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育的几大痛点,说出了无数妈妈的心声!

隔代教育的几大痛点,说出了无数妈妈的心声!

隔代教育的几大痛点,说出了无数妈妈的心声!

隔代育儿,注定是我们这个时代充满争议、备受吐槽而又绕不过去的话题。

当下的中青年职业人群,普遍生活在高压力、快节奏、高人口流动性的社会环境中,隔代育儿成为越来越多家庭“不得不”的选择。有统计数据表明,一线城市夫妻均在职的家庭中,祖辈参与第三代抚养的比例高达80%以上。有的家庭甚至采用了“全包”模式,祖辈不仅包揽孙辈的衣食住行,而且承担了绝大部分的教育功能,父母倒像个配角甚至是友情客串,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和质量都严重匮乏。

隔代育儿这件事,现在大部分人的观点比较一致,认为这是个弊大于利的事。尹建莉老师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一书中指出“隔代抚养隔开了生命间的联结”,深以为然。事实上,隔代育儿最大的好处就是解放年轻父母,为他们腾出了职业发展和社交休闲的时间,而对孩子教育本身,以及家庭伦理亲情来说,却是影响不小,处理不得当甚至能带来摧毁性的打击。

听起来很是让人心寒?老人为子女孙辈付出那么多,还不落好。

其实,不落好的并不是带娃的老人,而是这个模式本身的弊端。

隔代教育的几大痛点,说出了无数妈妈的心声!

一直以来,对隔代育儿的诟病,逃不出这么几个关键词:溺爱、落后、简单。

没错,祖辈带娃确实容易溺爱和包办,容易养成孩子自我中心、任性霸道、缺乏自控能力和独立精神的不良性格。比如,许多老人招架不住孩子的哭闹给他们买零食、玩具,但一边掏钱一边满是抱怨,孩子虽然得到了但内心仍有匮乏感,于是反复出现购买欲望;有的老人口头上重视规则和礼让,但遇到孩子需要克制自己、受点“小委屈”的时候,行动上可能就做不到;还有的追着孩子喂饭、把牙刷牙膏都伺候到孩子手边,好像这些不是孩子自己的事,而都是大人的事。

没错,祖辈带娃确实存在观念陈旧落后的问题。比如把屎把尿容易打乱孩子自身生理功能的发展节奏,已被很多年轻父母放弃,但老一辈恐怕还是不太能接受;很多年轻父母接触到了“自由的孩子最自觉”这样顺应天性、柔和美好的教育理念,愿意给孩子探索各种事物甚至搞点小破坏的自由,但是在老人们的眼里就是“太宠”、“惯坏了”。

没错,祖辈带娃确实不太可能有多么科学、精妙的方法,很多事情他们只能凭过去的经验和当时的心情作出简单化的处理。面对不听话的孩子,很少有老人能够逃脱讲道理——批评——责骂(打)的“三部曲”,耐下性子倾听孩子内心声音、接纳并疏导孩子的情绪。

但是,这些吐槽似乎都没有触及问题的根源。如果能够在家庭里建立良好的角色秩序,如果每个家庭成员都能抱着为孩子健康成长而完善自身、和谐沟通的信念,隔代育儿这个事即使必须存在,问题也并不是无解。

而这一点恰恰是最难做到的。

所以我觉得,隔代育儿的根本症结,一是关系,二是界限。

隔代教育的几大痛点,说出了无数妈妈的心声!

我的闺蜜晓琪,曾经经历过一段一地鸡毛的带娃岁月。

晓琪是个幸福家庭的独生女,性格温婉,知书达理,大学毕业后在外企工作。由于丈夫是“凤凰男”,晓琪娘家的条件又很不错,小俩口婚后就与岳父母住在了一起。儿子出生后,自然也是岳父母承担带孙重任。一开始,荣升为外公外婆的晓琪父母兴致高昂,不亦乐乎地替工作繁忙的小夫妻俩打理着娃的一切,一家五口忙碌而温馨的小日子,让晓琪很是满足。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带娃的辛苦繁忙超过了预期,也超过了老人的承受能力,抱怨、不满的情绪逐渐抬头且不断加重。特别是晓琪妈妈,每天他们下班到家,她便启动吐槽模式,无止境地诉说一天下来多累,娃多么难缠,她的晚年生活如何被娃搅得一团糟,言辞之间对女儿女婿颇多责怪,“你们每天早七点出门晚七点进门,周末还时常加班或者有事出去,孩子全扔给我们了,倒是舒服啊!”

小两口体谅母亲的辛苦,总是好言安慰,但时间长了,也不免生出委屈和郁闷:您辛苦我们知道,但我们也没闲着呀!现在年轻人工作压力多大您知道么,何况我们只要在家都是陪娃的,我们也尽力了呀,怎么能说孩子全扔给你们。晓琪妈妈则觉得,自己如此无私奉献还得不到子女的感恩,真是让人心寒。

就这样,母女之间的矛盾逐渐升级,从偶尔拌嘴发展到隔三差五就要为点小事大吵一架,儿子跟着起哄吵闹,一家人大哭小叫乱成一锅粥。晓琪的丈夫不便明说,面对耳边天天萦绕着的负能量,只能私下和妻子抱怨,于是夫妻关系也受到影响。不和谐的家庭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性格,五岁的儿子长成了一个一言不和就大哭大闹、谁的话也听不进去的“刺儿头”。

晓琪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作了很多努力,通过口头沟通、微信交流甚至书信的方式与父母交流,请求母亲多听听自己的意见,少一点抱怨和指责。然而并没有作用。

有一次,亲戚送给小家伙一缸小蝌蚪,小家伙非常开心,爱不释手。但是第二天发现死了一些,他表现出伤心的表情。晓琪把儿子揽在怀里,想疏导一下他的心情,再给他讲讲小蝌蚪的生长规律和饲养窍门。没想到,外婆一脸不屑地抛来一句“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死了就死了,这玩意本来就活不长的!”事后,晓琪小心翼翼地向母亲建议:“妈,我觉得您前面的说法不太妥当,也许在大人眼里死几条蝌蚪无所谓,但这么小的孩子,应该培养他对自然和生命的尊重……”晓琪妈妈一听就炸了:“你少来这套!我整天带小孩那么辛苦,还要被你挑三拣四,天下有这样的道理吗?!”

这样的桥段举不胜举,只要流露出一点和母亲相左的意见,就会招来严厉的斥责。晓琪意识到,她和母亲之间再也没法进行理性、平和的沟通了。每天一家人被任性难管的孩子搞得精疲力竭,又要经常在彼此的冲突中消耗能量,而冲突又使孩子的状况进一步恶化,仿佛走进了一个死循环。由于过度劳累和心情压抑,她的身体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职场上意气风发的晓琪,却剃不了家里棘手的头,觉得自己这个妈妈和女儿都当得好失败。

我特别能理解她的处境和心情,但对她的问题却给不出很好的答案,因为彼时,我自己也同样面临着隔代育儿的困境。

隔代教育的几大痛点,说出了无数妈妈的心声!

我和晓琪一样,也是个忙碌的上班族,女儿出生后也是母亲帮忙带。我母亲是一个能干自信、在家庭生活中比较强势的人,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深深体会到来自她的无时不在的关爱,也伴随着无时不在的管控和干预。盘点她出现频率最高的三句话:“听我的就对了!”;“你怎么可以……”;“你做的事情怎么都让人看不顺眼!”

我母亲当上外婆以后,真的是特别尽责、特别精细,女儿的衣食住行搞得样样妥帖,让我非常感动。也正因为这样,就特别累,因为她放心不下、看不惯、忍不住要管的事情太多了。

我常在周末带女儿外出休闲观光,而母亲对我的安排几乎总有意见,不是嫌路太远累着孩子,就是嫌性价比低,经常在我们出门前和回家后唠叨责怪,有时没和我商量就给女儿取消了原本的安排。

当我带女儿完成幼儿园布置的手工制作、义务劳动等的时候,母亲总爱推翻我和女儿的设想。有一次要求孩子们完成一项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我就带女儿去小区草坪上捡废塑料瓶,女儿干得兴致勃勃,但母亲发现后立刻喝止,还把我好一顿教训:“脏死了,亏你想得出来让小孩做这个!”还有一次,要求孩子们用蟹壳拼制一幅画,母亲对女儿的构思不满意,一定要推翻重来,女儿虽然按照她的意思做了,但明显地有些劳动成果被否定的挫败感,半天都没说一句话。

在我们家有个奇特的现象,当妈的总被自己的妈嫌弃不是个好妈。有时女儿独自在玩个东西,拆拆装装十分专注,没有来“作”大人,我也乐得抓住片刻清闲看几页书,我母亲就觉得不对了,开始教训我:“你怎么当妈的,孩子一个人玩那么久也不管管!”我一脸无辜地说,我知道她在做什么,确认是安全的,而且她自己玩得很开心,这就行了啊,还需要怎么管?母亲见说不动我,就自己冲上去:“宝贝啊,这个不是这样搭的,你看外婆怎么做……”甚至,我给女儿梳的辫子也经常被她拆掉重新梳,还对女儿说:“你妈梳个辫子也梳不好,那么低,扎高点才精神啊!”

凡是我对女儿做的事,我母亲几乎都要习惯性地干涉一下、否定一下。时间久了,女儿不太信任和尊重我这个当妈的,和我产生了分歧就说要找外婆评理,似乎外婆才是真理的唯一标准。

隔代教育的几大痛点,说出了无数妈妈的心声!

我们绝无意去贬低和否定祖辈带娃付出的巨大辛劳,相反,我们始终心怀感恩。正是他们不计回报的无私付出,正是这种基于血缘绵延的深沉的爱,给孩子们的童年提供了周全的照顾,增添了温暖的亲情底色,也免除了年轻父母打拼事业的后顾之忧。这份常年无休的艰巨劳动的价值,是难以为报的。

然而,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为了家庭的幸福和谐,隔代育儿中的问题和矛盾又是我们不得不正视和努力去解决的。

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天然密码和精妙设计,违反这种密码和设计,也许能得到眼前短期的效益,却一定会在将来收获长期的麻烦和后患。隔代育儿之所以容易陷入吃力不讨好的困境,是因为它本来就违反了家庭教育的角色秩序。

在晓琪的家庭中,她的母亲由于长时间带娃的操劳,内心产生强烈的“付出感”。而当一个人有了付出感,TA就会想要得到他人的关注、赞美、感恩,特别是希望他人表现出愧疚感。TA会形成情绪主导的思维模式,“我辛苦所以我正确”,当遇到自己为之付出的对象表达分歧时,很难用理性、包容的态度去应对,缺少了换位思考的同理心。耐人寻味的是,由“付出感”附带而来的种种心理需求,当事人很难直接表达,甚至自己都未必意识到,于是习惯以抱怨、指责、发火等等具有杀伤力的方式释放出来。而接收到这种信号的一方则会产生“委屈感”,觉得自己再怎样努力、再怎样迁就对方,还是换不来对方的满意。在一个有付出感和委屈感的关系中,矛盾和争吵的频繁爆发是必然的,很多时候无关对错,只关乎情绪。

而在我的家庭里,主要问题是界限感的缺失。我的母亲习惯了一直以来对我的全面管控,没有分清“我的事”、“你的事”和“我们共同的事”,然后又把这种管控延伸到外孙女身上。她没有意识到,或者说不愿意承认,在女儿的养育中我是主角她是配角,关于女儿教育的方向、原则、路径、方法主要由女儿的父母来确定,她只需要在我忙不过来、分身无术的时候帮帮我就好。

老年人对社会、家庭应尽的责任已经完成,他们的体能、精力以及学习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都已进入衰退期,本该颐养天年。教养第三代对他们来说是份外之事,也是勉为其难的事,更不该被视作是理所应当的义务。父母是孩子排名第一的监护人,这个角色无人可以替代。

家庭教育中忌讳多重标准、多种声音,特别是站在“两极”的对立声音,会让孩子难以确立客观理性的判断标准,养成凡事以自己舒服、对自己有利出发的庸俗思维。然而,由于两代人生活环境、教育背景、思维方式的显著差异,指望相互间的分歧完全消除是不可能的。

因此,但凡有一点点可能自己克服困难的,就尽量不要让祖辈带娃,只让他们时不时享受一下含饴弄孙的乐趣就好。两代人各有各的空间,各有各的生活,彼此独立而又关爱牵挂,这是最理想的状态。

如果实在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不得不引入隔代育儿模式,那么作为父母也应该充分动用自己的智慧和理性,厘清关系,划好界限,确保每个家庭成员各安其位、各得其所,为孩子的成长营造一个开明和谐的环境。

隔代教育的几大痛点,说出了无数妈妈的心声!

幸好,我们都是富有自省力的家长,为了孩子,我们愿意做出最大的努力,努力把生活扔给我们的那一堆麻线绳梳理成错落有致、精致漂亮的线团。

晓琪经过一番痛苦的纠结,作出了一个对她来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决定:小夫妻俩独立买房,和父母分开过。

虽然今后很多事都要独立去扛,但是晓琪觉得,相比之前像藤蔓一样相互扭结、相互消耗的关系,再辛苦也值得。

搬家前,晓琪与父母促膝长谈了一次。她首先真诚地感谢过去几年父母为外孙、为女儿女婿所付出的一切,然后对父母详细说了另立门户以后的打算,请父母相信他们有能力经营好自己的小家庭。

夫妇俩都对自己的工作作了适当调整,晓琪换了份时间有一定弹性的工作,而老公申请转岗到一个出差不多的岗位,尽可能留出时间陪伴孩子。晓琪父母仍然帮助他们带孩子,但是从主角转变为配角,只是每天早晚接送孙子上幼儿园、安排吃晚饭,晓琪夫妇下班后就把孩子接走。周末他们带儿子出去游玩、访友、上兴趣班,安排得充实又愉悦,当然若确实有事,也会很自然地把儿子暂时“寄存”到外公外婆家。

慢慢地,晓琪发现了令她惊喜的变化。母亲又恢复了以前温柔宽厚的样子,老两口还上了老年大学学习插花、国画。每逢周末、节假日他们带着儿子回去,老两口如获至宝,其乐融融,之前的各种抱怨、指责、看不惯全然消失。

那么晓琪的儿子有没有因为缺少了祖辈全天候的精心照顾而出现什么问题呢?并没有。相反,因为家庭结构变得简单,家庭成员对事物的看法、做法比较容易达成一致,气氛变得温和,儿子反而乖巧好带多了。而且正因为父母忙碌,不可能像祖辈那样事事伺候到位,小家伙减少了依赖心理,自理能力长进迅速,晚上都能独自睡觉了。

厘清了关系,消除了付出感和委屈感,晓琪的育儿之路终于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最近,她感慨地对我说,这个转变也是她自己修炼和蜕变的过程,也正是从带着儿子独立生活那天起,她才感觉到自己真正长大了。

隔代教育的几大痛点,说出了无数妈妈的心声!

而我自己,虽然暂时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还没能与祖辈分开生活,但我也在“确立界限”这件事上做了积极的努力。

我与父母认真深谈了几次,把自己的困惑、苦恼和担忧坦诚相告,抱着建设性的态度,共同商量确定了彼此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法。

第一,确立“以我为主”的原则,孩子教育中的重要问题由我决定,只要我在家、有时间带孩子,老人就不必“全时在线”,更不轻易出手干涉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

第二,家人之间不要当着孩子的面相互指责,特别是祖辈尽量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否定孩子的父母,当然反过来也一样。有分歧私下沟通,取得双方都能接受的意见后再向孩子统一口径。

第三,顺应孩子的天性,放平心态,“少管”一点,在安全和道德的底线之上,减少不必要的繁琐约束,让孩子在一个有原则而又让他感到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成长。

这样的调整虽然时间还不长,但是我已经能看出一些令人欣喜的变化。我在女儿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在逐步提升,而外婆也觉得带孩子比原来轻松了些。

隔代教育的几大痛点,说出了无数妈妈的心声!

都说中国老人是特别伟大、特别不容易的一群人,养大了子女,还要继续操心第三代,生命不息,操心不止。

作为年轻父母,我们深怀感激和敬意。我们也会教育自己的子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你很辛苦,你要懂得感恩,长大了要好好回报他们。

同时,我们也有一些心里话想对你们说:

——请坚定地相信,我们和你们始终是血脉相连的至亲。第三代的到来或多或少会改变习以为常的家庭结构和相处模式,会引发一些矛盾和分歧,但请不要怀疑我们始终爱你们、感恩你们的心。

——请坚定地相信,最好的亲子关系是先亲密后分离,而在分离以后仍然相互爱着。感恩你们的付出,和在隔代育儿中厘清关系、确立界限是不矛盾的。前者是情感伦理,后者是方法战术,这样做,既是为孩子成长考虑,也是为了你们的晚年生活幸福安泰。

——请坚定地相信,如果你们希望子女将来的晚年生活也能幸福安泰,那么请放心地把养育第三代的主动权交到我们手上。也许我们经验不足、不够周全,也许我们会遇到很多困难、会闹笑话出洋相,也许我们会经历一个痛苦的适应期,但请相信最终获益的会是孩子和家长双方。我们努力得越早、越多,将来就越能少操孩子的心。

最后,请坚定地相信,隔代教育中遇到的任何问题、任何矛盾,我们会首先从自己的角度去检讨和完善,动用我们最大的努力,去沟通、去解决、去改进、去担当,绝不会、也绝不该把责任推到你们身上。因为,我们才是育儿这件事的第一责任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