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不能拜相的原因

在魏国的时候,吴起曾经跟当时的国相田文有一段对话。那时田文刚刚被任命为国相,而吴起则认为那个职位原本应该是他的。吴起的想法源于他对自己能力以及对魏国的贡献和他当时所拥有的声望,因为从这几方面看当时的魏国的确没有比他强的人。但那个职位最终给了田文。吴起当然不服气,于是很自然地要与田文理论。他很自信的摆出了自己的功劳,原以为田文至少会自惭形秽,却没有想到田文倒给他上了一课。田文的话翻译过来是“国君还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亲附,百姓不信任,在这样的时候,是把政事托付给你,还是应当托付给我?”

要理解田文这段话,首先需要联系吴起的经历。吴起是卫国人,一开始先到鲁国寻找发展的机会,为了得到机会,他杀了自己的妻子。但最终因为得不到信任而到了魏国。尽管在魏国他得到了施展才华、建功立业的机会,但信任问题还是没有解决,甚至就连推荐他的人也说他“贪恋成名,爱好美色”——这在当时甚至以后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可都是中国文化极力排斥的东西。所以,不论他的才能有多高,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总会有信任危机。特别是在一个国家不大稳定的时候,他这种人独挡一面还可以,而要众望所归恐怕不行。而更麻烦的是他偏偏太有能力、太有功劳,自然会招人嫉妒,自然会树敌,自然会让一部分人不放心,自然会增加不安定因素。所以从魏国当时的大局看,吴起是不能拜相的,魏国的决策者没有选他做国相应该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但吴起事实上却做过国相。那是在楚国。但这一次吴起不仅送掉了自己的命,而且还在楚国引起了一场内乱。我采用这种方式来看吴起可能会让许多熟悉这一段历史的人很不舒服,但我实在没有办法。这并不是说我想否定吴起是一个英雄(或者说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我只是想说在一种个人力量无法改变的历史情势下,一个国家最有效最现实的选择应该是稳定优先。而决策的不当极有可能使原本美好的愿望难以实现,甚至给社会发展带来灾难。楚悼王看到了吴起的才能,他任命吴起作国相,并放手让吴起在楚国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改革。楚国也因此迅速强大起来。但楚悼王一死,这一切很快化为乌有,吴起也因此送了性命。吴起的改革没有错,但他注定要失败。因为他解决不了“信任”的问题。只有楚悼王支持是不够的。因为改革必然要触及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这就需要将这种反对的力量尽可能地减少。这就需要不断让步,在让步中渐进。如果从是非上看,让步当然不对。而从现实和长远的利益上看,只有这种在让步中渐进的方式才有成功的机会。吴起改革的愿望是好的,他的措施也没有错,但他大刀阔斧的方式却注定失败。因为那会树敌很多,而反对者一定会找机会反攻倒算。吴起的失败不仅是个人的,也是楚国的。其实不仅是吴起,中国古代许多杰出的人物都出了同样一个问题。那不是能力才华的问题,那也不是是非问题。那是大局观念和现实性的问题。少了这两样东西,个人的才华与是非最多只能成为历史车轮的润滑剂。

所以,我以为吴起是不能拜相的。魏国的决策者做出了正确的选择。田文是明白这一点的。然而楚悼王不明白,吴起也不明白,所以他送了自己的命,又让楚国经历了一场内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