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背後的守護者:修復師劉紹侯與《溪岸圖》

從發現至今,《溪岸圖》讓無數東西方畫家、收藏家、研究者為之痴迷。

歷史上,《溪岸圖》經歷了三次修復,其中通過張大千致門人蕭允中一封信可以證明,第二次“時代不詳”的修復者或許就是張大千的御用裝裱師劉紹侯。

本期藝獅·畫事邀你一起走進《溪岸圖》修復的故事,看張大千的御用裝裱師劉紹侯如何“妙手回春”!

國寶背後的守護者:修復師劉紹侯與《溪岸圖》

五代 董源(傳) 《溪岸圖》

1999年,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斯塔爾亞洲藝術品維護研究室的科技檢測專家利用數碼影像照製作了《溪岸圖》修補區域示意圖,通過綜合研究認為《溪岸圖》經過三次修補重裱。

第一次修補在宋代,借用原畫上端部分割裁的絹首次改裱為立軸形式。

第二次重裱和鑲補的時代不詳,用絹不同於原畫。

第三次重裱是20世紀60年代末由日本著名書畫裝裱師目黑三次完成,只在周邊部分鑲了些補丁。

其中第二次修復,與張大千有著深厚的淵源,可以說,正是因為張大千,《溪岸圖》才有了現如今的樣子。

在張大千《致門人蕭允中信》中,有“少侯頃已全補完畢,祗待此題額來,即付裝裱耳”,可知1946年春張大千的御用裝裱師劉紹侯對此圖進行了修復,這或許就是《溪岸圖》的第二次重裱。

國寶背後的守護者:修復師劉紹侯與《溪岸圖》

國寶背後的守護者:修復師劉紹侯與《溪岸圖》

國寶背後的守護者:修復師劉紹侯與《溪岸圖》

國寶背後的守護者:修復師劉紹侯與《溪岸圖》

張大千 《致門人蕭允中信》

劉紹侯,1887年出生於河北省冀縣劉家莊。18歲在北平琉璃廠“竹林齋”當學徒,師從劉其茂學習裝裱。

在“竹林齋”六年,劉紹侯系統學習了古書畫修復技藝。後在新華街創辦“松友山房”裝裱鋪。

劉紹侯與張大千交往始於1936年。張大千在北平購得元代唐棣《攜琴訪友圖》,美中不足的是畫中山石、寒林處有橫向墨汙,而裱畫師周龍昌又遠在上海。經朋友介紹後請劉紹侯裝裱此畫。

兩月後,《攜琴訪友圖》修復完成,張大千展畫良久,只覺古意盎然,光彩照人,反覆觀察,也未發現修補痕跡,嘆為神工,遂邀至家中修復古畫。

國寶背後的守護者:修復師劉紹侯與《溪岸圖》

劉紹侯先生七十大壽合影(第一排左起第四人)

四川博物院修復中心的廖定一師從劉紹侯先生。廖老對於恩師的修復技法讚不絕口,曾將其技法要點總結成三點:

一、重視準備工作。每次裝裱前,劉紹侯先生都會反覆觀察畫作,詳盡分析材料特徵,然後考慮張大千的特殊要求精心設計好每一個工作步驟。

二、重視補全工作。劉先生早年花費十年時間研究挖補技法,加之有張大千的指導,其鑲補技術無人能比。所用材料多為原畫的絹或紙。如果原作破損嚴重或尺幅窄小,則選用同時期(色澤、經緯、粗細均接近)的材料。鑲補完成後,畫作破損部位都要接筆。所有原作上拆卸下來的材料保存起來,以備在之後的修補中選擇使用。

三、重視刺鑲(鑲活)工作。劉先生認為這道工序直接關係到畫作的格調。他在鑲嵌、配色方面融合京裱和蘇裱兩家之長,整體格調淡雅素淨,形成了鮮明的個人風格。

國寶背後的守護者:修復師劉紹侯與《溪岸圖》

唐寅《虛閣晚涼圖》(圖片來源自網絡)

劉紹侯一生修復國寶無數,除了董源《溪岸圖》外,還有敦煌莫高窟發現《晚唐四大菩薩圖》、唐棣《攜琴訪友圖》、黃公望王蒙合繪《山水圖》、唐寅《虛閣晚涼圖》、明人《荷塘聚禽圖》、金農《墨竹圖》等。

他總能讓那些斷裂糟朽的古畫起死回生,重顯光彩,只可惜知道他的人越來越少。

內容選自《中國美術》2018年第6期

《張大千書信中的〈溪岸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