不是利润哦,还要考虑税,网点运营ect一大堆其他的成本,所以理财销售不到达一定的规模,银行基本不!赚!钱!销售理财是银行获得客户的手段而已。

而在理财起息之前的活期存款对银行的意义就不一样了,银行只需要支付活期存款利息给客户就可以赚取净利息收入,再加上客户如果经常购买一个月短期理财,一年下来活期的日子很长的(具体算账看配图,一目了然)。

追求短期流动性,牺牲部分收益无可厚非。那么划重点的来了!!!:::

买理财的同时,签约一个银行的宝宝类产品(主流的股份制银行都有)这样在起息之前投资者获得的是货币基金收益(远高于活期存款)起息后自动转理财,到期后又转成了货币基金,周而复始,资金年华收益可以显著提升!



金融业的张智


选购理财产品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首先理财预期收益率与实际收益率是不同的,预期收益相当于年初计划的收益,实际收益就是年尾实际的收益,在这一年内可能会出现各种事情导致收益波动,使得预期收益不等于实际收益,可能收益变小也可能收益变大。

二、高收益高风险。不要相信任何保证你收益15%以上的低风险投资理财产品。投资本来就有风险,任何人都无法彻底去除风险,要知道高收益是通过高风险的波动来得到的。因此,在听别人推荐理财产品时更重要的是看清楚产品说明,用数据分析说话,而不是推荐者的承诺(看不懂的绝不要买)。

三、寡集期黑洞,是指寡集期内不计算理财收益。举个例子:寡集期7天,你在第3天买,那就是在你买后的第5天开始计算理财收益。

最后,还是要说一点,从你问题描述可知,你对于理财的基本知识还有所欠缺,建议先恶补基本理财知识之后再购买理财产品,因为不这样的话,很多习以为常的常规事情,你没有这些背景知识真的会感觉遍地是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