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鸡汤】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让慢病有多远走多远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14~44岁的人为青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些以往在老年人群中多发的疾病已经越来越多地常见于青年人群,严重地危害着青年人群的健康,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和对未来的预期。除了遗传之外,不良的生活习惯为主要发病原因。

【心灵鸡汤】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让慢病有多远走多远

没有什么比习惯的力量更强大,习惯是思想与行为的真正领导者,好的习惯能让人成功。在慢病的治疗中,好的习惯尤为重要,我们常常要求病人“迈开腿,管住嘴”,提倡自律的生活。可是,有些病患,尤其年轻的病患 连吃药都无法定时定点,又何谈自律呢?

【心灵鸡汤】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让慢病有多远走多远

习惯为什么如此难以改变呢?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因为习惯根植于人的潜意识当中,这便是仅用显意识几乎无法改变习惯的本质原因。 虽然如何养成习惯这一问题错综复杂,但并非无能为力,因为有一些基本原则支配着人们的认知和行为。若以它们为根基,便可有条不紊,逻辑清晰地解决习惯养成的问题。

【心灵鸡汤】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让慢病有多远走多远

以下四条,就是我们在思考“习惯养成”时应该明白的道理:

1. 用三分钟热度创造适合养成习惯的环境

对人类的祖先而言,能量是一种稀缺资源(越擅长保存能量的祖先更容易在演化中保留基因)。于是,我们现在对能量也是能省则省,也就是能懒则懒。鸟类飞翔时只有在需要加速和上升的时候,它们才会猛烈地拍打翅膀,其余时间只是张开翅膀在空中滑翔。鸟类教会了我们一个道理:我们是可以借助一开始的爆发来进行长途旅行的。每当我们下定决心改变自己的行为,在开始时总是会雄心壮志信誓旦旦,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三分钟热度”来塑造一个有利于我们培养习惯的环境:比如可以把冰箱里面的切片火腿和可口可乐等东西通通撤走,只留下蔬菜或其他健康食品。

总而言之,想要养成习惯,首先要让这种行为在环境中受到的阻力最小化。

2.目标不要过于抽象,做具体详细的计划

人们会很容易高估自己掌握的信息。虽然我们可以幻想自己精力充沛、坚持锻炼的样子,但这对于我们实现目标并无实际意义。无论是想象还是规划,我们的脑洞总是过于抽象。而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知道自己实际上该做什么;我们要做的,是把目标细分为一个一个具体的行动。

人们常说想要养成“健康饮食”或“多做运动”的习惯,却只把结果挂在嘴边,而不多想一下具体行动。明确地告诉自己,该怎么吃得更健康?每天把沙拉当午餐不失为一种方法。同理,想着“每天晚饭后在家附近散步”要比想着“多做运动”好得多。吃沙拉和散步才是我们需要去想象和规划的具体行为,这些行为将变成我们的习惯。不要对自己的梦想偷工减料,把你的目标细分成一件件你可以完成的事情吧!

3.生活中为自己贴上明显的提示,以免遗忘

繁忙的生活常常令我们分身乏术,工作、社交,还要应付如潮水般涌来的email……我们只能在被动地防守,不让自己被严重损耗。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身不由己,很难想得起自己到底想要做什么,又应该如何去做。于是乎,在家里或者工作场所中设置一些关于我们目标的提示变得极其重要:如果你想要每天多喝点水,确保你打开冰箱的第一眼就能看到水瓶,把你的保温杯放在办公室的桌子上。总之,不要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中遗失掉自己的目标。

4. 懒癌犯了,可能是身体疲劳,应予以重视

最后想告诉大家的是,懒惰不仅是为我们节省能量的生理机制,也是身体向我们传达重要信息的一种途径。懒,可能是因为你睡得不够;可能是因为你摄取的蛋白质不足,又或是有着不良饮食习惯;可能是你心神恍惚,惶惶不可终日。当你感到自己的HP槽和MP槽已被清空,那也许是你的身体告诉你“有哪儿不对劲了”。要予以重视,找出犯懒的症结所在

习惯的养成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需要以健康的身体为基础。我们要先解决根本的问题再开始锦上添花。在打算每天奔跑10公里之前,先确保睡眠充足和营养均衡吧!

【心灵鸡汤】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让慢病有多远走多远


陶护小贴士

糖友运动方法:饭后1小时运动;每次运动30分钟以上;一周运动5天;心率不要超过(170-年龄)次/分,例如:50岁糖友,运动中心率是170-50=120次/分。

(吴娟撰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