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名家画笔下的"岁寒三友"画

隆冬,世界一片清寒,万物尽藏,然梅红似朱砂而不谢,松挺拔树盖而亭亭,竹伫立风中而婆娑,与雪同往,与风同行,岁寒三友也。


历代名家画笔下的


岁寒三友,指松、竹、梅三种植物。

岁寒三友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迎寒开花,因此有“岁寒三友”之称。

松丑而文,竹瘦而寿,梅寒而秀。

因这三种植物在寒冬时节仍可保持顽强的生命力而得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尚人格的象征,也借以比喻忠贞的友谊。传到日本后又加上长寿的意义。

松竹梅合成的岁寒三友图案是中国古代器物、衣物和建筑上常用的装饰题材。

同时岁寒三友还是中国画的常见题材,化作常以“三友图”命名。

在中国画中,松、竹、梅常以“三友图”形式出现,取其傲凌风雪、不畏寒霜之性,表现人格品质和气节。

松树早在唐代吴道子时就常被画在壁障上,后世多在山水画中运用,也有单独画松成幅的。

竹是文同笔下的“常客”。

梅的画法在杨无咎时创出后,后世画梅能手也是层出不穷。

到宋代赵孟坚时把松、竹、梅放在一起。创“岁寒三友”之格。

宋 代


历代名家画笔下的


宋 赵孟坚 岁寒三友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历代名家画笔下的


宋 赵孟坚 岁寒三友图 上海博物馆


历代名家画笔下的


南宋 马远 岁寒三友图

明 代


历代名家画笔下的


仇英 三友论画轴 祝枝山书 197.5 × 98.4 cm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本幅画名由潮河边人依据图绘松、竹、梅园居内三儒士观画场景所取。题识由祝枝山根据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宝绘堂记》所书。据载,《宝绘堂记》写于徐州,这篇文章充分表现了苏轼对待人生超旷达观的襟怀。文章说明人应该忘掉利害得失,用“寓意于物”的眼光去看待万物。联系苏轼的平生遭际,可以看出文章要表达的主旨就是要以豁达的心胸去对待贬谪的不幸遭遇,表现了一种豁达放旷的心境,而这种心境在苏轼身上升华为一种审美的人生境界。



历代名家画笔下的


明 边文进 三友百禽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历代名家画笔下的


明 唐寅 岁寒三友图

历代名家画笔下的


明 萧云从 岁寒三友图 嘉德2015秋拍 成交价161万元


历代名家画笔下的


金俊明 文南 金传 岁寒三友图 南京博物院藏

清 代


历代名家画笔下的


清 弘历 岁寒三友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历代名家画笔下的


寿鹿图 清 沈铨(1682-1760)

历代名家画笔下的


清 八大山人 岁寒三友图


历代名家画笔下的


清 溥儒 岁寒三友图



历代名家画笔下的


晚清民国 吴昌硕《岁寒三友图》

历代名家画笔下的


晚清民国 吴昌硕《岁寒三友图》1915年作


历代名家画笔下的


晚清民国 吴昌硕《岁寒三友图》



历代名家画笔下的


晚清民国 吴昌硕《岁寒三友图》





历代名家画笔下的


晚清民国 吴昌硕《岁寒三友图》



历代名家画笔下的


晚清民国 吴昌硕《岁寒三友图》

历代名家画笔下的


晚清民国 吴昌硕《岁寒三友图》



历代名家画笔下的



晚清民国 吴昌硕《岁寒三友图》





历代名家画笔下的


晚清民国 吴昌硕《岁寒三友图》1844年作

近 现 代


历代名家画笔下的


陈师曾(1876~1923)王 云(1887~1934)梅兰芳(1894~1961) 岁寒三友图

历代名家画笔下的


冯超然(1882~1954) 岁寒三友图

历代名家画笔下的


溥伒(1893~1966)岁寒三友图 拍品

历代名家画笔下的


陶冷月(1895~1985) 岁寒三友

历代名家画笔下的


吴 紉(1878~1949) 岁寒三友图

历代名家画笔下的


吴 征(1878~1949)许 昭(1887~?) 郑午昌(1894~1952) 岁寒三友图

历代名家画笔下的


吴湖帆(1894~1968)汤 涤(1878~1948) 岁寒三友·书法


历代名家画笔下的


谢稚柳(1910~1997)徐子鹤(1916~1999) 岁寒三友图

历代名家画笔下的


杨 晋(1644~1728) 岁寒三友图

历代名家画笔下的


赵云壑(1874~1955) 章梫(1860~1949) 喻长霖(1857~1940) 岁寒三友

历代名家画笔下的


赵云壑 岁寒三友图



历代名家画笔下的


徐世昌 岁寒三友


历代名家画笔下的


三友图 王震(1867-1938)

历代名家画笔下的


张大千 岁寒三友

人生在世,若遇逆境,莫轻言弃,看看岁寒三友。

学松的淡泊清高、崇高坚毅,学竹的清幽淡雅、秀丽挺拔,学梅的高洁孤傲,超逸淡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