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中的“二帝”“顓頊帝”“帝嚳”隱含的字義

在“三皇五帝”中有兩位不被熟悉的二帝,即顓頊帝和帝嚳。顓頊、帝嚳是上古時期“三皇五帝”中的第二位和第三位帝王,前承炎黃,後啟堯舜,奠定華夏基根,是華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

顓(專zhuān)是由端的省形“耑”和頁會意而成的字。“耑”表示人直立,不歪斜;頁是人頭的歸類符號。顓的字形會意為頭腦端正的人。引申為體面和守法的人,忠厚善良的人。社會精英人士,擁有知識和社會地位的人士。借“專”聲表示具有專長的首領。

頊(旭xū)是由玉的省形“王”和頁會意而成的字。玉“”表示玉石;頁表示人頭。頊的字形會意為人頭飾的玉石。借“旭”聲表示玉石的顏色類似早晨的太陽的顏色,即紅色的玉石,也就是瑪瑙石。

顓頊二字的合意應該是具有製造和使用先進石器等專長的首領。與傳說顓頊用瑪瑙石做瑪瑙鏃,讓共工大敗,保全了自己的家邦和子民,顓頊因此對瑪瑙極有感情,所以才會居帝位時頭戴瑪瑙飾品,以至後人大都不稱他“高陽大帝”,而按外表形象親切地稱為“顓頊”——意即“圓頭胖臉、頭戴瑪瑙的英年領袖”。這些畢竟是傳說,確切地說應該是人類開始大量使用石器的時代。從顓頊打敗“共工”的傳說來看,“共工”二字,共表示雙手並舉之意,工是一種石斧,“共工”也就是雙手使用的落後石器。後人就用戰爭來描述先進的石器工具和 落後的石器工具的優劣。

顓頊(zhuān xū)(公元前2342-公元前2245年)中國上古部落聯盟首領,“五帝”之一,姬姓,號高陽氏,黃帝之孫,昌意之子 。顓頊生子虞幕是虞舜的五世祖。後來的夏國、楚國都是他的子孫。

顓頊生於若水之野(蜀地) ,實處空桑。 因佐少昊有功,被封於高陽(今河南開封杞縣高陽鎮) 。少昊死後,共工氏與顓頊爭奪帝位 ,顓頊打敗共工,繼少昊主政 ,號“高陽氏”。顓頊成為天下共主後,始都窮桑,又遷都於商丘(今河南商丘) ,後居於帝丘(今河南濮陽)。 據說他在位七十八年,活到九十八歲逝世 ,葬於東郡濮陽頓丘城門外廣陽裡中。

顓頊去世後,由黃帝曾孫、玄囂(少昊)之孫高辛(帝嚳)繼位。顓頊成為黃帝系下與帝嚳並列兩系中的一系,成為中華民族人文共祖之一。在流傳下來神話傳說中,顓頊是主管北方的天帝。《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顓頊“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

嚳(酷kù)是由學的省形“”和告會意而成的字。學“”表示聰明好學;告表示告誡、告訴。嚳的字形會意為把自己學到的知識告訴眾人,開啟民智,推行人倫道德,讓草民效法。嚳借“酷”聲表示用極端的手段強制實行道德規範。

帝嚳(kù)(前2275----前2176年),高辛氏,名俊(一作夋,夔),出生於高辛 (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高辛鎮),據說是黃帝的曾孫,中華上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五帝之一,是《山海經》裡天帝帝俊的原型。

姬俊的祖父玄囂(少昊)是黃帝元妃嫘祖的長子,父親名叫蟜極。姬俊5歲時受封為辛侯,15歲輔佐叔父顓頊,顓頊死後,時年30歲的姬俊繼承帝位,成為天下共主,以亳為都城, 以木德為帝,號高辛氏,深受百姓愛戴。死後葬於故地辛,建有帝嚳陵。

傳說帝嚳因為母親踏巨人足跡而生。帝嚳少小聰明好學,德行高尚,聰明能幹,十二三歲便有盛名,十五歲時,被堂叔父帝顓頊選為助手 ,因有功被封於辛。

顓頊死後,侄子高辛即位,是為帝嚳,時年三十歲。 因他出生並興起於高辛 ,故史稱高辛氏。 帝嚳即位(部落首領)後,以木德為帝,以亳為都城。帝嚳明察秋毫,順從民意,為老百姓著想,仁威兼施,提升自我,使天下人民信服。可見帝嚳也是一位恩惠雨露,兆民誠服的帝王。後訂立節氣,改善人民生活質量,深受百姓愛戴。

司馬遷《史記》:“高辛生而神靈,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脩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財而節用之,撫教萬民而利誨之,歷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鬱郁,其德嶷嶷。其動也時,其服也士。帝嚳溉執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

三皇五帝中的“二帝”“顓頊帝”“帝嚳”隱含的字義

三皇五帝中的“二帝”“顓頊帝”“帝嚳”隱含的字義

三皇五帝中的“二帝”“顓頊帝”“帝嚳”隱含的字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