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為什麼至死都沒有回到大漢

在他的爺爺李廣憤而自殺和叔叔李敢被枉殺之後,他就應該明白,他要在漢武帝時代成就一番事業會有多難。但是英雄的後代,又怎麼會放棄馳騁疆場的夢想?

漢武帝不是不知道李陵的才幹,但當他讓這位英雄的後代率領5000步兵深入敵境的時候,他除了繼續堅持用武力對付匈奴的策略之外,還想像過去成就衛青、霍去病一樣,重新造就一個他更信任的英雄。他這一次不知道是真看走了眼,還是已經被過去的成功衝昏了頭腦,以為自己無所不能。因而選擇了李廣利。可惜李廣利不是衛青,也不是霍去病,他最多隻是一個紈絝子弟、一個註定會成為千古笑料的飯桶。

從戰略的角度看,漢武帝並沒有錯。而從價值角度看,李陵只是漢武帝為扶持李廣利這個紅花而撐起的一片綠葉。

李陵應該明白,他與他所率領的五千步兵完全是在冒險。兵力以及部隊的機動性決定了他不可能對抗敵方的主力。但他偏偏就遇上了匈奴的主力。

如果有援兵——他堅持了八天,救援的部隊應該能來得及趕到。但沒有人去救他。

匈奴主力八萬人圍住了他,他堅持了八天。他的兵力不足五千,但據司馬遷的記載“殺傷敵人過萬”。

根據相關資料,李陵之所以能夠堅持那麼長時間,之所以在戰場上沒有被殺掉,應該是匈奴單于愛惜這位英雄。他們要這位英雄活著,所以才跟他耗了那麼多天時間。

大家可能都知道,李陵的祖父李廣也曾面對同樣的情形。但那一次李廣僥倖逃脫。李陵沒有他的祖父那麼幸運——匈奴單于大概也不可能讓他們李家人再有一次機會。

李陵沒有自殺。他沒有像他的皇帝希望的那樣去殺身成仁。我們中國文化其實直到現代都很推崇自殺的——戰敗者,不論是什麼理由,只要他能夠自殺,他就仍然是一位英雄。而投降——則不管你此前做過什麼,做了多少——都會被看不起。

李陵投降了。漢武帝於是再也不管他殺了多少敵人,立了多少戰功。殺他是鞭長莫及。於是就殺掉他的全家——他的家人是什麼罪?

李陵和他的士兵殺傷了一萬多匈奴兵。但匈奴單于沒有要他“血債血償”,反而讓他做了駙馬。

《漢書》、偽造的“蘇李贈答詩”以及後世許多同情李陵的人都像杜撰出一個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李陵形象。其用心雖然良苦,可靠性卻大有問題。李陵思念家鄉,思念親人在所難免——這就像生活在海外的華裔,身處異國他鄉總會有一個習慣的過程——何況那裡有他英雄的祖先、死難的親人、赤誠相待的朋友、難以忘懷的歲月……。但讓他回頭的東西已然逝去。祖父自殺,叔叔被殺,家人被殺,甚至連為他說了公道話的朋友也被處以宮刑。你說這樣的地方他還怎麼能回去?

他本是大漢朝的英雄,但大漢朝使他成了孤家寡人。他本是匈奴的仇敵,匈奴單于卻讓他做了駙馬。他怎麼會回到漢朝?

愛國很重要。忠誠很重要。但當“愛”和“忠”的對象是註定要被欺凌與侮辱的生命,而被“愛”和被“忠”的是一種無法改變的醜惡時,“愛”和“忠誠”完全可能在助長殘暴、專制和邪惡的瘋狂。

李陵不是不愛他的家鄉、不愛他的親人、不眷戀生他養他的地方、不思念他的朋友……。但他已無法回頭、不願回頭、不能回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