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特大工程是否“劳民伤财”,关键在决策时是否权衡过利弊

坊间五千年:来自四邻八坊、涵盖上下五千年的奇谈史趣,文化及旅游话题

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现实中我国得益于前人庇荫的事情太多了。

尤其是古代那些“劳民伤财”的特大工程,放到今天我们都不一定能办得妥当,但千百年来,国人们在“享受”着它们庇荫的同时,还不忘对它们进行着各色的指指点点。

所谓“劳民伤财”,许多时候只是“历史诋毁”的一种手段

古时特大工程是否“劳民伤财”,关键在决策时是否权衡过利弊

千秋功罪,其实是针对”历史诋毁“的中立说辞

“指指点点”是因为所有这些大工程都存有利弊,不过就算是“弊大于利”,那也是古时决策者们自己下的决定、甚至不惜亲身背锅,与后人又有何关?

何况,在人们对当时的决策过程还“不明就里”时,就鲁莽给那些工程套上“劳民伤财”的帽子,这也是对历史的缺乏尊重,不能得了便宜还卖乖。

今天这些特大工程的利与弊都是站在今人角度上而言的,不过依据史实评判,如果工程中的“利与弊”能满足了决策者当时的需求,它就不一定算得上是“劳民伤财”工程了。不管这些工程是否惠及千秋当代,“权衡利弊”才是它们在“劳民伤财”与“利国利民”之间最关键的决策环节,利大于弊的话,确实就轮不到后人去说三道四。

以秦长城为例,今天的我们提起它都是满满的自豪感,可知就在不久的数十年前,“长城”还是用来批判秦始皇残暴的佐证之一呢!

“历史诋毁”作为一种政治手段,在历朝历代都会频繁出现,不能因为刘邦说“嬴政苛政”、李世民说“杨广劳民伤财”……我们就照书全搬了。

惠及世人数千年的都江堰,也曾被指责过“劳民伤财”

古时特大工程是否“劳民伤财”,关键在决策时是否权衡过利弊

众所周知,四川省的都江堰是迄今为止“历史最久远”、但依然发挥着其巨大作用的古代伟大工程之一,人们对它的“微词”算是最少的。不过在修建都江堰之前,又有多少人去细究过当时的历史背景?

秦昭襄王(赢稷)时代(前306-251年),秦国正处于振兴初期,形象点说,那就是秦国在创业过程中开始颇有起色的阶段,但还远远达不到“富强”。那时候,秦昭襄王的每一决策无不事关国本,必须步步为营、一招都错不得。

公元前316年时,秦惠文王(嬴驷)吸纳司马错的意见,令张仪与司马错一起攻占了巴蜀。巴蜀之地富饶是不假,但巴蜀自古就有“泽国、赤盘”之称,接管巴蜀后的初期,秦惠文王长期为蜀地各种灾涝赈灾所烦忧,蜀地多出的那点粮食增产,早就被自然灾害抵消殆尽了。

秦昭襄王在位期间,巴蜀更多时候是作为扼守楚国西部的“战略要地”而存在,至于粮食上的增补,每次都要闹得当地民怨沸腾才能“抠出”那么一点点用作军需。秦昭襄王晚期(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建言:“凿离堆,避沫水之害,可保蜀中沃野千里”,马上就引起了赢稷的仔细考量。

开建都江堰时秦国已四面受压、内有疫灾,国力不比以往

古时特大工程是否“劳民伤财”,关键在决策时是否权衡过利弊

作为都江堰的幕后决策者,秦昭襄王功不可没

由于巴蜀之地长期为水涝所累,秦国一直疲于应对,这次要开展“凿离堆”这样的特大工程,满朝文武几无赞成的,指责这就是李冰的“到任三把火,纯属劳民伤财”。

晚年时的秦昭襄王已是乾纲独断,他经过细致的利弊衡量后,认为只有采纳李冰的意见,巴蜀之地“方能真正为秦所用”,于是都江堰水利工程才得以在他的“霸道与专制”下顺利开展。

自然,秦昭襄王也因此遭了不少“昏聩”的骂名,毕竟六七十岁的帝王,昏聩者不在少数。秦昭襄王晚期时,秦国一直遭到各诸侯国的联合打压、国力早已凋零,如此非常时期里他能做出这样的决策,实属不易了!

李冰深知这一背景,因此在开建都江堰的时候,其父子二人一直就身先士卒、任劳任怨,以良好的官声政绩赢得了蜀中百姓的广泛支持。在都江堰的整个修建过程中,不但没有发生过百姓“抗役”的现象,而且越来越多百姓还主动加入到修建队伍当中,这确实是古代特大工程里难得的佳话!

郑国渠工程本是“疲秦之计”,秦王嬴政衡量过利弊后毅然选择开凿

古时特大工程是否“劳民伤财”,关键在决策时是否权衡过利弊

关中的沃野千里,离不开郑国渠的建设

历史上的秦王嬴政一直都以其曾祖父昭襄王为效仿榜样,昭襄王时期开建的都江堰,在嬴政时期已为秦国带来了巨大的效益,秦灭六国的经济基础,巴蜀之地至少贡献了1/3有多。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韩国由于惧怕秦的攻占,派“间谍”郑国入秦献策修渠,希望借此大量耗费秦国的人力物力,实现“疲秦”的目标。尝过都江堰的甜头后,嬴政自然对这样的水利工程甚感兴趣,他还通过研究地形图发现:这“郑国渠”是可以一边修建、一边马上就能惠及周边的,绝对划得来!

后来嬴政发现了这原是韩国的“阴谋”后,他不但没有杀掉郑国,反将这位杰出的水工“收为己用”,让他继续将工程进行下去。《汉书·沟洫志》如此述说郑国之言:“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

具有非凡卓见远识的嬴政哪会看不到其中利弊?在他的坚持下,秦国耗费了十年之功及不计其数的人力物力,终让关中地区在继蜀中之后也成为了沃野千里的富饶之地。有了这两大粮仓为后盾,秦灭六国的实力全面具备了!

借惠民灌溉之名行军需运输之便,灵渠的开凿实为一举两得的举措

古时特大工程是否“劳民伤财”,关键在决策时是否权衡过利弊

今日的灵渠依旧保留灌溉用途,运输之用早已不再

秦灭六国后的下一步就是统一天下。在经由楚国进军岭南的过程中,由于湘桂之地崇山峻岭密布,给秦军的军需运输带来了极大困难;加上南方“百越之民”的奋力抵抗,秦军的南进计划曾“三年不得前进一步”。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二十八年),史禄受命掌管军需供应,他在与秦始皇商讨过后采取了以下决策:先作惠民开渠、再以渠为军需运输通道。到过湘桂之地的人们都会发现,那里的农田都是零散地分布山间,由于缺乏系统化的灌溉主道,农田之间彼此相对独立,难以实现大规模的农业耕作。

经过与百越居民的沟通后,当地百姓普遍都欢迎这样的举措——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为啥还要反抗?位于广西兴安的这道古老运河因此得以顺利开凿,经过五年的艰苦劳作,湘江与漓江终于连接到一起,长江与珠江水系从此不再“泾渭分明”了。

有了灵渠这运输通道,秦始皇很快就将岭南纳入了秦的版图,这就是“权衡过利弊”的效益:一项工程换来了桂林、象郡、南海三个大郡,极大地扩展了秦朝的南方版图(从前的岭南三郡包含今天越南和缅甸的大部,与当代的地理概念有别)。

灵渠之前更早的古运河“邗沟”,今日真的就只剩一条沟了

古时特大工程是否“劳民伤财”,关键在决策时是否权衡过利弊

其实,这真的已是这邗沟“最好看”的照片

与秦国“深思熟虑”的大工程不同,春秋时的吴王夫差为了方便自己北上伐齐,也大耗人力修建了我国有记录的最早运河,即“吴邗沟”。表面看来,“邗沟”连通了长江与淮河水系,似乎跟连通长江珠江水系的灵渠一样具有伟大意义,其实并不然。

由于江淮流域自古都是水网密布,即便没有“邗沟”,百姓日常的河网劳作也是不会有啥大影响的;“邗沟”的存在意义,更多只是作为军事运输之用,方便吴王夫差自己“不愿兜远路”而已。

由于“伐齐”不得民心,加上其作为军事用途与百姓生活脱节较大,这条“邗沟”很快就被其后规划更完善的“大运河”取代了,而它本身,就在历史长河里沦为今天的一条长满枯草的“干沟”。

“大运河”连起了华东与华北水系,奈何用力过度,终致隋炀帝满盘皆输

古时特大工程是否“劳民伤财”,关键在决策时是否权衡过利弊

唐代之后,人们知道“邗沟”大多是因为“大运河”的存在,因为吴王夫差就是大运河名义上的“第一锹”开挖者。隋炀帝时期的大运河,事实上已基于“吴邗沟”做出了更妥善的改道调整,它延续的只是“吴邗沟”贯通长江与淮水的共同理念而已,而最早的“吴邗沟”大部分河段,则由于邗沟河床高于淮河,逐渐在历史长河中被一一废弃了。

除了“吴邗沟”,“大运河”同样在之前各地方运河的基础上做出了深度优化,既充分利用了古人留下的“庇荫”,又针对当时的水上运输格局做了大量创新。整个大运河其实由“通济渠、邗沟、永济渠、江南运河”四个部分组成的,创举性地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水系都串联到了一起。

大运河的工程意义无疑极其巨大,对于隋炀帝的这项决策,后人本应是感激多于贬斥。无奈在隋唐的历史风云中,大运河还是被后来的执政者扣上了“劳民伤财”的大帽子。从今日看来,隋炀帝杨广或许不致于因修大运河而亡国,但他肯定是输在了缺乏审时度势的过激决策上,没有顾及烽烟四起的社会现状、显得“用力过度”!而碰巧的是,吴王夫差与隋炀帝杨广都是“末代皇帝”,也就难怪他们如此“不好运”地被扣上大帽子了。

更多的特大工程在修建中风平浪静,倒是在它们被毁时,人们往往给予了过度的解读

古时特大工程是否“劳民伤财”,关键在决策时是否权衡过利弊

今日复原大明宫时,说“劳民伤财”人的估计比古时更多

除长城、都江堰、郑国渠、灵渠、大运河之外,其实我国古代其他的庞大工程(皇家宫殿、陵墓、佛寺等)同样存在过利弊衡量的过程。比如在佛教盛行的时期修建大型佛像、在王朝鼎盛时期修建宫殿皇陵,就没有引发过巨大的社会矛盾。

许多时候,那些工程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了,但当后人回顾、去惊叹其伟大的时候,才会引致各种众说纷纭的猜测,而其中就会出现一些无中生有的“历史诋毁”。比如未央宫、大明宫、太极宫、洛阳宫等,若非考古遗址的出现,人们甚至无法肯定它们真的存在过,毕竟修建它们的时候,并无闹出过啥“劳民伤财”的大事情。

正如秦昭襄王“勾着指头”算计过才修都江堰一样,大型工程所需的巨大消耗,决定了任何一位决策者都不会随意就拍板的。即便是历史作用“没那么巨大”的吴国邗沟,同样也实现了吴王夫差的战略运输之用,而不会仅仅是“劳民伤财”之举。这期间的平衡尺度,我想多数决策者都会自有把握的。

至于前文所述,说秦始皇因修长城而亡国、说隋炀帝因修大运河而亡国,那是因为说这话的是刘邦和李世民。今日我们看待同样的历史事件,自然不能仅站在他们的角度来看了!

“坊间五千年”将坚持内容100%原创(部分图片来源网络,若存疑义联系即删),持续为大家输出选题丰富的原创文章。本号文字均亲自码出,观点为个人见解,绝无任何映射行为,欢迎订阅转发及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