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世界拒绝的那个菲茨杰拉德

“两个年轻人乘着小船返回岸上,当他们渐渐消失在愈见浓重的暮色里时,从游艇上朝着他们挥舞的双手仿佛一个象征,一个遥远而残酷的时代,正随着船桨的每一下滑动,在蒙尘暗淡的往事中湮灭。”

在小说《吊起拇指》的结尾,菲茨杰拉德这样写道。

《吊起拇指》以南北战争为背景:北军牙医和妹妹被南军小分队俘获,并为来自法国的拿破仑爵士(拿破仑皇帝的亲戚)实施了牙科手术,使其免于痛苦。然而,小分队很快被北军包围并俘虏,在牙医建议下,南军中尉蒂布遭受了“吊拇指刑”。战争结束后,失去两个拇指的蒂布找牙医寻仇,却爱上了牙医的妹妹……战争之痛,终被爱情抚平。

菲茨杰拉德似乎很喜欢这个故事,以此为底本,又写了《预约牙医》。

两篇小说均遭退稿。在杂志编辑和书商眼中,菲茨杰拉德应该多写浪漫故事,他当年借此成名,公众正等着他的新作来麻痹灵魂,他不应该去写人性的黑暗和世界的缺陷。

然而,菲茨杰拉德越来越痛恨浪漫故事,将其称为“同质化写作”,虽然那样的“垃圾文字”每周能给他带来1500美元以上的收入(约等于今天的2万美元)。1929年时,《星期六晚邮报》甚至以每篇4000美元(约等于今天的5.5万美元)来买“垃圾”。

在相当时期,菲茨杰拉德产生了一种恐慌,认为自己正丧失创造力,再也写不出好小说了。他不断挣扎,而挣扎的结果是:如此多的作品遭退稿,足以编成《我愿为你而死》(大方•中信出版社)这么厚的一本书。

《我愿为你而死》中呈现的,是一个被拒绝的菲茨杰拉德,有几分熟悉,也有几分陌生。

被世界拒绝的那个菲茨杰拉德

他在自我与社会之间徘徊

“有时,我都不知道珊尔达(菲茨杰拉德的夫人)和我是否是真实的人,或者我们是否是我小说中的人物。”菲茨杰拉德曾如是说。

菲茨杰拉德喜欢把个人经历写进小说,他的几乎所有作品都有自传色彩,在《我愿为你而死》中亦如此。

比如《噩梦》中精神病院的描写,来自珊尔达患精神病后,菲茨杰拉德与相关机构不断接触的经历;再如《一起旅行》,男主角克里斯显然就是菲茨杰拉德;《我愿为你而死》(本书的书名来自这篇小说)则来自他在好莱坞的经历;《越位》讲述了大学橄榄球队员的故事,而菲茨杰拉德本人曾是纽曼学校的球员……

通读《我愿为你而死》全书,仍能看到那个复杂的菲茨杰拉德,他试图将个人经历与历史结合起来,所以他不厌其烦地描写方位、地址、风景,生怕后人忘掉它们,这种抒情文风,特别契合东方读者的阅读习惯。

在长篇小说创作中,菲茨杰拉德常呈现出两面性,他的作品要么极佳,要么很差,这让作家感到异常痛苦,这被称为“两个菲茨杰拉德”现象。在短篇世界中,这一现象更明显。

其中一个菲兹杰拉德专注于自我,即:“我过去一直生活在我所描写的生活场景中。我笔下的人物都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式的人物。甚至连女主人公也是女性化的菲茨杰拉德。”

这个菲茨杰拉德是上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迅猛发展的产物,迅速到来的富足让人们忘掉了,这世界上还有一种叫风险的东西,人人都觉得自己是命运的主宰,人人都以自己为依据,重估一切价值。

另一个菲茨杰拉德则专注于社会,正如评论家库普曼所说:“尽管他本人极易迷恋上自己极为鄙视的那些幻象,但他同时自己也有着一种雪亮的目光,一种理性上和艺术上的客观状态,这使他能够认识到这种迷恋本身的荒诞不经。”

“大萧条”加剧了菲茨杰拉德的内心负担,年轻时积累下的巨额财产瞬间消逝,更麻烦的是,他彻底丧失了从头再来的勇气。曾经幻灭,让菲茨杰拉德看到了“美国梦”的荒诞,他再也无法信任它。他坚信,这世界肯定有什么地方弄错了,而我们都无法逃出这个错。

书中藏着另一个菲茨杰拉德

从“两个菲茨杰拉德”的角度读《我愿为你而死》,会惊讶地发现,几乎所有女主人公都充满心机,她们的美丽、善良只是伪装。

《一起旅行》很像一个“王子与公主”的浪漫故事,但看上去柔弱的女主角需要的并不是男性保护,她不断示弱,目的却是为了偷回宝石,所有人都被她玩弄于股掌之间。

《我愿为你而死》中,两个女主角似乎中了“自杀卡利”的魔咒。“自杀卡利”是个相貌平平(甚至可称为丑陋)的老男人,但他有一种特别的魔力,和他交往的女性都自杀了。“自杀卡利”充分利用了这一点,所以他故意拒斥异性,可越拒斥,女性们就越想接近他,以体验一下死去活来的爱情。“自杀卡利”的神话以异常尴尬的方式收场:因女友告密,他卷入官司,而上一个为他自杀的女性其实与情无关,仅仅是患了癌症。两名女主角选择在不同地方自杀,其中一人因贪吃三明治,给了救援者充分时间;另一人则想到已拿下护士资格,也选择了放弃。原来,所谓死去活来的爱情并不存在。

《夫妇》则从上世纪20年代一直写到30年代,但它只有1万多字。即将离婚的夫妻找了新管家和新厨师,两人恰好是一对移民夫妻。仅仅3天,主人对佣人越来越不满,矛盾一度激化到互掏手枪的地步,起因是管家未能将床单铺平。结局峰回路转:管家离开前,抱怨说,女主人一晚上都在偷情,将床单搞得如此褶皱,实在无法铺平,令男主人努力维系的尊严瞬间崩塌。

《越位》中的琪琪则是一名典型的“物质女孩”,她和男友康西丁在看校际橄榄球赛时,得知康西丁支持的球队几乎败于新星范坎普一人之手。康西丁认为,范坎普是被对方学校花钱挖走的,这可违背了规定。被康西丁甩掉后,琪琪转去引诱贫穷的范坎普,挖他去别的球队比赛,最终因违规,范坎普被球队开除。琪琪在发表了一番同情演讲后,又交上新男友。

重度“厌女症”患者,玩世不恭,有种族歧视倾向……这是退稿中所呈现出的、真实的菲茨杰拉德,在其他作品中,不太容易读到这一面,而这恰恰是“两个菲茨杰拉德”的结果:一半望向上帝,一半滞留人间;一半在追寻崇高,一半沉湎于欲望。

被淹没前最后的反抗

文学史拒绝了《我愿为你而死》中的菲茨杰拉德,因为他太消极、太阴暗,背离了中产阶级价值观。

中产阶级需要的是一个商品化的菲茨杰拉德——作品质量稳定,能迎合特定人群的需要,有鲜明的风格。但真正的作家会本能地抗拒风格。风格是一种标识,目的是让读者立刻认出作品出自谁手,通过风格,才能形成品牌,才能最大化实现商业利益。然而,一旦形成风格,创作的天空就变得狭窄了,作家只好戴着镣铐舞蹈。

《我愿为你而死》是一部菲茨杰拉德的挣扎史,他努力与外界给予他的标签对抗,但他也常常妥协。书中不少小说带有电影剧本痕迹,《爱之痛》则完全是故事梗概,几乎没有细节,而细节本是菲茨杰拉德创作中特别闪光的部分。

菲茨杰拉德中后期一直在给好莱坞打工,每周可获1000美元的酬劳,这严重伤害了他的才华。此前他曾两度进入好莱坞,又两度退出,他准备再次返回时,所有朋友都警告他,这条路太危险。

电影剧本是多人创作,要反复修改,目的在于哗众取宠。反复修改会严重磨损作家的细节想象力,当故事成为叙述中心时,怪异、荒诞、刺激反而变成美学标准。

菲茨杰拉德当然知道其中风险,但他需要钱,为了给珊尔达治病,此外他自己的身体也不太好。

这就可以理解,《我愿为你而死》为何如此阴郁,除了从巅峰到低谷之外,每天沉浸在故事世界中,菲茨杰拉德对生命本身越来越怀疑:一切都是套路,都有事先安排,我们该相信什么呢?我们真有片刻的冲动吗?

反抗的结果令人唏嘘,1940年12月21日,菲茨杰拉德死于心脏病,年仅44岁。

清醒的人最终会得救

显然,在《我愿为你而死》中,呈现了一个更狰狞,也更迷茫的菲茨杰拉德,其价值在于血淋淋的真实感,从而将读者逼入一个无法躲藏的境地中,被迫去思考。

正如菲茨杰拉德所说:“我只想要绝对地安静下来,去思考,为什么我会发展成这样,对悲伤伤心,对忧郁忧愁,对悲剧悲哀——为什么我变得和我所惧怕的或我所怜悯的东西一样。”

菲茨杰拉德是真正的人道主义者,他怀疑世界,但始终怀有温存,他知道一代人的迷茫,却坚信拯救,他看到了飞速发展下,个体正与世界脱节,“反抗”日渐退出舞台,我们正在沦落为无个性、无感受的时代背景……所以,菲兹杰拉德一方面张扬着个体意识,另一方面又试图与外部世界和谐并存。这就是为什么,当美国经历了“越战”的挫败后,一代人反而回到历史中,从菲茨杰拉德的作品中找到力量。

《我愿为你而死》写的都是消极的故事,但几乎每个故事中,都有一个特别清醒的人物。在菲茨杰拉德的世界中,爱情可能是幻觉,道德可能是虚伪,生命可能是挣扎,但清醒就是清醒,不是其他。

确实,清醒本身不能告诉我们哪里是彼岸,但当人们都沉浸在此岸的欢愉中,它至少能告诉我们,赶快脱离这个愚蠢的游戏。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我愿为你而死》还有特别的意义。毕竟,高速发展的时代终将过去,世界并不必然一直狂奔,当激情、渴望、向往集体退去时,我们该如何接受真实的生活呢?

在《预约牙医》的结尾,菲茨杰拉德写道:“村庄一片静谧,清澈的空中突然呈现出一面缀满星星的旗帜。乔茜是唯一明白现在没什么可担心的人,因为她和蒂布拥有了比包围他们的所见之景更为辽阔的一切。”

生命虽卑微,却总有让人陶醉的时刻,关键在于你是否仍是你自己。这是一个模糊的解决方案,但总有一天,我们会被它感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