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與西晉,中國歷史上的一對怪胎

我們都說以史為鑑,如果過分地強調以史為鑑,並不是好事!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就是過分強調以史為鑑,導致中國封建社會兩千多年的歷史成一個模式發展,制約了中華民族的創造性,出現了很多奇怪的現象!曹魏、西晉,這兩個朝代,就是以史為鑑造成的一對怪胎!

曹魏與西晉,中國歷史上的一對怪胎

為什麼說曹魏、西晉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對怪胎?

西晉是繼曹魏之後的又一個短命王朝,西晉之於曹魏,從歷史演變來看如出一轍,就像今天運用3D打印技術打出的圖像,絲毫不爽。下面我從曹魏與西晉的歷史演變作比較,讓大家認識這對怪胎。

先說曹魏。

曹魏的創始人是曹操,經歷了曹丕、曹睿、曹芳、曹髦 、曹奐等六代君王,其演變過程大致經過了這樣五個階段,在混亂中起事,奉主上以從民望,挾天子以令諸侯,太子之爭,禪讓等。

在混亂中起事,奉主上以從民望,挾天子以令諸侯,太子之爭,這些都發生在曹操身上。先說第一個階段,起步階段,在混亂中起事。

東漢末年,特別是到了靈帝時期,經張角農民起義的衝擊,腐朽的東漢王朝分崩離析,處於風雨飄搖之中。曹操二十歲舉孝廉入仕,本想為朝做一番事業,但處處受到打擊,對前程心灰意冷,於是回到老家,蓋了一棟茅草房,希望過春夏談書,秋冬狩獵的世外桃園生活。不久,又因為國家發生金城邊章動亂,朝廷又徵召曹操為官。後值董卓進京,擾亂宮闈,屠殺臣民,董卓本想表曹操為驍騎校尉,與之共同輔政。不想曹操不與董卓同流合汙,於是曹操以獻刀為名,刺殺董卓,行動流產,曹操隱名埋姓,逃回家鄉。後散發家產,組織義軍,企圖推翻董卓的殘暴統治。十七路諸侯討伐董卓,袁紹為盟主,曹操代為奮武將軍。因袁紹的不作為或無能,行動失敗。曹操於是再一次到揚州徵兵準備單幹,後東郡太守王肱被殺,袁紹舉薦曹操為東郡太守,後兗州牧劉岱戰死,陳宮等人又推薦曹操為兗州牧,從此曹操有了根據地,結束了流寇生活。

不久,漢獻帝劉協從李傕、郭汜的狼窩中逃出來,流落到洛陽,曹操看到了機遇,準備迎駕漢獻帝。這一舉動,遭到大多數人反對,只有荀彧與程昱支持他,荀彧並提出了“奉主上以從民望”的主張。於是,曹操採納了荀彧“奉主上以從民望”的主張,開啟了人生的第二階段:奉主上以從民望。

曹操在董昭等人的配合支持下,以洛陽破敗、糧草轉運困難為由,將漢獻帝挾持到了許昌,並將許昌改為許都,定都許昌。

漢獻帝到了許昌,到了曹操身邊,許昌成了全國人民心目中的聖地,成了有志之士嚮往的地方。曹操奉主上以從民望,受到了一大部分社會精英的追奉。如曹操先後運用皇帝的名義,表徵全國名士。華歆、王朗兩人就是從孫權的地盤上奉旨而來。劉表集團中的精英韓嵩奉劉表之命出使許昌,結果受天子之封為零陵太守,甘心情願地為曹魏集團工作。桓階,劉表千方百計地與之套近乎,甚至想將老婆的妹妹嫁給他為妻,並任命他為從事祭酒,他也置若罔聞,但卻甘心為曹魏集團奔走,在劉表與袁紹相爭時,他卻勸劉表的部屬長沙太守張羨主動投靠曹操,儘管此時他沒見過曹操的面,曹操也根本不知道有他這個人存在,但他卻認為“曹公雖弱,仗義而起,救朝廷之危,奉王而討有罪,孰敢不從?”當時崇拜曹操,為曹操工作,此等例子不勝枚舉。

袁紹見到這一切也在想心事。當初,漢獻帝逃到洛陽時,他的謀士許攸等也曾建議他迎駕漢獻帝,他缺乏遠見,認為把漢獻帝放在身邊是個麻煩。有漢獻帝在身邊,遇事要請示,不請示,有輕視皇權的嫌疑,請示又輕視了自己的權力,所以沒有迎駕漢獻帝。現在看到曹操利用漢獻帝對天下發號施令,人馬越來越多,地盤越來越大,實力越來越強,袁紹眼紅,更讓他不服的是,曹操居然以皇帝的命令封他袁紹為太尉,封他曹操為大將軍,自己的地位居然排在了曹操的後面,想到這裡袁紹悔恨當年沒有勒死曹操。袁紹想將漢獻帝弄到自己身邊來,最少弄到離自己近一點的地方來,或將漢獻帝放在自己與曹操之間的中心地帶上,不管哪一種方案,曹操都不予理睬。於是袁紹準備對曹操訴諸於武力,準備消滅曹操,不想經官渡之戰,袁紹不但沒有消滅曹操,反而被曹操打敗了,袁紹怎麼也想不通,結果憂鬱而死。

曹魏與西晉,中國歷史上的一對怪胎

曹操經官渡之戰逐步統一了北方,這時內部矛盾出現了。此時漢獻帝身邊聚集了一幫遺老遺少,正在幫漢獻帝出主意,企圖控制朝廷,奪回曹操手中那一部分不屬於曹操的權力。漢獻帝的遺老遺少們組織了三次進攻,曹操予以了嚴厲反擊,進行了三次殘酷鎮壓。先是國舅董承等,想利用太醫吉平趁給曹操看病之機,用毒藥毒死曹操,不想被曹操知道了,讓曹操誅九族。後是皇后伏氏,讓父親組織力量圍剿曹操,企圖利用馬騰進京之機刺殺曹操,然後血洗曹魏集團。不想計劃也洩密,遭到曹操的血腥鎮壓。第三次是漢太醫令與少府耿紀、司直韋晃等人企圖利用燈會之機帶領家丁等發動政變,最後還是失敗了。如此以後,漢獻帝如一隻金絲雀關進了錦籠裡,雖然衣食不愁,但僅此而已。於是曹操開始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第三個階段,權力一步步登天。

漢獻帝先是封曹操為魏公,加九錫,上朝“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後,又封曹操為魏王。

由此,曹操離皇帝只一步之遙了,不過曹操至死都未稱皇帝。至於為什麼不稱皇帝,有多種說法,但不為後人信服,至於曹操終不稱帝,到底為什麼?只有曹操自己知道!儘管曹操終生沒有稱帝,但一直沒有停止對權力的運作,當他的權力到達鼎峰的時候,他開始考慮運作權力的繼承人這樣一個問題,這是曹操人生中最大的一件工作,於是便有了太子之爭。

曹操身邊有兩個人選,一是長子曹丕,二是三子曹植。立曹丕為太子,符合法律體系,宗法制就是這麼規定的,立長不立幼。立曹植是他內心的想法,他喜歡、欣賞曹植的才幹,如果從任人為賢這個角度上看,曹植符合標準!一個是長子曹丕,一個是才子曹植,到底立誰為太子作為繼承人培養呢?曹操一時沒有了主意。曹丕、曹植身邊為此也各形成了一個派別集團,弄得不好或許也有什麼想不到的事情發生,甚至威脅到曹魏集團的生存。

到底立誰為太子,曹操十分慎重。先是在少數幾個人的範圍內進行封卷調查。這幾個人,除崔琰之外都按要求慎重地表達了各自觀點,而且都是按曹操的要求,以密封函的形式直接遞給了曹操。而崔琰卻是公開表明自己的態度,主張依宗法制立曹丕為太子。儘管曹植是崔琰哥哥的女婿,他也不贊成立曹植為太子,而且他的意見是放在信封裡沒有密封的。太祖讚賞崔琰的高風亮節,並升崔琰為中尉。不久卻以曹植的老婆、崔琰的侄女穿著太漂亮違反了祖制將其處死了。後來崔琰也被曹操弄死了,曹操為什麼要弄死崔琰,後面等會兒再說。

曹操在太子人選問題上除了封卷調查外,還在小範圍內進行單獨面對面地座談。一天,他找賈詡座談,徵求賈詡的意見。賈詡裝作在思考的樣子,老不回答問題,曹操實在熬不住了,不耐煩地說,我在問你問題呢,你怎麼老不吭聲?賈詡不慌不忙地回答:我正想著呢?曹操又反問,你在想什麼?賈詡說我正在想袁紹、劉表是怎麼滅亡的呢?袁紹、劉表到底怎麼滅亡的呢?這都是眼前的事,他曹操最清楚,袁紹、劉表兩人都是違反宗法制,立幼不立長,才導致了滅亡,曹操聽了賈詡的回答,哈哈大笑。說,我知道了。

曹操確定了曹丕太子地位後,做了第三件事就是清理了曹植身邊的勢力,並以各種理由予以處死。楊修表面上看是因為其賣弄聰明,破壞了軍中保密紀律處死的。其實,那只是一根導火索,真正的原因,他是曹植集團的人。崔琰也是這個原因處死的,儘管崔琰還不是曹植集團的人,但崔琰的所作所為影響了他太子運作上的保密紀律。這個問題我在《顛來覆去涮三國》中有專門論述,有興趣可以去翻閱。還有一個人曹操也想處理掉,這個人就是司馬懿。但他不是曹植身邊的人,是曹丕身邊的人。曹操認為司馬懿有“狼顧之相”,留著這個人將會危及曹魏政權。但曹丕太喜歡司馬懿了,他保住了司馬懿的性命,司馬懿躲過了一劫,但曹魏政權卻埋下了隱患。

曹操做完這一切後,謝幕了,上臺的是曹丕,曹丕接下來的工作是禪讓,讓漢獻帝禪讓。

曹丕上臺,雖然繼承了曹操魏王的位置,但他不滿足。他要走完他父親沒有走完的最後一步,對於這一點,曹丕身邊的人心領神會,於是華歆、王朗之流忙著操辦這事。漢獻帝在這些人的逼迫下禪讓,不但禪讓,而且讓曹丕裝作不肯接受禪讓,讓漢獻帝連續三次禪讓,才接受。導演們是這樣策劃劇情的,演員便照劇本演出。漢獻帝裝作非常誠懇的樣子,連續三次禪讓。曹丕才在無可奈何地情況下,接受了漢獻帝的禪讓。於是追封曹操為武帝,自己為文帝,封漢獻帝為山陽公,用船把漢獻帝送到了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上。漢獻帝的東漢王朝的權力也只能以山陽公的形式在小島上存在,東漢王朝葬送在禪讓之中。

下面講第二個問題,西晉的的歷史發展過程。

西晉經歷了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司馬炎、司馬衷等,這些人伴隨著曹魏集團的衰亡,也經歷了一個在混亂中起事、奉曹魏以徵天下、挾皇太后以令天子、太子之爭、禪讓的過程,西晉是踏著曹魏的腳印,邯鄲學步般地走過來的。

西晉集團的創建者應是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父子三人,這三人的起步階段如曹操,特別是司馬懿。

在混亂年代,司馬懿為了活命,雖然有才華卻不願意出來做官。曹操任司空官職時,徵召司馬懿出來做官,司馬懿不想在曹操手下做官,以身體有病拒絕了。後來曹操任丞相,又要徵召司馬懿出來做官,並對派去徵召司馬懿的官員說,司馬懿這次又拒絕的話,你就做了他。司馬懿知道這些情況後,為了活命,只好到曹魏集團報到。

曹操賞識司馬懿的才幹,司馬懿跟隨曹操南征北戰,讓司馬懿輔佐太子曹丕。司馬懿在曹丕身邊工作,贏得了曹丕對司馬懿的信任,所以,當曹操以司馬懿是“狼顧之相”為由,要處死司馬懿時,曹丕全力保救了他。曹操是在征戰中組建起核心集團的,司馬懿也是如此,如郭淮、鄧艾等都是在司馬懿身邊經過戰爭鍛煉出來的幹才。

曹操死後,曹丕上臺,司馬懿家族才真正走到了前臺,開始了奉曹魏以徵天下的創業,由原始積累進入發展階段。曹丕曾對司馬懿說“吾於庶事,以夜繼晝,無須臾寧息。此非以為榮,乃分憂耳。”這是曹丕於公元222年準備伐吳時,留司馬懿鎮守許昌時所說的話。公元224年,曹丕又準備伐吳,仍命司馬懿留守,“內鎮百姓,外供軍資”。臨行前,又給司馬懿下詔書“吾深以後事為念,故以委卿。曹參雖有戰功,而蕭何為重,使吾無西顧之憂,不亦可乎。”讓司馬懿留守許都,又多了一個機會,不聲不響地、合理合法地在朝廷之內經營司馬氏勢力,這時聯絡的高柔等便是他日後剷除曹爽集團的中堅力量。

曹丕死後,曹睿上臺,司馬懿與曹直、陳群、曹休等四人是曹丕為曹睿安排的輔政大臣。而司馬懿又是這四人中舉足輕重的人物。很多關鍵的戰役都是司馬懿掛帥,如在對付諸葛亮的北伐戰爭中是曹睿心中頂樑柱的人物,在抗擊諸葛亮北伐中原的戰爭中,司馬懿不但頂住了諸葛亮的進攻,而且通過比耐力的持久戰,將諸葛亮累死在五丈原。對此,後來的曹芳評價司馬懿說“太尉親自履行正直之道,為本朝三代君主盡忠,南擒孟達,西破蜀漢軍隊,東滅公孫淵,功勳海內第一。”

曹睿死後,曹芳上臺。司馬懿與曹爽是曹睿制定的兩名顧命大臣。由此,司馬氏家族進入了第三個階段,挾皇后以令天子。

曹爽自認為是皇族國戚、元勳之後,想擠走司馬懿,獨攬朝綱,將司馬懿由太尉升為太傅,還讓司馬懿享受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的待遇。太傅比太尉級別高,但沒實權,明升暗降,司馬懿心知肚明,乾脆來個金蟬脫殼,他以有病為由,請假回家養病。曹爽不放心,有一天,曹爽的心腹李勝到荊州上任,臨走前,去拜訪曹爽。曹爽就命李勝以到荊州上任為由,去看視司馬懿。司馬懿對曹爽這一點小伎倆,不動腦子也看得穿,於是蓬頭散發地躺在床上,不斷的呻吟,對李勝的問話不是裝聾作啞,就是顛三倒四地回答。於是李勝向曹爽回報說,司馬懿病入膏肓,由此曹爽放鬆了對司馬懿的警戒。

曹芳要到高平陵祭祀明帝,曹爽的兄弟及其親信傾城而出。洛陽城沒人看家,深謀遠慮的桓範說,你們兄弟得留一人在家看家,以防不測。曹爽自知探知了司馬懿的情況,毫不在意地說,不會有什麼事,誰還會敢在京城鬧事?只是沒有言明司馬懿已來日不多了。

曹爽兄弟等前腳剛出城,司馬懿就從床上爬起來,整好行裝,來到太后永寧宮。曹爽為了防止太后干政,早已將郭太后軟禁在此,司馬懿到郭太后那裡,奏請永寧宮,請求廢曹爽兄弟等人,得到懿旨後,於是組織力量發動政變。司馬師為中護軍,率軍屯司馬門,司馬懿列陣,經過曹爽門前,曹爽部將嚴世登樓,準備拉弓射箭,孫謙制止了。司馬懿拿著郭太后的懿旨威脅曹爽,曹爽為了活命,屈服於司馬懿,後被司馬懿處死,曹爽死後。司馬氏控制了朝廷。

公元251年,司馬懿去世,大兒子司馬師繼位。公元254年,曹芳受不了司馬氏的專橫跋扈,認為皇帝僅是司馬氏的家奴一般。曹芳打算令中書令李豐,太常夏侯玄,光祿大夫張緝等人慾發動政變,廢除司馬師。計劃洩露,司馬師誅三人,夷滅三族,廢張皇后,致使魏國一時陷入混亂。同年,司馬師挾持郭皇后,要廢除曹芳。司馬師派郭芝對郭太后說,司馬師準備廢除皇帝曹芳,立彭城王曹據為皇帝,郭太后不高興。郭芝又威脅說,太后您不能很好地教育兒子,現在大將軍司馬師廢除皇帝曹芳的主意已不可改變了。又在外面駐有部隊,以防不測。郭太后改變了主意,同意廢除曹芳,但不同意立彭城王曹據為帝,堅持立高貴鄉公曹髦為帝,司馬師接受了郭太后的主張。

公元254年,在郭太后的堅持下,曹髦登基。司馬師問鍾會,曹髦怎麼樣,鍾會說了八個字“才同陳思,武類太祖”,司馬師感慨說“若如卿言,社稷之福也。”

曹髦稱帝,司馬師如曹操一樣為晉升大將軍,“入朝不趨,奏事不名,劍履上殿。”

公元260年,曹髦見皇帝威權日去,國家政事天子作不了主,心中不安,又常憂慮被廢受辱,打算在殿上召集罷免司馬昭的官職,但沒有可相信的人支持,被人告密,後被司馬昭派人帶兵刺死。刺死曹髦以後,司馬昭又挾持郭太后出面平息此事。郭太后指責曹髦說,他品質惡劣,編造謊言,汙辱我,行為又不端正等諸如此類的話,還指曹髦企圖置她於死地。由此得出結論,這小兒的死,罪有應得。所以應該將這小兒以民禮葬之,讓宮內外的人都知道他的所作所為。

不過對曹髦的死,很多人是持贊成的態度。認為他有骨氣,他在發動政變前,慷慨陳詞,就這樣決定了,即使是死,又有什麼可怕?況且還不一定死!況且曹髦確實是有才能的人,陳壽說他智慧早成,喜歡學問和文辭,有文帝曹丕的風度與才華,死了不免有點惋惜。

曹髦死了,司馬昭立曹奐為帝。

後來郭太后去世後,司馬昭晉升為晉王。

到這裡為止,司馬懿父子先後走完了三個里程。在亂世中起事,奉曹魏以徵天下,挾太后以令天子。曹操對於圍繞在漢獻帝身邊的勢力實行了三次大屠殺。司馬懿父子挾皇太后以令天子,對曹魏後人進行了三次清理,三次廢立太子。先是司馬懿挾皇太后剷除了曹爽的勢力,後是司馬師挾持皇太后廢除曹芳為齊王,立曹髦為帝,再是司馬昭挾皇后而派人刺殺了曹髦,立曹奐為帝。司馬氏為漢獻帝報了一箭之仇。接下來司馬氏權力進入鼎峰。司馬昭如同曹操一般,在離皇帝只差一步時而止步,終生沒有稱帝。接下來如曹操一般,進入太子爭論時期。按宗法制應當立長子司馬炎為帝,按任人唯賢的原則應立司馬攸。司馬攸如同當年的曹植,才華卓越,智慧過人,頗受愛戴,司馬昭也如同當年的曹操一樣喜歡、欣賞小兒子的才華,從內心裡想立司馬攸為帝。

太子之爭也如當年曹操之樣困繞著司馬昭。司馬炎猜透了父親的心事,於是他想方設法討父母歡心,而且不斷籠絡司馬昭身邊的心腹重臣,在這些心腹重臣的幫助下,司馬昭終於在宗法制面前投降了,司馬炎如願以償地被確定為太子。曹丕太子地位確定之後,繼而做了皇帝,然而還是不放心曹植,非要置曹植於死地不可,七步詩就是例證,“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計。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聽後,有些良心發現,畢竟自己和曹植同父同母,覺得自己是相煎太急,再者為了母親,他只是不斷地降低曹植的爵位,留下了曹植的性命,曹植一直不得志。曹丕死後,其子曹睿即位,曹植以為有所改善,但曹睿一直沒有理會曹植,致使曹植憂鬱而死。

曹魏與西晉,中國歷史上的一對怪胎

司馬炎太子地位穩固後,也如曹丕一樣,沒有放鬆對司馬攸的警惕。司馬攸身邊有一班人,認為司馬炎的兒子司馬衷是個白痴,無法執政,應該像司馬師、司馬昭兄弟一樣,善待司馬攸,勸司馬炎立司馬攸為太子。司馬炎不但沒有立司馬攸為太子,反而把司馬攸逼趕到封國齊國去了!後來司馬攸因此憂憤而死。

司馬炎繼位後,於是效法曹丕禪讓。

曹奐也許從曹芳、曹髦的結局中吸取了教訓,他對司馬氏的所作所為不聞不問。後來司馬炎讓其禪讓,他也毫不猶豫地讓出帝位,如同當年的漢獻帝一樣。漢獻帝禪位做了山陽公,曹奐禪讓後,被封為陳留王,似乎待遇要好一點。對於陳留王,曹奐其實有如當年的阿斗,不在乎權力,只要平安就“樂不思蜀”了!

現在講第三個問題,司馬氏的子孫們。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這是唐朝詩人杜牧在《阿房宮賦》中的感嘆!也是給後人提的警醒。可是,秦之後的曹魏、西晉也如秦朝一般。曹魏還來不及自哀,他的後人就遭到司馬氏的踐踏。司馬氏經過三代人的努力,登基稱帝,又來不及自哀,他的後人如同曹魏後人一樣,遭到了後人的踐踏。

司馬炎登基後,自封為晉武帝,他總結曹魏政權“強幹弱枝”的歷史教訓,認為曹魏亡在宗室受控過嚴,皇權孤立無援。於是他恢復了分封制,大封宗室,以27人為王,以郡為國,特許諸王可自選官吏。另外司馬炎在皇位繼承人的選拔上也過於草率,他的繼承人司馬衷本是個白痴,滿朝大臣反對立司馬衷為太子,大臣衛瓘裝作喝醉了,趁勢跌倒在司馬炎面前,然後用手摸著寶座,似醉非醉地說,實在可惜了這個御座!一位名叫和嶠的大臣也向司馬炎進言:“太子為人忠誠,這的確很好,可如今社會風氣每況愈下,人心狡詐,這麼敦厚的人是沒法執掌朝政的。”武帝也知道司馬衷不適合當皇權繼承人,可是皇后極度寵愛自己的兒子,他拗不過楊皇后,楊皇后的哭鬧,晉武帝沒有辦法,最後只得同意不改立太子。

還有第三個問題,司馬衷身後還有一個有智慧、有手腕,但更心毒手辣的太子妃賈南鳳,這三點揉和在一起毀了司馬氏政權。

司馬炎死後,司馬衷繼位,為晉惠帝,晉慧帝操控在皇后賈南鳳手裡,再加上司馬炎一口氣封了27個王侯,在國裡有小國,幫派林立,這更便於賈南鳳操縱,賈南鳳利用司馬衷的白痴,利用混亂的幫派一手導致了八王之亂。

她先利用楚王司馬瑋先後殺死太傅楊駿、汝南王司馬亮等人。接著又以擅殺大臣的罪名處死司馬瑋,以後又害死惠帝的太子司馬遹(司馬衷能當皇帝司馬遹功不可沒,一天夜裡,宮裡忽然起火,司馬炎到閣樓上察看火情,五歲的司馬遹見爺爺在明亮的地方,就扯著他的袖子,領他去暗處,還說道:“宮中午夜突然起火,我們要提高警惕,最好不要站在明亮處,以防被那些圖謀不軌的人看見,恐遭不測。”司馬炎對此讚歎不已,認為司馬遹如同自己的爺爺司馬懿般具有謀略,司馬炎不廢司馬衷,某種程度上講是在為司馬遹作長遠考慮)。賈南鳳的一系列行為引起宗王朝臣的不滿。永康元年(公元300年),趙王司馬倫殺死賈南鳳,次年廢掉惠帝自立。緊接著司馬倫與齊王司馬囧、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又互相殘殺。永興二年(公元305年),東海王司馬越在山東起兵,次年殺死司馬穎和司馬顒,毒死晉惠帝立晉懷帝(司馬熾),動亂至此結束。這場歷時16年之久,先後有八位宗王捲入其中的動亂,史稱“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嚴重地消耗了西晉王朝的實力,以後中國歷史上出現了繼秦朝統一之後第一次大動盪,大黑暗時代,動盪分裂持續近400年之久。

曹魏與西晉,中國歷史上的一對怪胎

曹魏與西晉,中國歷史上的一對怪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