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不是游戏,生命拒绝恐惧:现代主义文学战争反思的启示

理论上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但实践中战争是绞肉机。“伤人一千,自损八百”那是冷兵器时代,代价的高昂使慎战成为英明决策者的“能和亲就不轻启战端的硬道理”。

《孙子兵法》开篇就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斗气耍酷争强好胜视战争为游戏,最终的结局不止是自取灭亡,更是无数无辜生灵涂炭、大军过处荆棘不生、人性沦丧文明倒退。

战争不是游戏,生命拒绝恐惧:现代主义文学战争反思的启示

打仗的游戏好玩很解气,真正的战争残酷无情没机会反悔。死在敌手尚不白活(烈士),触犯长官动辄“军法从事”(劣士)……那些网上想要打仗的,实在应该实名登记,并记入个人信誉档案,真打仗时让他们作为志愿军先上前线。

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忘战必危,好战必亡”,前提都是不得已。战争不必是政治的延续,“威慑止战”才是其本义。“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止是兵法的智慧,更应是政治的调节器。合法的规则只能是博弈后的同意。

战争不是游戏,生命拒绝恐惧:现代主义文学战争反思的启示

20世纪的现代人,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现代人,对于战争再也无法想到牺牲、崇高和荣誉。在理性主义的旗帜下,人类玩起了自相灭绝的游戏,在现代主义文学家的笔下,失去正义追求的战争,死亡也没有意义,牺牲者不以为崇高,徽章闪耀的也不再是荣誉。唯有恐惧是最真实的,怕死反而成就了反抗的勇气。你说滑稽不滑稽?

《黄与黑》,副标题“内心的恐怖”,意大利剧作家基蒂的作品:表现的是一战中普通士兵的极致恐慌。在战壕中面对黑夜的奥地利士兵约瑟夫中士,时时幻觉着死亡的恐怖缠绕着自已,时时觉着无情的、狡诈的枪眼盯着瞄着自己,主宰着威胁着自己。这种恐怖的幻觉,使他精神崩溃失常,以至感觉到魔鬼的翅膀就在他的头上。最后,他把黄黑两色的旗帜,幻觉为正盯着他的刽子手奥地利皇帝的两只眼睛。在极度恐怖的幻觉中,他开枪打死了战友,撕毁了旗帜,从前线逃了回来。而正当全家人担心他会因此受到处罚时,却传来奥地利国王已经死了的消息......在基蒂凌乱的舞台上,战争的恐惧成为一种无形的、难以捉摸而又无时不在的力量。

战争不是游戏,生命拒绝恐惧:现代主义文学战争反思的启示

在约瑟夫·海勒的作品中,“第二十二条军规”无懈可击,代表着长官的理性智慧,服从名义下蔑视人性的条例。看到像被屠宰的牲畜一样死去的战友,尤索林意识到死亡如影随形,始终处于极度恐惧之中。在一次战斗中,同伴被炸得血肉横飞死在他面前,事后好几天都陷入崩溃,拒不穿衣,赤身裸体地走来走去。由于怕死,他为自己定下的唯一目标就是活下去,活下去就是一切。然而,只要他身处战争,“第二十二条军规”就让无处可逃。死亡像一个阴险的恶魔不停地追寻着每一个人,心灵中产生的沉重压力,可以让贪生怕死成为褒义词,对他说来,死还是不死,这才是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在《裸者与死者》中,诺曼·梅勒的描述同样令人窒息,可谓生不如死。运兵船的船舱里,闷热的空气带着死亡的气息压得士兵们喘不过气来,他们只好借争吵、打牌缓解极度的恐惧和紧张心理。听到爆炸声,就把汉奈西吓得拉了一裤子屎,发疯地在沙滩上跑,结果真的被炸弹炸死。被俘虏的日本兵在吃了克洛夫特给的巧克力而对他感激涕零时,却又突然被克洛夫特开枪打死,死时脸上感恩的笑意尚未消尽。中尉侯恩因克洛夫特的陷害,无声无息地倒在日本人的枪弹下。威尔逊腹部中弹,受尽疼痛的折磨,最后在对死的恐惧中死去。胆小的罗思在爬山时摔下了山涧。在战场上,一个人死了,这个人死亡的阴影就会笼罩全体活着的人,因为他们从死者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未来。于是,他们的眼前就总是晃动着尸体,脑海里总是想着死亡。“神圣、光荣、牺牲”的谎言再也不能迷惑士兵,除了死亡这一残酷的现实,他们什么都不再相信。

战争不是游戏,生命拒绝恐惧:现代主义文学战争反思的启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