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民俗祈福禪修靜心之旅

無錫,河湖交錯,水網縱橫,田園村舍如詩如畫;古典園林、曲徑迴廊滿目,吳依細語、江南絲竹繞耳……而這別有韻味的一切,由一條千年運河繞城而過,串綴而成。

無錫民俗祈福禪修靜心之旅

作為京杭大運河中保存風貌最完整、歷史遺存最多,且是唯一穿城而過的古運河,無錫古運河北接長江,南達太湖,全長40多公里。其中以吳橋經西水墩、南門至清名橋這長約6公里的河段最具江南水鄉風情、黃埠墩,米市、絲市、名人故居等承載了運河文化深厚底蘊;而寺,塔,河、街、橋、窯、宅、坊眾多空間元素的組合,構成一幅鮮活的“清明上河圖”。這條環城的“江南水弄堂”上共架有二十四座橋、有著四百多年曆史的清名橋是運河上規模最大、保留最完整的單孔石拱橋。

無錫民俗祈福禪修靜心之旅

除此之外,這些橋還可以如何個賞法?行家告訴稱、不妨從“起、承、轉、合”的銜接角度來看:“起”於江尖二橋環秀橋、永寧橋,向東有蓮蓉橋、通匯橋。工運橋、高墩橋,突出“運河文化”,反映的是千年運河與當地百姓生活水乳交融的關係:“承”於河道東段的亭子橋、槐古大橋、妙光橋,主題是“百年工商”,展示無錫近代實業救國的風貌:“轉”於“世遺山水”, 環城運河之南,緊靠世遺點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與已列入國家申遺預備名單的惠山古鎮山水相擁;東線的“起”、“承”與西線的“轉”,於體育場橋和淘沙橋處“合”而為一,突出“吳地文化”,在此可對東西兩線的文脈尋根溯源。

無錫民俗祈福禪修靜心之旅

悠悠運河水,交織著水鄉河古樸淳厚的民風民俗,孕育了獨具特色的江南運河水鄉文化。運河兩岸民居高低錯落,碼頭石埠錯落有致,白天人家臨窗面水,夜晚船家榆聲燈影,後門洗汰下船,前門逛街上橋,好一幅“人家盡枕河”的風情畫。燈影迷離的水鄉夜景更能體現江南水鄉的魅力,水上夜遊尤其令人神往。

遊古寺

南禪寺

在清名橋古運河景區內,有一座始建於南北朝時的南禪寺,迭廢迭興,後經歷代修復,殿身輝煌,香火鼎盛。每到新年,眾人會在佛塔寺前許願祈福,伴隨著古寺的鐘聲,祈盼來年平安順利。南禪寺裡的妙光塔尤為殊勝,高達40多米的寶塔可是古代無錫最高的建築。只見磚塔八角七層,簷角懸掛銅質鐸鈴,風動時鈴響千里,聞之悅耳清心,難怪有“十里傳聞金鐸響,半天飛下玉龍來”的美譽。

無錫民俗祈福禪修靜心之旅

靈山·祥符寺

邁過靈山景區山門,靜心忌語,走過五明橋,踏上馨提大道,便來到“九龍灌浴”,此為佛祖誕生之盛況:仙樂齊鳴。九龍灌俗。佛祖指天地、天地獨尊。

無錫民俗祈福禪修靜心之旅

瞭解了佛祖的誕生,腳隨心走,前往參拜世界第一露天鋼佛“靈山大佛”,點支清香,摸佛手,抱佛腳,祈求心想事成。繼而來到祥符寺。祥符寺創建年代不詳,舊傳唐僧玄類自天竺(印度)歸來,遊歷東南。右將軍杭揮陪同他至馬跡山,所見恍若西天靈(鷲)山勝境,讚歎此處堪稱東土小靈山,由此寺隨山名小靈山寺,並流傳有釋窺基遵師囑開法小靈山的故事。大雄寶殿掩映於青松翠竹之中,左側鐘樓內懸掛著一口“祥符禪鍾”,鐘聲一響,可綿延三分鐘,久久迴響於雲林煙水之間。昔日寺僧在此靜坐參學、觀風聽雨、運水擔柴、植樹造林的生活情景,至今依稀可見。

路過祥符寺,來到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開幕式所在地“梵宮”,這裡一派淨琉璃世界,一幅幅浮雕、壁畫都在默默講述著佛的經典。也可觀看真人演出“吉祥頌”,再一次將佛祖成佛的過程,靜心,悟佛等過程真實地展現出來。走出梵宮,步入“五印壇城”,這裡是藏傳佛教的天地。在靈山梵宮還可以享用全素的自助餐。

惠山寺

始建於南北朝時期的惠山寺是無錫著名的古建築,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晨鐘暮鼓,香火繚繞,伴隨著莊嚴的聲聲佛號,這裡迎來了一批又一批虔誠的香客。

惠山寺的前身是南朝劉宋司徒右長史湛挺創立的“歷山草堂”,後幾經易名,後來乾隆六次到惠山,在秦園和竹爐山房寫了不少詩詞,還特地為“惠山寺”題額。

無錫民俗祈福禪修靜心之旅

由於惠山寺座落在名勝之地,聲譽早已隨著天下第二泉的美名而滿天下。它早在唐宋之時就香火不絕。寺院範圍包括整個愚公谷和寄暢園,僧舍就有一千零四十八間之多。古往今來,多少騷人墨客以至帝王將相,在經過京杭大運河時都要在惠山寺逗留。如今,惠山寺還保留著古華山門、唐宋石經幢、金剛殿、香花橋和日月池、金蓮橋和金蓮池、御碑亭、聽松石床、古銀杏樹、大同殿、竹爐山房和雲起樓等古蹟和建築物。

開原寺

無錫梅園滸山腳下的開原寺相傳始建於唐朝,按我國漢族地區的常規建造。開原寺與國際友人十分結緣,寺中可見泰國友人贈送的銅彌勒佛、日本資助建的鐘樓及銅鐘、英國信眾募贈的緬甸玉質臥佛、美國壽冶和尚手書的《華嚴經三品》兩部,以及榮智健先生贈送的清乾隆版《大藏經》一部,展示了開原寺的獨特風貌。

無錫民俗祈福禪修靜心之旅

去年起,開原寺開辦了首個禪修班,主要課程包括參禪打坐、書法抄經、佛門儀規、禪茶茶藝、經典選讀等。

廣福寺

廣福寺位於太湖磁頭渚風景區內,是無錫最早對外開放的寺廟。其建築格局為傳統模式,鐘鼓樓、天王殿、大雄殿等,配以陶朱閣、體緣堂、華雨軒、華嚴精舍、退廬等輔助建築。雖只二十餘間,但佈局得體,錯落有致,可以放眼太湖,獨佔湖山佳處。

無錫民俗祈福禪修靜心之旅

廣福寺的東面為竹林掩映的“小南海”,僧普善募建,是觀音大士的道場。其內的素面素饋名聞遐邇。

悟空寺

悟空寺原名“招隱院”,始建於梁,南唐建鐘樓,北宋初擴建,規模甚宏。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宋太宗趙靈賜額,改名悟空寺。自此,悟空寺香火極盛,相傳有廟舍5048間之多。北宋著名書法家蔡襄寓居悟空寺多年,曾在悟空寺登臺講經,一時成為江南名剎。

寺中的華藏塔與江陰城內的興國塔,因形制雷同,譽為澄江雙塔。元末明初,除華藏塔外均毀於戰火。1923年,歷經918的華藏塔倒塌,悟空寺成了一片廢墟。

無錫民俗祈福禪修靜心之旅

2003年,在對華藏塔遺址進行搶救性挖掘時,在塔基地宮出土了裝有痤藏舍利銀瓶的石函。石函上銘文寫著,景德三年(1006年),悟空寺僧人應雲和信徒沈惟素,為供奉唐代泗州大聖僧伽的真身舍利,募緣四方,建成“泗州大聖塔”,由收得舍利的常州太平興國寺善聰,親自貯存舍利於銀瓶中。僧伽舍利的出土,揭開了寶塔不稱泗州大聖塔而稱華藏塔的秘密。

為繼承和發揚中國佛教傳統文化,順應民意,受江陰四眾弟子重託,擬定重建悟空古寺。重建的悟空寺現佔地209畝,仿宋風格,建有山門殿、兜率內院、東西配殿、鐘鼓樓、圓通寶殿、心經閣、國師樓、僧伽殿、觀音塔、方丈樓、首座案、僧家、觀音文化展覽館、素齋館等,整體工程已基本完工。

宜興大覺寺

宜興西渚鎮的大覺寺是禪宗臨濟宗道場。南宋時由志寧禪師創建,至今約有700多年曆史;1938年,悟徹今覺(即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在此出家,後跨海赴臺,創立佛光山,後重返宜興,復興祖庭,重修大覺寺。

大覺寺因星雲法師而聲名遠播,近年來,不少佛家信徒在此齊聚,聆聽星雲法師悟禪;社會各界人士於此禪修身心,祈福許願。去年秋季,大覺寺內舉辦的青年生命禪學營吸引了國內外205名學生報名參加,“供燈祈福”、“過堂用齋”、“輕鬆讀經趣”等禪修體驗讓學員們深刻感受到了佛門的清淨。

無錫民俗祈福禪修靜心之旅

逛古鎮

盪口古鎮

到了盪口古鎮,被那兒的習俗一下子吸引住了,他們講究寓意,特有生活情趣。

每當過年,大掃除、撐灰塵等準備工作早就開始。“灰”與“嗨”諧音,撣灰除塵,既是乾乾淨淨過年,又寄望除掉舊年的晦氣,迎來新年好兆頭。

盪口人蒸年糕也很講究,上蒸籠蒸,“蒸”取其蒸蒸日上之意,“糕”與“高”諧音,寓生活節節高。年糕多為金銀之色,形成四方形、長條形、元寶形等,象徵金銀磚、金銀條和金銀元寶,期盼新年吉祥如意,財源廣進。

無錫民俗祈福禪修靜心之旅

除夕閤家團聚吃年夜飯更有講究,飯裡放黃豆蓉薺。黃豆粒粒如金,象徵大富大貴;李薺色紅形圓,且“薺”與“齊”諧音,象徵齊整團圓、紅紅火火,還寓意財運

亨通。菜餚中必有魚,“魚”與“餘”諧音,寓“年年有餘”之意。守歲要等到子時過後,迎來歲首放開門爆竹、寓意新年大吉大利。

年初一,連切菜刀都不能用,以此寄求全年平安祥和。

盪口古鎮的風俗內涵豐富,深深地打動了我們。遊

了盪口,更增添了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憧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