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四)

张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又号通一子,明代浙江绍兴人,生于1563年,卒于1640年。其祖籍四川省缩竹县,从50多岁开始全力研究岐黄之术。由于张师是个全科人才,不但有丰富的知识,同时还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不仅在中医基本理论方面很有研究,而且在临床治疗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著有《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景岳全书》、《质疑录》等。张师非常重视阴阳学说,认为阴与阳本是同一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类经・阴阳类》:“阴阳者,一分为二。”二者相互依存,对立统一,互为根本,两者不可分,互为存在的条件。另外也强调人体中精与气相合为一体,两者既为阴阳关系,同时又相互转化,精可化为气,精又食气,二者又是相互为根的关系。将阴阳学说运用于人体,形成了人体中精气一体的观点。

中医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四)

由于精与气有了这样的关系,临床上既要调精,也要调气,通过精气的平衡以达到阴阳的平衡。对于阴阳精气亏虚的病症,张氏提出了“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气。善治气者,能使气中生精。”总之,张师重视人体阴阳精气互根的关系,重视阴阳相济,阴阳互根的根本是阴阳之中有阴阳,这就是张师阴阳理论的基础。在中医治疗学上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张师提出的另一个观点是“阳非有余”论。他通过分析自然界中的不同现象,主要是从物质的形与气,天之气的寒与热,以及五行的水与火等方面,对应人体阐明阳之气在人体的重要性,主张不要任意消耗人体的阳气。从形与气来看,阳气是人体功能的表现,形体是人体属阴的部分,一个生命的存在主要依靠阳气的存在,如果阳气耗尽了,生命也就终止了。也说明了阳气在人体的重要性,在中医治疗过程中时时注意阳气的保养和维护。从人体寒热来看,张师强调阳热对人体的重要性,而主张阴寒对人体的功能活动是有害的,这也为后世温阳学派所引用。

中医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四)

以人体水火来看,张师同样强调火的重要,水的存在是因为要藏阳,如果过分地补阴会伤到阳气的生发,因此在临床上非常注意火的保护。而水的功能也是因为水中有阳,如果没有阳气的存在,水是没有功能的,水的滋阴营养功能是因为阳气藏于其中。张师的观点也为后世医家温阳学派找到了根据。所谓“阳非有余”是针对朱丹溪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来设定的,仔细分析两者其实并不矛盾,并不是阴阳之争。之所以有不同观点,就是由于所讨论的对象都存在着阴阳之中有阴阳。

中医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四)

中医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