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天下即為三國時期的蜀漢、曹魏、東吳三國鼎立局面

三分天下即為三國時期的蜀漢、曹魏、東吳三國鼎立局面

三分天下即為三國時期的蜀漢、曹魏、東吳三國鼎立局面。

延康元年(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篡漢自立,建立魏國,定都洛陽,東漢結束。次年(221年),劉備為了延續漢朝,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章武二年(222年),孫權稱王,國號“吳”,後定都建業,三國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建興七年(229年),孫權稱帝,標誌著三分天下局面的正式形成。

一、赤壁之戰

經過赤壁之戰,曹操退守黃河流域一帶,不敢再輕易南下。孫權在長江中下游的勢力得到鞏固。劉備乘機佔領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區,又向西進佔四川。

赤壁大戰後,劉備乘勝取得武陵、長沙、桂陽、零陵等四郡,次年又任荊州牧,奠定了壯大發展、進據益州的基礎。曹操吸取失敗教訓,大興水軍,進控江淮,與孫權對峙。孫權為抗曹,繼續與劉備聯盟,任其在荊州發展。三國鼎立格局逐漸形成。

赤壁之戰是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重要戰役。戰後,曹操退回北方,一時無力南下,便向關西(潼關或函谷關以西地區)方面發展勢力。劉備在荊州站住了腳,得以向益州地區進軍。孫權在江東的統治進一步穩固,便向嶺南地區擴張勢力。

二、劉備得荊州南部之地

建安十四年(209年),劉備得到荊州南部之地,但勢力仍未能安定下來。其北面也受到曹操的壓力,東面一直受到孫權在赤壁戰勝後強硬要荊州統治權,否則便不肯罷休。後來不久劉備碰到了一個轉機,這便是他應益州牧劉璋之請而前往救援。當時劉璋有巴蜀的統治權。因此劉備應邀親自率軍前往救助。但後來反而向劉璋攻擊。益州人雖對平庸的劉璋絕望,有不少人去支持劉備,但益州也不是這般容易平定。雖有孔明、關羽、張飛、趙雲等人駐守在荊州,但在荊州在攻擊巴蜀後,只留下了關羽一人獨守了。

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攻陷了益州成都,因而成功地制壓任巴蜀之地。孔明在授任為軍師將軍。但他不只是掌理軍權,實際上已是宰相之職,包括了全體內政。後來劉備更在219年統有了漢中之地,勢力大大增強。

三分天下即為三國時期的蜀漢、曹魏、東吳三國鼎立局面

三、荊州落入孫權之手

荊州五郡是劉備的進取中原的一個重要基地,也是孫權集團保障東吳安全的重要緩衝地帶。赤壁之戰後,兵家必爭的荊州七郡被劉備、曹操、孫權三家瓜分,劉備又乘機取得益州(今四川),勢力急劇膨脹,大有一統天下之勢頭,孫權不想被滅,於是在劉備取得益州後,要求割讓荊州南部三郡給東吳,劉備不允,孫權派呂蒙偷襲,取得南三郡,劉備本想奪回,然而此時曹操佔據漢中,對劉備的益州造成巨大威脅,權衡利弊之後,劉備和孫權兩家以湘水為界、重新劃定國界,割讓荊州南部兩郡給孫權,此時,荊州的歸屬問題算是有明確的解決。

然而,貪慾是無休止的,孫權見劉備如此放任自己,便想奪取荊州全境。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八月,關羽孤軍北伐,雖然節節勝利,但是荊州後方空虛,東吳呂蒙乘機偷襲荊州,最後關羽被吳軍擒獲,遭到殺害,關羽“失荊州”基本決定了荊州的歸屬,使得劉備元氣大傷,蜀漢政權也開始走下坡路。

三分天下即為三國時期的蜀漢、曹魏、東吳三國鼎立局面

四、荊州之爭的餘音——夷陵之戰

延康元年(220年),一代奸雄曹操去世,享年六十六歲,由其長子曹丕繼承,同年曹丕纂漢,改國號為魏。

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為了延續漢朝,亦在成都稱帝,定國號為“漢”,任命孔明為丞相。蜀漢建國後,劉備首先想到的就是為關羽報仇,和奪回荊州之地。但多數重臣均反對,如趙雲諫言曰:「國賊乃曹操,非孫權也。今曹丕纂漢,神人共怒。陛下可早圖關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討凶逆,則關未義士。心裡糧策馬以迎王師;若舍魏以伐吳,兵勢一支,豈能驟解?願隍下察之。」孔明也同意趙雲的看法,但是劉備不聽,硬要出兵伐吳,結果被東吳陸遜敗於夷陵,損失慘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