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多年以后,仍是这般阳光少年

2月3日,一位叫@小小草的网友发帖讲述了一件事:

愿你多年以后,仍是这般阳光少年

2月2日中午,在杭州城站,一个小男孩问我“叔叔,你手机能借我用下吗?”犹豫了一下后,我还是把手机借给了那个男孩。

打完电话,男孩把手机还给我并说了谢谢,然后走了。

大约过了20分钟,男孩手里拎着一个方便袋跑到我面前径直递给我,“叔叔,给!这是我给你买的,找几圈才找到你。”

我问为什么送给我啊?男孩回答:“刚才我不是借你电话用了嘛。”

霎那间觉得眼前这娃好纯朴。“打个电话没什么呀,没必要买这个啊!”我对他说。

“这不中午了嘛,我就是给你买的。”

愿你多年以后,仍是这般阳光少年

最终,我没有要他的汉堡和粥,看得出他感觉过意不去。我告诉他,让他把东西留着自己火车上吃。

无奈,他只能把汉堡和粥塞进自己背包里。塞好以后,他递给我两支口香糖,“叔叔,那你吃口香糖吧!”我说这个行,拿了一片口香糖。

经过询问得知,这个小男孩姓李,12岁,上六年级,这次是放假从河南老家去诸暨跟父母一起过年。我说你父母心真够大的,竟然让你一个人坐火车大老远赶过去。

男孩说“没办法,爸妈工作忙得很。”

之后,有记者采访了男孩的父亲李先生。李先生说,孩子知道怎么坐车,在南阳那边,爷爷奶奶帮他把车票买好,送他到候车室,告诉他要坐什么班次,跟着人流下车,到售票厅买票,再问叔叔阿姨借一下电话,一般他们都会借的,给叔叔买吃的,那是应该的。

“儿子小时候,我很少带,一年回去一两次,回家两三天,见一面,带他买点吃的和穿的,又出来打工了,最近两年,跟儿子的相处时间才渐渐多起来。”李先生说,听班主任讲,他在学校团结同学,很懂事。“他成绩还不错,前十名吧。”

“我和他妈妈2015年离婚了,他来陪我过年,还有朋友同事一起。”李先生说。

愿你多年以后,仍是这般阳光少年

我之所以用了这么大篇幅讲述这个男孩的故事,是因为我被@小小草朴实的讲述所打动,更被这个12岁的男孩深深感动。

这是春运大军中一个微不足道却充满温馨的插曲,也是发生在留守儿童身上令人感到心暖又心酸的故事。

我们注意到,这个12岁的孩子有着和他年龄不相称的成熟:常年没有父母的陪伴,父母离异,家园残破,亲情残缺,却独自一人踏上从老家到异乡的旅途,所以,他是勇敢的。旅途有多长,他的勇敢就有多长。

所有在别人眼里的不幸和酸楚,在他看来,不过是一时的生活艰难,他并没有因此性格阴郁,也没有怨天尤人,而是以优异的成绩出现在学校里,以良好的修养和礼貌行走在一个人的旅途。所以他是自强和独立的。

彬彬有礼地问陌生人借用手机,使用后回报以数倍话费的食品,这简直是涌泉相报。所以,他是懂得感恩的。

所以,他是阳光的。他的阳光源于他内心的强大。内心强大的人,一定会用微笑面对坎坷,迎来属于自己的岁月静好。

同一天,也是2月2日,在四川大凉山深处,雪下得正紧,9岁半的孩子吉觉吉竹背着1岁半的弟弟,沿着陡峭崎岖的山路,在零下11度的气温中冒雪前行,他们要去的,是他们新家。父亲在外打工,他得和母亲共同撑起这个家。200米落差的山路,他们和母亲走了50多分钟。

愿你多年以后,仍是这般阳光少年

1月9日,在云南鲁甸镇,一大早,8岁的孩子王福满头顶风霜,行走了4.5公里,出现在教室里,他的头发和眉毛挂满了冰霜,面对同学的哄笑,他露出的是憨厚的笑容。他被称为“冰花男孩”,和河南信阳这个12岁的男孩一样,“冰花男孩”也是个留守儿童,他的母亲离家出走,父亲在外打工,他跟着奶奶和姐姐居住在老家。

愿你多年以后,仍是这般阳光少年

许多年后,我们会记住这个叫做留守儿童的群体,更不会忘记他们给予这个世界的微笑。在那些微笑里,我们看不出所谓的苦难,也看不到麻木,更没有桀骜不驯,有的只是坚强和平淡。

我们没有必要放大他们的境遇,深处那样的环境,这已经是他们能做到的最好,这些在外人眼里的所谓苦难,会成为他们人生中宝贵的财富,并伴随他们在无尽的天空翱翔。

但是,我们还必须记住,在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和汗水支撑起一个家庭的希望和坚强,但他们的子女却留在了农村老家,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像是被放养在乡村的鸭子,顽强地成长,只有到了春节,他们才像候鸟一样飞到父母身边,或者看着父母像候鸟一样飞回家乡,迎来短暂的团聚,那一刻,家才像家,他们才像被父母关爱的孩子。

这样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叫留守儿童。

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6000万人,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

他们共同的特征是父母离乡打工,他们守在故乡,缺少荫庇、呵护和管教,被关爱远离,甚至隔离。20多年来,进城的农民工们贡献了城市的飞速现代化,而他们被迫留在乡土的孩子们,却成了这一宏伟进程的被忽视者。

愿你多年以后,仍是这般阳光少年

据西部某劳务输出大省在一县域内的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

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让他们跟着父母一起进城,是针对留守儿童的有效解决办法。然而,诸多现实体制难题摆在面前。城乡分割的义务教育体制、二元户籍制度,导致农村入城儿童难以入学,或者入学费用太高,一系列现实壁垒,又让孩子成了进城务工的父母们最大的难题。

大多数农民工最终都无法在城市扎根,到老,等他们彻底失去劳动力,失去对城市能做的贡献,失去对家庭的滋养,他们必然苍老地回到故乡,像一只羸弱的山羊。

所以,他们宁愿、也不得不把孩子们留在乡土。

而没有父母陪伴的童年,很多孩子无力抵御来自外界的凶险,溺水、交通事故、被性侵。据统计,中国每年有近5万名儿童死于意外伤害,其中大部分是留守儿童;2014年一份调查数据显示,49.2%的留守儿童在过去一年中遭遇过不同程度的意外伤害。溺水和交通事故成为留守儿童非正常死亡的两大隐患。

愿你多年以后,仍是这般阳光少年

一定有人还记得贵州那个被烧得变形的垃圾桶:2012年,毕节市的一个冬夜,5个躲在垃圾箱里的男孩烧炭取暖,结果一氧化碳中毒而亡。

2015年6月9日深夜,贵州毕节,14岁少年张启刚带着三个妹妹,在门窗紧闭的楼房中服下农药,抢救无效死亡。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留守儿童。

更重要的是,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有专家提出“留守儿童综合征”的概念。“综合征”表现为:“学习成绩下降、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现象时有发生”、“性格孤僻、脆弱”、“道德真空”等等。

愿你多年以后,仍是这般阳光少年

2015年6月10日,湖南衡阳界牌镇一对姐妹被人毒死,凶手是同村12岁的留守儿童陈某某。3年前,还是界牌镇,一名13岁的留守男孩杀死了照看他的姑妈、表弟表妹。

2012年,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邵文虹在接受采访时指出,留守儿童犯罪率约占未成年人犯罪的70%,而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不愿意承认,却不得不看到:很多留守的孩子,不仅遭遇危险,也在制造危险。

关爱甚至拯救留守儿童,将是中国今后长期面临的一个问题。

“冰花男孩”的被报道后,他所在的学校收到了很多捐助。但是,“冰花男孩”和他的小伙伴们得到了阳光的照耀,其他数千万留守儿童呢?在物质上的资助之后,这些留守儿童的现状是否得到了改善,尤其是亲情的缺失是否能够弥补?

对于这些不得不与父母割裂的孩子来说,他们需要的不是善良人被感动后一时的捐助,也不仅是心理的抚慰和疏导,他们要的,除了质量尽可能提高的教学条件外,更是家人的陪伴与呵护,是一家人用团聚的温暖驱走清贫的孤单。

愿你多年以后,仍是这般阳光少年

家再贫穷,团圆就是挡风的篱笆。

而要改变这些,注定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前提是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让农民工不再需要千里奔波,不再带着怯怯的眼神行走在陌生的城市,而是在家门口就可以找到收入还不错的工作,既用自己的劳作撑起家的屋顶,又能弥补孩子亲情的缺失。

在寒冷彻骨的冬日,我们欣喜地看到这个12岁男孩的健康和阳光,看到“冰花男孩”脸上朴拙的笑容,这是一份未被污染和感染的,弥足珍贵的赤子之心,唯愿在多年以后,不管经历什么样的风雨冰霜,他们仍是这般阳光少年。

(图片均来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